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关于彝族母语文化的思考

2009-3-15 12:08| 发布者: 沙玛阿布| 查看: 3793| 评论: 1

二是教育危机:

(1) 造成母语教育危机的原因绝非仅仅是汉语教育的强势介入,还有许多历史的原因。国家对对少数民族母语教育的政策不完善,不稳定,优惠政策太少。西藏自治区的母语教育具有完整的体系,上上下下配合强势,并已形成了优势,而彝族的母语教育残存不堪,令人深思。

(2)不完善的双语教学法规、不完整的彝文教育体制,造成彝族母语教育的断代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母语的重视不够造成了彝族母语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均状态,投资少,基本建设差,师资力量弱,学母语毕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

(3)现实中的考试制度对彝语不公平的待遇、现行教育体制对母语教育的弱化等的原因,还有语文教育自身对彝族母语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

(4)地方的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太多。云南贵州大面积的彝族地区和四川的彝汉杂居区普遍不开设彝文课,彝族母语教育严重断代。

三是语言被污染的危机:

在多种文化成分充斥的社会,彝族母语已经严重被污染。

(1)母语不再纯净。在日常生活当中,彝族母语已经参杂汉语,母语变成了彝汉参半的混合语言。

(2)大量涌入了汉语和外语的借语,彝族母语成了大杂混。

(3)在语言表述中,出现了崇汉媚外的语言趋势,不少的彝族人不想使用彝族母语,冷落彝族母语,崇尚汉语,有的甚至崇拜外语,在说话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夹带着许多的汉语或外语,母语的纯洁受到了多方面的污染和破坏。虽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从他们的心理上,早已丧失了母语的尊严和母语的自信。

四是彝族母语文化的危机:

母语文化问题是民族文化的性质和去向问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问题,是经济、社会和人三者和谐发展的问题。而当代的现实生活中,彝族的母语文化已经开始变样变质。纯洁的母语文化遭遇所谓现代文明的污染。如彝族的道德观念、彝族的审美观、彝族的礼仪、彝族的语言风格、彝族的饮食文化、彝族的建筑文化、火把节文化、彝族年文化、民风民俗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歪曲或冷落。

(1)           道德风尚的变异。

在彝族的母语文化中,有传统的道德规范,但因当今的不少彝族离开了自己的母语文化,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问题。如彝族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乞讨者,但现在各城镇捡垃圾的彝人比比皆是,他们蓬头垢脸,肮脏不堪,令人恶心。彝族人从古以来没有卖淫的妇女,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吸毒贩毒的丑恶现象已经见惯不惊。彝族人最鄙视偷鸡摸狗的丑陋行为,但现今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在西安、北京、成都、昆明、广州等地有一群群的“披风族”在行盗,他们在被扭曲的价值观的诱惑下糟蹋着彝族人的形象,破坏着纯洁的母语文化。

(3)彝族纯朴的酒文化已经被污染,彝族的文明喝酒习惯已经沦为无休止无节制的“干杯”,“酒神”成了酒鬼,“酒仙”变为酒疯。彝族对喝酒有谚语:“喝一杯值块金,喝两杯值砣银,喝了三杯四杯不如猪和狗。”彝族人讲究的喝酒的美德,从不提倡醉酒,但如今在外来文化的污染下,许多的彝人远离了自己纯净的酒文化。

(4)丰富多彩而纯洁的“尔比尔几”等彝族母语已经变为彝汉混杂的团结话,有的为能说几句汉话而沾沾自喜,再也不想说自己民族的语言,出现了说汉汉话骄傲说彝话耻辱的怪心态。

(5)彝族古老的饮食文化独具一格,有不少的传统彝族菜肴独具匠心,但许多传统的食品特色受到了破坏。凉山彝族的砣砣肉、辣子仔鸡汤、烧石羊肉汤、园根酸菜汤、香猪肚、千层荞饼等,在城市的各种餐馆里已经变色变味变样。许多彝族的特色菜在彝族家里被五花八门的炒菜火锅所取代。彝族的荞子酒.杆杆酒被啤酒粬酒所代替。

