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语言文字 查看内容

彝族语言文字在凉山彝族地区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2907 0 2009-3-28 15:09 发布者: 沙玛阿布

摘要: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族人民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一种原生的天然感情,是这种特殊的天然感情使彝语言文字得到传承和延续。彝语言文字促进了凉山彝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提高了彝族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也为凉山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一、四川规范彝文的发展历程        

四川规范彝文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彝文是传统文字,其使用年代较长,但过去主要为毕摩所掌握。直到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推行的规范彝文是20世纪70年代在对传统彝文进行规范以后诞生的一种音节文字,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川康工作队对凉山彝族的语言进行初步调查研究后,设计了《凉山彝语拼音方案》,并在有关民族院校进行实验教学。2、1951年起,四川彝族聚居地区的政府机关印章、吊牌以及重要布告均使用汉彝两种文字。3、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四工作队,对全国彝语进行了全面普查,作了比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制定了《凉山彝族拼音文字修订方案》,继续进行实验教学。4、1957年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现国家民委)正式批准推行《凉山彝族拼音文字修订方案》。5、1958年以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民族问题方面,强调共同性,忽视差别性。在“大跃进”声中,撤销了《凉山彝族拼音文字修订方案》,又不使用彝族原有文字,在彝区直接推行汉语文。彝语文专业人员被派到彝区农村搞汉语文扫盲,成为会说彝语的汉文扫盲教师。众所周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文是记录汉语的,不懂汉话的彝族直接学汉文,操彝语学汉字,文字和语言脱节,收效不大。为此,在1958年至1960年间,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联合在喜德县城郊沙洛大队举办汉文扫盲试点班,中心班50名青年经过两年的扫盲教学,识汉字的数量基本达到初小水平。但巩固下来的只有扫盲后参加工作的几个人,其余的人因为不懂汉话或者汉话没有过关,不到两年就把扫盲班学得的汉字忘记了。彝族聚居区农村干部、群众直接学汉文确实困难,而生产、工作和生活需要使用文字工具,于是他们就自发地互教互学彝文和使用彝文,使用彝文记笔记、记帐目、记工分。6、1964年,凉山州委、州政府根据彝族聚居区已普遍自发地学习使用彝文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要求,组织力量对原有的彝文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从8000多个彝文单字中选出300多个字汇集成《彝文常用字表》,于1965年在凉山报开辟《彝文专栏》刊登彝文识字教材,供农村干部和社员学习。在十年动乱期间,彝文被认为是宗教迷信文字,又遭到无情的打击和极大的摧残。从事彝文工作的同志受到打击和迫害,使彝语文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而被迫中断,但彝族人民要求使用彝语文的呼声从未间断。7、1974年5月,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组织了彝族文字问题的调查组,在昭觉、美姑、喜德、越西、布拖五个县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要求,一致反映:直接过渡学汉文是走过场,彝族聚居区生产队会计、记分员、保管员还是靠彝文记事。彝文是彝族自己的文字,群众对它有感情,易学易用,要求恢复使用彝文。随后,调查组写出了《关于彝族文字问题的调查报告》。1974年7月,四川省民委根据调查组的报告向四川省委作了《关于彝族文字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在四川彝区继续推行汉语文,在对彝族原有文字进行必要的整理、规范和加以完善的基础上,采用彝族原有文字,汉文彝文同时使用”的意见。1974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以川委发(1974)59号文批复了报告,同意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意见。1974年11月,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邀请中央民族学院和省内部分彝语文研究人员组织了省民委彝语文工作组,同凉山彝族自治州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共同对原有彝文进行了规范和整理。同时,在原有彝文的基础上统一规范为以彝语北部方言的圣乍话为基础方言、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语音为标准音,并引入现代汉语使用的标点符号和拉丁拼音字母作注音符号等新成份,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草案)。8、1975年1月,在昭觉县召开了四川省彝文工作座谈会,讨论了《彝文规范方案》(草案),会议原则同意《彝文规范方案》(草案),决定进一步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同年5月,在西昌召开了《彝文规范方案》(草案)学术讨论会,会议听取了彝文工作组的汇报,经过充分交换意见和协商讨论,一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草案)。会后,为了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彝语文工作组组成《彝文规范方案》(草案)教学试点组,分别在喜德、昭觉、美姑、布拖、西昌、冕宁、宁南、峨边八个县,对四川彝语内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土语区(圣乍? 啊⒁迮祷啊⑺?鼗埃┦褂谩兑臀墓娣斗桨浮罚ú莅福┙?幸臀纳?盲试点教学。经?0至173学时的学习之后,原来有一些彝文基础的学员可以学会700个左右的单字;原来不识彝文的可以学会300个左右,可以看一般的彝文书报。试点证明《彝文规范方案》(草案)是可行的。1975年11月,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四川省彝文工作会议,审查通过了《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并向省委作了“关于《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的报告”,四川省委于12月以川委发(1975)72号文批复了报告,同意在四川彝族地区推行《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并批准恢复和建立了各级彝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四川省委批?际孕蟹桨钢?螅?娣兑臀脑谖沂∫颓?鞯毓惴和菩校?盏搅擞挚煊趾玫男Ч??艿搅艘妥迦嗣竦娜攘一队?A股街葑芙崃?976年至1979年试行的成功经验,于1980年报四川省人民政府要求结束《彝文规范方案》的试行阶段,准予正式推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意见,向国务院转报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关于《彝文规范方案》的报告,国务院于1980年国函(80)70号文批准推行,并于1980年12月17日在《四川日报》全文公布了《彝文规范方案》,这是建国以来对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必要改革的一个成功的经验。9、1984年,《彝文规范方案》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0、1992年9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经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使其在广大彝族干部群众的期盼中出台,其现实意义在于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规范彝文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各个领域的推行和实施,标志着彝族语言文字工作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沿着设定的目标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四川规范彝文的重要功能

