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尊崇女性的世界
彝族是如何尊重女性?如何尊崇母性?我们得从彝族的婚俗说起。 当彝族的姑娘在举行了成人仪式后,就进入了自由交友、自由恋爱的青春阶段,谈婚论嫁更成了这段时间最重要的话题了。 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要经过“护嘎木”“务然木”“阿咪喜”和“喜莫席”几个阶段。首先,婚姻要建立在男女双方相互认识、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由媒人前来牵线搭桥,约定要求,这就叫“护嘎木”。接着就是要举行“务然木”仪式了。 “务然木”意为“定亲”。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和双方父母认可的情况下,男方备上美酒、彩礼,邀上兄弟、叔侄、亲友,先到姑娘家去送礼金,喝订亲酒。女方亲属要进行泼水、嬉戏、唱歌、对歌等,直到通宵达旦。女方结束后,姑娘的家属又要在媒人的陪同下到男方家中,举行男方订亲仪式。 “阿咪喜”意为“嫁女”。“阿咪喜”主要包括“者果”,其意为“节食”。彝族崇尚单数,因此,姑娘在出嫁之前一般要节食5天或7天或9天为最佳。姑娘的亲友姐妹,每夜都要在即将出嫁的新娘家举行唱歌、对歌,达通宵达旦。 “依溪撒”意为“泼水”。新郎方要派5人或7人或9人为“献木”(人数要为单数)队伍,到新娘家去迎接新娘。迎接新娘的队伍到新娘家外时,准备好清水的姑娘们要向迎新娘的“献木”队伍举行泼水仪式,用清澈的水泼,以表示欢迎和庆贺。 “俄提俄乌滇”意为“打扮新娘”。迎亲队伍到来后,姐妹就开始打扮新娘,将双辫梳理成散发,换上各种鲜艳华丽的服装,戴上高贵的新娘帽。 “喜莫博”意为“背新娘”。新娘打扮完成后,由新郎的弟弟举行“背新娘”仪式。陪伴在新娘身边的姑娘们就要用锅灰涂抹背新娘的新郎弟弟的脸,把背新娘的男士抹成大花脸,意为送去吉祥。 “乌俄琴路”,意为“抢猪头”。当迎亲队伍背新娘时,女方要将一块猪头和半边猪肉献给背新娘的新郎弟弟,以示慰劳。但这猪头不是那么易得,姑娘要前去抢。姑娘和迎新娘的小伙子举行抢猪头大战,青年男女你争我夺,嬉闹非常。 “献献格”即意为“摔跤”。婚宴结束后,迎亲队伍中请一位男士将新娘背回闺房外坐好,并与姑娘们一起演唱《格卓处》。“格卓处”结束后,男女双方就要在屋外的草场上举行摔跤比赛,比赛颇为壮观,争斗异常激烈。这也是彝族男子非常光荣和自豪一场角斗。 “卓”即“对歌”比赛。男女双方要派出演唱高手,举行“卓”比赛。各方都又两个人参加,一个是主唱手,一个副唱手。主唱先唱一句或第一段,副唱手跟着主唱演唱。内容涵盖哲学、历史、天文、地理、人文、景观等。每一节双方还要进行激烈的辩论,争论谁输谁赢,直到第二天新娘上路。 “扶莫”意为“送亲”。第二天,新娘要在“朵波朵妹”(意为送新娘的姐妹)的陪伴下,由迎亲的小伙子们将新娘背到新郎家举行“喜莫席”仪式。新娘的舅舅、叔叔、兄弟姐妹都要参加送新娘队伍。人数越多,表示家族实力越大。 “依日乌”即“入新房”。男方在屋前果树下搭一个简易篱笆屋,由“献木”将新娘背进篱笆屋。在进篱笆屋的门口要举行“俄志帕”仪式,新郎方由一年长的男士将新娘头上拴好的红白丝线取下,放置在门槛下,意为姑娘从此进了男方家的门,表示结婚。新郎此时才能陪伴新娘入新房。整个结婚仪式中,这是新郎出现的唯一机会。 “格洛木”,新娘进了篱笆屋后,男方的姐姐或妹妹要到篱笆屋中来打扮新娘,交换手巾,要炒苦荞丸,煎鸡蛋汤让新娘用餐,以示对新来的嫂子的尊重和欢迎。然后新娘、新郎双方亲属要找场地举行摔跤仪式。 “喀八琴”意为“送礼金”。摔跤结束后,男方开始给送亲的队伍发礼金。新娘舅舅要发舅舅礼,新娘的幺叔要发幺叔礼,“朵波朵妹”要发陪伴礼,“阿本玛支”要付送亲礼。新娘的礼金发放结束后,新郎还要献上送客酒,结婚议程结束。 “月腊姑”意为“回门”。彝族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不能同房。其实结婚还只是新郎新娘互相接触,增进了解的一次机会。因此,结婚议程结束后,“朵波朵妹”还要陪伴新娘,在新郎家呆上一天或三天后,等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即“月纳姑”。新郎家还要牵上一头公山羊或公绵羊,备上美酒和礼品到新娘家。新娘家要准备泡水酒迎接新郎和新娘的到来,姑娘们还要对新郎进行泼水仪式。“月腊姑”女方家也要给新郎发礼金。 “喜莫古”意为“喊新娘”,实是应指“走婚”。“月腊姑”后,新郎和新娘仍不能同房。男方还需要另择吉日,陪伴新娘,往返于男女双方的家中。通过劳动、交谈等形式互相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这就是走婚。在走婚过程中,如果双方分歧大,性格不和,对婚姻不满意,双方可以协商离婚。如果双方互相满意,才可真正同房,生儿育女,建立稳固的家庭。 从彝族的婚俗中我们感受到了彝族整个婚礼过程新娘是主角,新郎只是配角。新娘的家属受到很高的礼遇。然而,还不止这些,彝族妇女嫁到男方,其肖像、名誉、人格和生命都会受到很高的尊重和礼遇,其重视程度到了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境界。 彝族妇女嫁到男方成家后,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乔迁新居都以女方的生辰为准,测算吉日。男方不能用语言侮辱或抵毁女方,夫妻打架不能伤及女方的五官和肢体。