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乡动态 川府之国 查看内容

加大防雷知识宣传力度 降低雷电灾害损失

2957 0 2009-3-21 01:48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加大防雷知识宣传力度 降低雷电灾害损失

 

越西县防雷中心 蒋志聪

 

雷电灾害是越西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给我县人们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逐渐增多,雷电天气也呈增多、增强的趋势。近年来,经过气象和安监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有效预防和减轻了雷电灾害,但据相关资料表明,雷击致死仍占到自然灾害死亡人口总数的14%左右。随着信息产业发展、能源需求增长、高层建筑大量增加,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雷击引起的火灾、爆炸、建筑物损毁、电力通信中断、计算机网络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正日益扩大。据有关部门估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电2000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中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千人。

我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属雷电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9天,个别高山地区高达100天。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8年间,越西县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高达55人,其他雷击事故125宗。

通过对大量雷电灾害事例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雷电灾害损失巨大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社会公众防雷知识欠缺、防雷意识淡薄;二是不少防雷装置不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许多防雷设施形同虚设;三是防雷装置不完善,只有防直击雷设施,无防雷电感应和防雷击电磁脉冲辐射等设施,使得建筑物内安装的电子设备和家电很容易遭受雷电感应,造成损坏;四是部份电力线存在乱拉乱接、线路裸露过多,没有接地线等多种因素,给雷电袭击造成了可乘之机。

近年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办法》、《凉山彝族自治州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为了帮助人们对防雷知识有更多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各部门、社会公众的防雷意识,切实做好雷电防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气象部门和县内相关媒体密切协作,大力宣传防雷科普知识,为防御雷电灾害,降低人们生命财产损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特别感谢越西报社对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工作的支持。

雷电的形成与危害形式

越西县防雷中心 蒋志聪收集整理

一、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雷电的危害形式                 

雷击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

1、直击雷

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放电形成的。直击雷可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令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分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可能直接导致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

2球形雷

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球形雷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极其危险。

3雷电感应

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所致。在雷云与其他部位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束缚,以雷电波形式,沿突出物极快地传播。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大磁场所致。这种磁场能在附近的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造成对人体的二次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

4雷电侵入波

雷电冲击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雷电侵入波可毁坏电气设备的绝缘,使高压窜人低压,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

 

1234下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