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南端,与祖国南疆美丽的彩云之南隔金沙江相望,与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相毗邻,与峨边、金口河等地合称为小凉山区。 马边境内山川秀丽,林竹繁茂,河流交错,村寨散布。这里居住着彝、汉、苗等民族。各民族民间文化世代繁衍,相互交汇,相得益彰,孕育出了神奇绚丽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至今仍然保存着一种几乎没有受外来文化侵袭的最古老、最原生、最绚丽、最神奇的古老文明和悠久文化。马边境内散居的彝族人口约有七万人,这里的彝族即有大凉山彝族坦诚、奔放的豪情,又有小凉山彝族温婉、含蓄的内涵。生活在这片山川秀美的土地上,传承和延续着古老的彝族文化,丰富着彝族文化深邃精湛的艺术内涵,使得这里的彝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神奇绚丽,形成了彝族文化的又一奇葩,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新的光辉篇章。
解读绚丽的彝族民歌
彝族民歌是彝族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过程中,创造并传承发展下来的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彝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也是彝族人民最为喜爱的文化艺术。 彝族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主要是由从事祭祀仪式的毕摩以经书和祭仪的形式或由从事娱乐活动的民间艺人以口口相传和文字记录的形式记载、传承并延续至今的民族文化瑰宝。由此,彝族文化也可按其传承和发展的情况,分为毕摩文化、卓卓文化两大类。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以行毕诵经,主持祭祀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的祭祀性文化。卓卓文化是由彝族民间艺人以口口相传或用文字记载等形式为载体,记载和传承下来的珍贵民族文化。因此,世袭毕摩和民间艺人是彝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者。 彝族民歌按其传承和记载形式可以分为毕摩经乐和卓卓民歌两个部分。毕摩文化是一类最为特殊的文化传播和最为独特的宗教祭祀形式。毕摩拥有的经卷十分的浩繁,行毕祭祀仪式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十分的繁杂。一本经书至少就是一种唱腔,一场祭祀或行毕活动,所涉及的唱腔不计其数。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接触、统计和分类。因此,至今我们对毕摩经乐和经诵的研究,仍处于一种十分陌生的状态。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讲了。 彝族民歌从内容上一般可以分为儿童歌、节庆歌、抒情歌、叙事歌、祭祀歌、丧葬歌等。从演唱形式上可以分为“毕” “雅” “卓” “嗬” “和” “斯”等。“雅”为山歌调,高亢、粗狂、悠扬。“卓”为赛歌调,曲调低沉,自然婉转,注重歌词,不重曲谱。“嗬”为民歌调,演唱形式多样,或欢乐或忧伤,或抒情或叙事,不一而足。“毕”为祭祀调,调式多样,是毕摩独有的一种演唱形式,其唱腔丰富,还未进行具体的分类和统计。“斯”为说唱调,彝语称“喀斯”,节奏欢快、豪放,情绪流畅、澎湃。“和”为丧歌调,一般在老人去逝或祭奠先祖的场面上,家属为迎接各路前来吊唁的亲友而演唱的曲调。唱词简短,音调简练。从演唱形式上可分为独唱、单对唱、双对唱、一领一唱、一领二唱、一领众唱等。从歌词结构上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主。在音调结构上以五声音节为基础,也有由六声、七声音节构成,节奏上一般一字一音。彝族民歌注重歌词的优雅动听,讲究歌词与旋律的协调优美。 彝族是一个习俗繁杂,规矩繁多的民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彝族民歌,每一类都有其不同的演唱场合和演唱方式要求。如“毕”只能由毕摩在祭祀的场合演唱,形式多样,唱词丰富,音调众多,现在还没有详细的统计。“卓”限于在姑娘出嫁时的赛歌,由男方与女方各选两名男子,在出嫁的姑娘家进行赛歌式演唱。通宵演唱,一决胜负。“卓”是出嫁的女方晚上最激烈、最富知识性的演唱比赛。其词分“呷哈”即“路上”(意译)和“呷几”即“路下”(意译)两大类。“呷哈”诵唱的是远古的经文典藉,部族迁移等,如《勒俄特依》《石尔俄特》《万物起源》等,涉及众多经典的彝族文化和历史典藉。“呷几”诵唱的是自然、社会和环境为主要内容。