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风彝俗 传统文化 查看内容

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面临的现状与对策

2829 0 2009-2-25 15:20 发布者: 沙玛阿布

 (三)凉山彝族文化的保护利用必须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

    1、加大凉山彝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进程。

凉山彝族文化的独特性来源于凉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建设、发展旅游文化的基础。

    但是,目前,凉山彝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旅游产业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没有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还有较大的发掘、开发的潜力和空间,特别是彝族文化资源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旅游资源也还没有成为产业链条。因此,有计划地合理开发,保留凉山彝民族本土文化的延续性,辅之旅游名胜和旅游产品文化化,弥补我们一直相对落后的旅游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不足,使凉山旅游产业更富有彝族文化的内涵,应该是当前我们开发旅游资源的重点。这样,不仅能改变我们目前的旅游环境,充实游览内容,增强文化氛围,而且又能增加效益,更能吸引旅游者提高对凉山旅游景点和彝族文化资源价值、内涵的总体认识。在开发凉山旅游文化产品的同时,可以挖掘凉山当地彝族民俗文化资源,增加民俗民艺的旅游内容和项目,让旅游者在欣赏凉山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凉山彝族文化浓郁的文化气氛,充分享受到独特的彝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保护凉山彝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因素,让旅游者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对凉山自然风景和彝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并让他们参与到一些人文的民俗文化活动,参与到有代表性的手工艺的制作和艺术审美的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的品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彝族文化资源,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地方经济、彝族文化资源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这也应该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保护与弘扬,对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也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实际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能把生存于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生活中的手工艺品,诸如编结、纺织、音乐、舞蹈、民族体育等,以及生活用器、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等文化资源由生活实用型转化开发为旅游纪念品,其较大的市场和开发领域应该是很广阔的,而且有利于凉山彝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既保护了凉山自然生态环境,又利用、发展了凉山彝族文化遗产资源,使生态环境规划与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同步进行研究、开发,形成一个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经济生态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促进凉山彝族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凉山彝族手工文化不仅蕴含了民族的民俗内涵、科技内涵,又富有深沉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它是凉山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对它的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和开发,不仅是对凉山传统文化的充实与发展,同时,对弘扬凉山彝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凉山彝族经济文化和谐、可持续协性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世界经济与文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对凉山彝族以其独特的个性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保护凉山人文旅游资源,增强保护彝族本土文化意识。

    凉山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凉山各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凉山各民族祖先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灿烂辉煌的结晶。凉山彝族民俗风情,是反映凉山社会发展历史长河各个阶段的活的标本和缩影,是凉山彝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留下来的文化现象,因此,开发利用凉山旅游资源时,必须把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同时,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对凉山彝族文化的潜移影响。

    首先,旅游者到凉山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凉山当地人的活动,观看并参加凉山彝族歌舞表演,领略并品尝凉山地方食品,购买并收藏凉山彝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旅游者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凉山的旅游点,这样,凉山的当地原生态彝族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凉山旅游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凉山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凉山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凉山的彝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凉山彝族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凉山当地彝族文化是有较大的冲击力的;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凉山当地彝族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彝族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凉山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凉山彝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容易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凉山彝族的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的文化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凉山本民族文化的可能性就越少。这种文化的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外地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方式和现代观念带进凉山,对凉山彝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凉山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凉山当地彝族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容易导致凉山彝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其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凉山彝族文化的向往,使凉山当地彝族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彝族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凉山彝族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是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的;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自己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凉山当地人来说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但现在变成了一种满足旅游者愉悦的文化表面形式。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彝族传统的规范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彝族原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做到在出售文化形式的基础上,保存凉山彝族原有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的凉山彝族民间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体现出其不同的意义

(四)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创意人才

    目前,在凉山彝族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中,缺乏一大批富有创造能力、创业热情,具有双语,甚至多语的国际化素质的民族文化人才,包括创意人才,投身到彝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来。因此,必须加大创意产业的建设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人才

自主与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创意人才是当今世界各种产业开发中的真正生产力。目前,凉山彝族文化资源及其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甚至可以说仍然处于为开发而开发的简单的原始粗放阶段。许多“节庆”还远远没有抓住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核。因此,在开发中,有的甚至违背了凉山彝族文化真正的审美价值观,背离了凉山彝族文化传统的许多习俗,给外民族留下一些不伦不类的印象。

    在文化创新领域,凉山不能照抄别人,也不要固步自封。凉山雷波马湖金龟岛上的孟获殿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彝族庙。文革被毁后于1995年进行简单的修缮。最近几年,雷波县以全国唯一的彝族庙孟获殿和三国文化遗址为雷波中国彝族民歌节(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平台,突出雷波旅游景点浓郁的彝汉双语文化和彝汉民族和解文化品牌。但是,在开发利用中需要注意要进一步把浓郁的彝族母语及其文化氛围融人三国文化遗址和时代特色之中,克服纯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或单纯的文化开发和利用的现象。只有渊源流长的凉山彝族文化精神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突出凉山三国文化资源在形式上的可表现性和可观赏性、可互动性,才能把凉山三国文化资源开发成为现代凉山人财富的核心因素。

   与此同时,要建立传承和教育培训机制,调动凉山彝族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1、研究、制定凉山非物质文化知识技能培训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它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礼仪风  节庆、美术音乐以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都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轨迹。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我们今天看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因此,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文化符号的保护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藏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民间节日,民间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民族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传统,负载着深厚的民族民俗情感,构成了民族节日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传统。这些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发展彝族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可以发展旅游业,各种彝族民间传说故事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各种彝族服饰中的民族元素可以进入纺织业,因此,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藏着的文化符号引入产业化运作,在为彝族文化产品增加附加的符号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保护、发展这些文化符号,从而达到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增终目标。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