如果男方有侵害女方的语言或行为,女方娘家亲属就要向男方讨回公道,轻则男方向女方道歉,重在要对女方进行赔偿。如果彝族妇女因不明原因在男方上吊、服毒或被男方伤害致死,男方还负责赔偿命价。彝族女子在彝族社会中杀人不偿命的优待,彝族妇女如果把男子伤害致死,妇女不赔命价,只要求其穿一身黑衣黑裙,从道义上给予谴责。因此,彝族妇女结婚成家后,离婚率很低,家庭比较稳定。 同时,彝族禁止对女子进行殴打和杀害。解放以前,彝族地区战争不断,但没有一例杀害女子的事件发生。如果战争或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彝族妇女还可以去劝架,双方都得听从劝阻,尽可能停止事件继续。 彝族妇女的这些待遇和尊重,现在听来似乎是天方夜谈。其实,就现在为止,彝族这一习俗仍然还延续和保存,不过彝族妇女如果真有凶案发生,彝族从习俗上不予惩罚,但国家的法律会对其行为进行严惩。
唱响彝族情歌阿惹妞妞
彝族民歌不重唱腔,每首民歌只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简单曲谱,一般情况下没有太多丰富的曲谱,同一个曲调从开始演唱到结束,其曲谱只是其中一个十分普通的部分。然而,又因彝族民歌特别多,特别的丰富,因此,每首民歌的曲谱集合起来,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民间音乐元素。 每首彝族民歌其实是彝族民间诗歌、文学,以歌谣的形式口口相传,是彝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载体。丰富的唱词是彝族民歌中最杰出、最优秀、最丰富的部分。因此,彝族民歌唱词的丰富,超乎我们对常见民歌的理解范畴。由于彝族民歌唱词丰富,因此,要想进入角色,欣赏和理解彝族民歌,首先要从搜集、整理和理解唱词开始。 彝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无与伦比的杰出民间歌曲,大众所熟知的有《阿诗玛》《妈妈地女儿》《甘嫫阿妞》等民歌。这些民歌曲谱十分忧伤、动听、感人至深。然而,这些歌曲让人感怀的也并不是这些诗歌的曲谱,而是这些民歌本身就是一部长长的叙事长诗或抒情长诗。这些诗歌是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人类最杰出的民间诗歌作品。这些民歌如实地记录了彝族社会中最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对自由爱情的无限向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彝族情歌“阿惹妞妞”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版本形式多样,它即是一本十分优秀而古老的抒情长诗,抒发了向往自由的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阿惹妞妞”又可以根据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的情感实际,即兴创作,即兴演唱。因此,相对于其它民歌,“阿惹妞妞”情歌的曲谱或凄美、或欢快,或婉转,或激情,十分丰富。唱词也自然、纯朴、象山中的小溪水那样的透亮,利用自然、气候和动植物来抒发自己丰富的情感,歌词十分的感人,无比的丰富多彩。 1982年凉山整理出了第一本用规范彝文字记载的《阿惹妞》情歌集,共录入歌词2000余行。全篇记录了彝族民间一段十分悲情的爱情故事,揭发了人间因父母包办而造成的不幸的爱情和婚姻。歌词从相爱到相离,从相思到殉情,向世人诉说着一段哀婉、凄美、悲伤的爱情故事。这是目前我国民间流传的民歌史上第一部最古老、最长的抒情长诗。这本书的出版,展示流传于彝族民间的“阿惹妞妞”情歌和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由于《阿惹妞妞》情歌流行于大小凉山地区,用的都是彝语演唱,许多人由于不会说彝话,无法理解歌词,更无法领会歌词抒发的内容。给我们理解、推文和研究这本人类最美的《阿惹妞妞》情歌集,带来了诸多不便。近年,彝族学者王昌富先生,用十分生动的语言和词汇翻译了凉山出版的《阿惹妞妞》情歌集,给这本动人的“阿惹妞妞”情歌带了新的生机。 我在这些前人和学者的基础上,深入民间搜集了部分情歌,参考了凉山出版的《阿惹妞》情歌集彝文版,按民间自由式演唱的方式,依据小节把它整理和翻译了出来,并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彝族情歌《阿惹妞妞》的来源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部情歌,热爱这本情歌。共同把这本情歌继续延续,让子孙后代不会忘记打造中华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者,无论是我的彝语水平,还是我的汉语水平,都是十分有限。再加上我对民间情歌搜集不足,理解不深。因此,在整理和翻译中难免要出现许多弊漏。我敢于在自身没有先天条件下,整理和翻译这些情歌,源于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源于“阿惹妞妞”情歌本身的无穷魅力。源于人们对这些文化的陌生和不解,因此,希望通过我笨拙的翻译,能带给你无限的享受和美妙的旋律。
(责任编辑 沙玛阿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