如名山大川,名人名典及其一些逗乐形式的文辞。如《自然名山》《黑彝名人》等。“嗬”是在彝族姑娘出嫁时的一种娱乐性演唱。主要是以妇女们为主体,女子对唱或男女对唱,一唱一和等形式进行的演唱。歌词主要是婚姻家庭、天文地理或人文自然,不一而足。如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甘莫阿妞》等,就是“嗬”的经典名曲。“雅”主要流行于大凉山区,是一种声音高亢、声调悦耳、唱词丰富的民歌。“雅”演唱可以不选择场合,演唱方式灵活,曲谱丰富。“喀斯”是彝族特有的民间艺人之间进行的一种说辩比赛。“喀斯”以说辩为主,只要有三、五、十人,都可以进行“喀斯”。“喀斯”内容十分丰富,“喀斯”妙语连珠,内涵深邃,感人至深。“和”是在彝族老人过世时,由其子孙在迎接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时,由群体一边演唱,一边舞动白色羊绒披毡,奔跑舞蹈而演唱的一种民间丧葬音乐。其音调忧伤,唱词简单,参与人多,灵动忧郁的民间祭祀性演唱。
探秘阿惹妞妞起源
据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记载,从大神“恩铁古兹”组织神人开天启地后,地球经历了漫长的无生命时代,后来虽然产生了“格俄”和“比博”时代,但他们没有变成人。“恩铁古兹”又组织了一次大型的祭祀,地球上燃起了熊熊的大火,火燃尽后,天下了红、黄、黑三场雪。雪融化后,产生了“雪族十二子”,其中无血的有六种,它们是灌木类、针叶类、草类、灯芯草、藤类和蕨类。有血的有六种,它们是蛙类、蛇类、熊类、鹰类、猴类和人类。地球虽然有了自然和生命,但人类的繁衍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类开始还无法延续,发展到了“乌茨里娜”时代时,人类才开始正常地繁衍了后代。因此,在神话史诗里彝族人把“乌茨里娜”定为人类的祖母。“乌茨里娜”以后,人类又通过了“阿牛居日”即猿人时代,“普姆里依”即母系时代和“石尔俄特”即母系向父系过渡时代,人类才开始进入了正常的繁衍和发展。 神话史诗在“石尔俄特”章节中这样写道:人类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要去买父亲,牵上独角马,骑上独角驴,无处找父亲,碰上美丽聪慧的“兹里史色”。“兹里史色”告诉他,只有娶妻成家才能生子见到父。“石尔俄特”回家娶了三年妻,结果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因为,人类还没有娶妻嫁女的习俗。“石尔俄特”又来找“兹里史色”,并要求“兹里史色”嫁给他。“兹里史色”说:婚姻无小事,不能够自己说了算,要请媒人来牵线。姑娘出嫁之前要定身价,送亲的客人要给礼金,参加婚礼的客人要给喜酒。新娘送到时要送一匹黑骏马,新娘回门时要送一头黑公牛,人类的婚姻就是这样开始。彝族的婚俗从神话史诗上记载,就是这样产生的。 “兹里史色” “石尔俄特”找来当时的毕摩“特木阿拉”对彝族的婚俗进行了规定。从此,彝族人就开始沿用这种独特的婚俗。有了婚俗自然也就产生了 “阿惹妞”,如果依据神话史诗推断“阿惹妞”情歌的产生,那么,彝族阿惹妞情歌产生的年代至少也在几十万年了。 然而,如果神话史诗《勒俄特依》来推断“阿惹妞”情歌产生的年代,可能有些过分遥远,不太令人信服。那么,我们就从“古侯”“曲涅”两个兄弟部落说起,“古候”、“曲涅”从云南进入凉山开创新的疆域,开拓了新的彝族文化,这个依据就十分充分了。“古侯”“曲涅”从云南迁入凉山,并在美姑境内举行了部落分支仪式。一部分成为黑彝,成为掌管权力的贵族阶层;一部分成为白彝,是彝族社会中的自由平民,从事生产和劳动,由此,创建了凉山独特而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制度。同时,开始订立了新的婚姻规则,部分兄弟部落被化分出来,成为可以通婚的部落,凉山彝族的等级和婚俗从此开始了新的里程。从“古侯”“曲涅”进行凉山的历史记载或从彝族谱系推算,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那么,由此推断“阿惹妞”情歌在凉山彝族聚居区产生和传播的时间至少也有3000年历史,况且,“古侯”和“曲涅”两部落不可能完全打破原有的婚姻习俗,另立习俗。这当中可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部落原来的一些婚姻制度和习俗,只是到达凉山后,为了保证部落的繁衍,将同一部落分成可以通婚的部落罢了。因此,现在彝族地区流行的阿惹妞的历史在3000年和数万年之间,有待后人去进一步证明。 彝族的“阿惹妞妞”也称“阿惹妞”。“阿惹”其意为“表妹”,“妞”或“妞妞”按其意即可译为“幺表妹”,也可译成是对姑娘的妮称,还可译为“情歌”。要想进一步了解“阿惹妞”或“阿惹妞妞”的真正来源,这得要从彝族的婚俗说起。 彝族是一个以父子联名为基础构建的一个部落谱系家族制社会,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实行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族外婚,表兄妹优婚制。