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刻在石上的“南诏史”——剑川石窟

2087 0 2009-3-26 19:42 发布者: 苏月飞阳

 

       石窟记录南诏皇室文化

    “石宝山石窟的雕塑艺术,是研究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重要实物资料,南诏王阁逻凤出巡、异牟寻议政的雕像,更是能直接反映南诏国的皇室文化。”董增旭强调,南诏国、大理国历史上很多王退位后当和尚,从石宝山石窟来研究,可以看出佛教在当时的大理地区地位很高,在政教合一的情况下,当和尚,并不等于就是“遁入空门”,不问政事。

    石宝山石窟雕塑的一个特点,就是菩萨、王能共聚一室。董增旭说,佛像能和世俗的王放在一起,这也体现了在当时,佛教文化与皇室文化高度交融,大理地区最高统治对佛教的信奉和推崇,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步,推动了地方百姓也全民信佛,佛教文化十分兴盛。

    石钟寺区的第2窟,雕塑了“阁逻凤出行图”,这副雕塑高1.46米,宽1.52米,总共雕刻了16人,算是石宝山石窟群中人数较多的石窟。这个石窟,窟形仿佛厅堂,中央的双龙头椅上,盘坐着南诏王阁逻凤,他头戴高冠头囊,右侧打坐坐着王弟阁陂和尚。董增旭说,从这幅雕塑来看,身为和尚的阁陂,仍然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当于宰相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推测,南诏国、大理国时期多位王退位当和尚,或许可以理解为“退居二线”,而不是完全遁入空门,退位后的这些王,其实还是拥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权力。

    “阁逻凤出巡图”、“异牟寻议政图”、“南诏第一代王细奴罗全家像”,是中国惟一反映皇室生活、文化和君主议政活动的石刻,董增旭认为,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们对今人研究和了解南诏历史、典章、制度,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雕塑艺术,打破了人们印象中一般佛教寺院只供佛的传统认知,真实反映了南诏国时期的皇权文化。在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王朝积极推动佛教的发展,并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当时,佛教能以多种形式,在不同层面发展,其间,佛教与王朝的政治、经济、民俗等方方面面充分融合。

     金庸赞石窟为南天瑰宝

    董增旭说,位于北方丝绸之路的敦煌莫高窟享誉国内外,而大理剑川的石宝山石窟,在沉睡千年后,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正被更多的人认识到,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著名作家冯骥才等人,参观石宝山石窟后都给予了高度称赞,金庸先生更称其为“南天瑰宝”。

    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石宝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中有建于元代的悬空宝相寺、建于明代的金顶寺和建于清代的海云居,历史悠久,各具特色,最负盛名的是山中的石窟群和摩崖造像。在数平方公里左右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地区的岩壁上,分布着17个石窟、139尊石雕造像。雕像内容,一类是佛教题材,有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罗汉等,另一类是世俗题材,有南诏王、清平官、南亚僧等人物。这些雕像造型精美,其中一尊观音像,更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董增旭说,费孝通先生曾多次考察剑川石窟,感叹说:“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而在1988年,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考察石宝山石窟后,不仅挥毫题写了“南天瑰宝”四个大字,还遗憾地说他要是早日有幸参观石窟,《天龙八部》涉及的山川地理将会更加切合实际,部分情节也会因此而做出相应调整。著名作家冯骥才,考察剑川石窟后也挥毫题写“神佛首选地,人间天堂山”,倍加赞赏。董增旭认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这些石窟雕刻艺术,是白族人民艺术的缩影,是研究南诏、大理国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白族和国内各民族,以及我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南北文化交汇孕育了石窟

    董增旭认为,剑川位于“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要冲,它既是南诏国、大理国文化的出口地,也是外来文化的进口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剑川成为了云南文明的发祥地,也成为了南北文化、中外文明的交汇地,石宝山石窟,因此而得以孕育在剑川。

    “世界文化遗产宝库敦煌莫高窟,之所以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中崛起,是因为敦煌地处北方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中外文化交流,莫不首先荟萃于此。而剑川,也位于连接印度、南亚、西亚的国际大通道要冲上,石宝山石窟,是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南北文化、中外文明交汇碰撞的产物。”董增旭说,石窟艺术源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东进而传播至我国,无论是敦煌莫高窟,还是石宝山石窟,其最初出现,都是因为处于当时社会的对外交通线上。从剑川海门口遗址和鳌峰山遗址出土的彩陶、青铜等文物可以看出,剑川既是云南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我国早期南北文化交流的汇集地,而在南诏国、大理国时期,剑川还是云南北边的军事要冲,南诏国、大理国北进香格里拉-西藏-尼泊尔-印度,北进丽江-永胜-四川攀枝花-成都,西进兰州,都只有通过剑川,剑川既是南诏国、大理国文化的出口地,也是外来文化的进口地,南北文化、中外文明,都曾在剑川碰撞和交流。

    董增旭称,石宝山石窟群,开凿于公元9世纪至12世纪的南诏国、大理国时代,同期分别为我国的唐朝和宋朝。从历史上来看,该时期南诏国政教合一,大理国佛教盛行,石宝山石窟群的产生,和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巴蜀的大足石窟一样,都与当朝统治者崇尚佛教有关。

    雕塑记录中外交流和生殖崇拜

    石宝山石窟群,还有大量外国人的雕像,他们中有的是波斯人形象,有的是旅行者形象,有的是大胡子形象,甚至还有象头人身形象。董增旭开玩笑说,“外国背包族那个时候在剑川是随处可见,由此可以看出,剑川当时不仅南北文化交汇融合,中外文明碰撞也很激烈。”

    剑川石窟的外国人造像形象生动,深目高鼻的外形和衣着服饰都表现得栩栩如生。而在大理地区,对女性生殖器的称呼,发音至今仍接近印度。石宝山石窟中的一尊女性生殖器雕塑,高0.8米,白族话称之为“阿央白”,最直接地反映了白族的原始生殖崇拜。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人们将女阴崇拜与对佛的敬仰并列,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殖的看重。董增旭引用恩格斯的话说:“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人的生产是社会的第一大生产。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跃居于社会第一大生产。”

    “阿央白”石窟位于所有石窟的最上方,并有菩萨守护,董增旭认为,这可以反映出这个石窟比其他石窟拥有更高的地位,也可以反映出在佛教盛行的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人们对女阴和生殖相当崇拜。

  

12下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