彝族历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优秀作品都是用彝文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彝文对彝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凉山彝族自治州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彝族人民群众不懂汉语文,生活中仍然需要并且只能使用本民族语言来进行交际。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需要通过母语来接受基础教育后,跟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逐步过渡到彝汉双语文的教育。因此,彝语言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蓬勃生机的活力和功能。
彝族语言文字的功能表现在:
1、宣传方面。规范彝文的推行,彝汉翻译书籍的出版,推动了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政治建设。A、运用彝语文翻译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大量的政治书籍,使彝族群众和基层彝族干部能够及时学习和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B、国家、省、州、人代会、党代会和政协会等重要会议都坚持用彝汉双语两种文字对照进行翻译后发文。C、在社会用字上,彝语言文字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保证了彝语言文字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充分发挥。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章、牌匾、文件函头、广告标语和车辆门徽标志等基本上都按规定采用了彝汉两种文字对照使用。特别是,在2004年借助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之机,凉山州委、州政府将全州社会用字整治彝汉双语文的使用工作纳入了政务督办事项,分阶段性地对各县、市社会用字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安排落实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维护了彝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D、全国公开发行的彝文版一报(《凉山日报》现发行量达5000份以上,截至目前共发行了7700多期)两刊(《凉山文学》、《民族》杂志发行量分别达2000册以上,截至2007年分别发行了110期和73期)的发行以及影视(彝语电影和电视)、广播(省、州和县、乡、镇的彝语广播)、音像(VCD、CD、DVD)等的宣传工作,把党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彝族聚居区,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心声从中能知晓。因而,彝语言文字为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2、教育教学方面。规范彝文的推行,彝汉双语教学的实施,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彝汉双语教育体系。现凉山州境内已在多数中、小学校开设了彝语文课,其中一部分小学各科都使用彝语文进行教学。据不少学校反映,彝族小学生先学彝语文,再用彝汉双语文对照教学,比直接学汉语文的效果好。因为这样的教学会使彝族学生容易理解汉语文的意思,同时也容易增强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自信心。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有些彝族聚居县开办有一类模式型的民族中学,即专门以彝语文课为主,汉语文课为辅的教学;同时,在凉山州各县、市中学还开办有一些二类模式型的彝汉双语教学班,即以汉语文课为主,彝语文课为辅的教学。另外,在大、中专学校里开办有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型的彝汉双语教学班,甚至在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等部分高校里还开设有彝英双语教学班。
3、就业工作方面:通过重点学彝语文(含彝汉双语)毕业的大、中专生已为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做出了各自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能够用彝语文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服务。从2006年起,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达文件要求全州各县、市中考时有50%的彝语文要计入升学成绩的总分;彝族学生参加高考时,根据报考专业的实际需要加试彝语文;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有些彝族聚居县在每年的招聘、招工、招干录用人才考试时还给予特殊的照顾,这就更加进一步地推动了彝语言文字的发展,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凉山彝语言文字的有效功能。
四川省彝文学校于1985年办学以来,为四川彝族地区培养输送了不少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的民族中等专业人才。以彝语言文字为主的一类模式型教学从1993年8月开始招生,先后毕业了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等7个班级。另外,四川省彝文学校还培养了不少二类模式型的彝汉双语翻译、师资、文秘、体育、英语、计算机、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人才。可见,四川省彝文学校的彝语文教学或彝汉双语教学模式为四川彝族地区培养出了一批批实用型较强的民族中等专业人才,并且多数人才始终能扎根于民族地区最艰苦的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或其它行业建设的战线上默默地在奉献着自己应有的贡献。

12下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