彝族传统的婚俗忌与外族通婚,认为与外族通婚对民族血源混淆,不能构成纯彝族血统。实行等级内婚制,是因为在彝族社会中,群体被分为黑彝、白彝和奴隶几个等级。黑彝属于贵族阶层,是统治者。白彝属于自由平民阶层。奴隶是失去自由的被剥削压迫阶层。黑彝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推行黑彝只能与黑彝通婚,白彝只能与白彝通婚,奴隶只能与奴隶通婚的婚姻制,以保存各个等级自身的血统。如果黑彝与白彝,或与奴隶通婚,要以降其子孙等级,削其后代地位等进行处罚,因此,实行等级内婚制。同时,由于彝族实行的是父子联名的家族谱系制,同一谱系家族之间,无论相隔多少代,都不能互相通婚,以此,保证家族谱系血统的纯正。实行与自己同等级的外家族之间的通婚制,因此,彝族人称可也通婚的另一家族的姑娘为“阿惹”或“惹妞”或“阿惹妞”。这里的“阿惹妞”就有表妹的意思了。当然,在彝族婚姻习俗里,“表妹”的概念与汉族习俗的“表妹”概念也是有区别的。彝族同父母的哥弟与姐妹之间的子女可以互称“俄莱”和“阿惹”,他们之间优先通婚。但姐姐与妹妹的子女却以兄妹相称,禁止通婚。这就是彝族“阿惹”或“阿惹妞”这个称呼的由来。 在我们所了解的民族中,彝族是一个尊重女性,崇尚母性的民族。一个彝族女子从孩提到姑娘,从姑娘到出嫁,从为母到年老,都要经过一系列的不同年龄段的服饰、交往等方面的交替仪式。从孩提到姑娘时要举行“阿依撒拉洛”仪式。“阿依撒拉洛”又可称为“俄基克”或“腊博朴”,其意是“分辫子”或“换耳缀”。彝族未成年的女孩穿的是女童装,二节短裙,戴的是三角形头帕,缀的是贝壳耳饰。当女孩成长到十五岁或十七岁时,父母就要为女孩举行“阿依撒拉洛”仪式。把单辫分成双辫,三角头帕换成三节长裙,贝壳耳饰要换成银质耳缀,表示小姑娘从此成为大姑娘。成人仪式结束后,姑娘从此可以梳装打扮、自由交往、谈情说爱、谈婚论嫁。从“阿依撒拉洛”仪式到出嫁成婚,姑娘们美丽的青春,活泼的性格,开朗的交际与年青的男子进行自由的交往。在这美好的时光中,彝族男青年更是抓住机会,为年青的姑娘们唱着“阿惹妞妞”情歌,诉说着衷肠,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以博得“阿惹妞”的好感。“阿惹妞妞”情歌成为了彝族年青人求爱、求婚的最好方式了,“阿惹妞妞”也因此在彝族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结集成为彝族最动人的情歌。 “阿惹妞妞”是彝族民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文化中,“阿惹妞妞”既是可以与之谈情说爱的女子或是美貌贤慧女子的代名词,又是彝族青年男女互诉衷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情歌的代称,也是彝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爱情的象征性文化符号。因此,“阿惹妞妞”只能是彝族青年男女在野外时才能演唱,忌讳在公共场所演唱。彝族青年男女在山间采笋、林中放牧、田间劳作时可以放任地向着自己心爱的女子演唱,年青的女子也可以演唱。其内容主要是男子把自己喜欢的、追求的、赞美的、夸耀的心事,传达给自己心爱的情人或是钟爱的女子。如果女子也为男子所动,也可作回应演唱。因此,“阿惹妞妞”在演唱上以男子单唱为主,男女对唱为辅的形式存在。追求自由爱情,向往幸福婚姻的彝族青年男女,赋予“阿惹妞妞”特殊的文化涵义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彝族青年男女所喜爱的情歌,也是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广为流行和传唱的民间歌谣。 从内容上,“阿惹妞妞”情歌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部分。一是正传“阿惹妞妞”,主要表达彝族男子对“阿惹妞妞”形态、生活、情趣的描述,或是对“阿惹妞妞”爱慕、追求和思念之情的表白,或是父母包办“阿惹妞妞”婚姻、拆散爱情的控诉,或是对抢走了“阿惹妞妞”丈夫的诅咒及对“阿惹妞妞”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自由婚姻的向往等。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内容健康、感人至深。二是野传的“阿惹妞”。其主要内容是对“阿惹妞”美艳的夸赞,对“阿惹妞”生理上的想象与渴求等。语言挑逗、刺激,包含着许多调情的浑话。歌词结构上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主,在音调结构上以五声音节为基础,节奏上一般一字一音。艺术上多用赋比兴、夸张等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