(4)古朴的彝族婚礼被倒土不洋的混合文化礼仪所取代。彝族人办婚礼时穿的是西装,行的汉族礼或外国礼,很有特色的彝族婚礼仪式已被污染成灾,成为了混合礼仪文化,不伦不类的婚礼让人啼笑皆非。许多的彝族人在举办神圣的婚礼时,居然学汉人磕头,学西方拥抱接吻,真让人哭笑不得。

(5)服饰文化的变异已经成为了时髦文化。彝族的服饰文化本来相当丰富,服饰的文化内涵很深,但富有民族气质和民族尊严的服装已经严重丧失。许多的彝族人不在穿戴彝族服饰,认为彝族服饰落后,不好意思穿彝族服装。有的一概排斥彝族服装,有的混合彝族西方服装,如上外披披毡或擦尔瓦,里面穿一套西服,有的上身穿彝族衣服下身穿牛仔裤,再拴上一根领带,你能说他是哪个民族的人?

(6)语言载体危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语电视频道的开通、彝文《凉山日报》的发行、彝文《凉山文学》的出版发行、彝语音乐歌舞的演出、彝语广播电台等,都为彝族母语载体的发展做出了切实可行的努力。但是,铺天盖地的汉语汉文载体无情地替代了彝族母语的载体,汉语的电视、电影、广播节目、图书、新科技的各种传媒载体给彝族母语载体带来了痛苦和危机。许多的彝族地区特别是云南贵州和都市,母语载体早已失去了生存环境,没有载体,更没有载体的对象。

  三 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母语文化

  面对彝族母语文化的沦落和危机,我们该思考什么呢?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我电视剧母语文化?

诗人北岛的诗有这样几句诗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虽然不少的彝人在势利的眼光中享受着汉语的实惠,并不断用汉语获取许多实在的权力和利益,不断地用汉语作为政治、经济、生活的手段,但不完全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也不完全都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因为使用汉语和英语是国家和国际语境气候所迫。悲哀的并不是我们在离开自己的母语而在拥抱汉语发笑,而是我们的一些领导者和善良的彝人忘却了自己的民族的母语,开始歧视自己的民族,有意无意地破坏着母语的尊严。我们看到在镀金的天空,虽然不是飘满了死者弯曲的身影,但却飘零着被扭曲的灵魂。那些已经失去了灵魂的彝人的身影,离开自己母语的故土,涌入都市文化的渲染,虽然他们在为他们的时髦和成功发笑,但清醒的母语的捍卫者却为他们难过和哭泣。从北岛的诗歌中,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母语沦落的时代的呐喊,让我们看到了母语沦落的悲壮,让我们在痛苦中感受母语将被掩埋的悲哀,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的母语将被贬值和歧视的危机。可是,现在我们自己却还在为懂得一点汉语而沾沾自喜,为远离自己的母语麻木不仁,甚至还在为自己拥有所谓的先进文化无耻地骄傲着。

这些年来,我们的母语受到了各种新文化的不断冲击,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场中,彝语也受到了多种外来语言的侵蚀。这本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中国是那么大的一个大国,汉语已经成为国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也阻挡不了,可是,在我们彝族自己的土地上,彝族的母语已经不是母亲的语言,却已将沦为成了后娘的语言了。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国家对民族的语言文字越来越重视,当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的彝族母语也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拯救我们的母语的时机已经出现了曙光。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同胞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因为,我们的大部分的农民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怎样拯救我们的母语文化?

首先必须加强母语本身及母语文化的全面建设;一是要继承我们的母语传统文化,主动积极地维护母语的尊严。二是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措施营造良好的母语生态环境,不能再让我们的母语自生自灭。三是正确对待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清醒认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走正确健康的发展之路。四是要以宽大的胸怀做到兼容并蓄,以先进的现代的科学的观念正确吸收和借鉴汉语汉文和外语外文教育的经验,不排斥汉语汉文的教育,做到你中有我你中有我,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五是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母语观念,确立母语的地位和价值。

实践证明,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势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时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同样,地区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最终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内容。

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母语文化资源向母语文化资本跨越,应该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彝族人面前的一件大事。因为彝族地区的母语文化的硬件建设不能不说有了空前的发展,现在应该把目标转移到母语文化的实际内容上来,扎扎实实抓点项目和作品,以各种项目和文化艺术作品文艺活动扩大对外影响,形成强大的母语文化磁场,让彝族地区张开母语文化的翅膀,实现彝族母语文化资源向母语文化资本的跨越。

一.   进一步认识母语文化资源的优势。

就凉山来说,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无形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留下的宝贵财富。

凉山母语传统文化,是凉山人民生活的根与脉,是凉山文明社会的基根 ,凉山各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旗。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作大作强民族文化产业,是凉山明天的希望。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比较集中比较完整的彝族文化宝库,没有任何地方能比的,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原生文化,如毕摩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火把节文化、音乐歌舞文化、民间文艺文化、文物古迹文化等。这些民族文化,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也具有影响力。我们应该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难得的文化遗产,采取多种形式从深度和广度上给以实质性的保护、挖掘、开发、利用。

二.认识彝族母语文化的濒危性

凉山的彝族母语文化,虽然具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对外影响很大,但是,有许多内容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临国际性文化的冲击,我们的目文化开始面临濒危。据调查,彝族民间使用克哲、尔比的人逐年减少;民间优秀歌曲被现代流行歌曲所代替;独具特色的彝族民间饮食文化开始变异或被城市饮食文化淡化;火把节的“朵乐荷”词牌和曲调已由十一种缩减为三种;许多的民间歌手逐渐在消失;许多民间艺人已经带着祖先馈赠的艺术走进了泥土;彝族牛皮碗的制作工艺、彝族银器银具的打制、彝族口弦的制作、彝族月琴的制作等都几乎都没有后人传承了。真正有水平的毕摩、苏尼开始在减少,民间服饰手工艺品在减少,许多浓郁的民风民俗开始异化。这些独特而浓郁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而产生影响和诱惑,形成凉山民间文化的优势,失去了这些特色文化就失去了优势。

三. 树立母语文化新观念

母语文化,主要是传承,其次是生活中创造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创新理念,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彝族聚居地区的实际情况树立五个观念:

一是树立保护母语文化的观念。

母语文化,源远流长,是千百年历史的积累,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在生活中发展。我们应该在保护上多下工夫,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二是树立建设特色母语文化的观念。

异彩纷呈的彝族母语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母语文化的资源固然很多,但真正处于优势的是美姑为中心的彝族毕摩文化,以布拖、普格为中心的火把文化,以昭觉为中心的彝族服饰文化,还有各方言区的彝族民居建筑、民俗民风、服饰传统、民族工艺、民间歌舞等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母语文化资源。但是有两种认识困扰我们进一步利用文化资源,一是错误片面地把母语传统文化看成了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东西,只要一提民族文化就有人谈虎色变,如对毕摩文化认为是崇尚迷信,认为只有眼前的现代的主流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另一种趋向是把民间传统文化一概视为为宝贝,一律吸收接纳,认为创造文化就是破坏和诋毁传统文化。如修城镇房子就要仿照外面繁华的城市,甚至学西方的洋建筑风格,不伦不类的建筑难以造就自己的特色。我们不能过于迷恋于传统,固步自封,排斥现代文明带来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观点和发展来分析民间民族的取舍。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它所管辖的城镇房子按理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内地的楼房,还有欧洲国家的建筑,大街小巷依然是外地城镇的风格,虽然增加了一点彝族文化的符号,但与内地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民族文化可以超越民族经济而优先发展,并以智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丽江古城靠的是东巴文化,大理的苍山洱海、石林、阿坝九寨沟没有文化?他们靠的什么?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发展自己民族电视剧母语文化。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