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巧家堂狼山铜文化初探

2202 0 2008-11-30 09:12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巧家堂狼山铜文化初探

作者: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 孙世美陈正彪

  编者按:

  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是打造文化昭通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脚下这片土地,去追寻先祖的足迹,探究绚烂多彩的地缘文化……今天,经过“巧家县堂琅文化课题研究组”历时一年的考证、研究,《巧家堂狼山铜文化初探》呈现在读者面前。该文探索、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揭开堂琅文化千年迷雾,重新认识巧家文化的源流与嬗变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提出了几个研究、论证的重点:古代西南最大的冶金工业中心、全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冶金遗址、堂狼洗之乡,等等。相信随着探索的深入,更多发现必将激起现代昭通人的自豪感,使我们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前人的文化遗产。
  

Yizu.co!中国彝族网门户,以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彝族传统文化为宗旨,关注彝族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致力于公益助学、彝网公益,为网聚中国彝族而努力。中国彝族网聚成了新闻资讯发布频道、彝人论坛、彝人博客、中国彝族音乐网等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网络交际平台,为中国彝族提供了高效有力的信息交互服务。

   石棺墓群,石器时代遗址,夹砂灰陶,石虎,青铜铃,两汉堂狼铜洗,堂狼山白铜……这些历史遗存讲述着巧家久远的过去和意蕴深邃的文化背景,但这断断续续的历史由于过于久远而显得神秘模糊。为了解开一系列千古之谜,让沉睡的历史文化得到合理阐释,2008年春,巧家县委、政府成立了“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课题组聘请巧家著名文化学者邹长铭先生为顾问,由县长方宗辉任课题领导组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天荣任领导组副组长,从相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为课题组成员,开展堂琅文化研究工作。课题组成立以来,查考典籍、研读相关学术论文、展开“拉网式”田野调查,做了大量工作,对巧家县堂狼山铜文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史上著名的产铜之堂狼山在巧家县境内东部;巧家堂狼山区域是彝族的主要发祥地及“六祖分支”的地方;巧家堂狼山人开采、冶炼以堂狼山铜矿为主的银、铅、铜诸矿,留下了成百上千的采炼遗址,使堂狼山古遗址成为全国规模罕见的古代有色金属采炼遗址;巧家堂狼山古彝族开采堂狼山铜矿,使堂狼山成为古蜀国、商代的重要铜矿原料来源地,铸就了三星堆、商代青铜文明;堂狼洗、白铜享誉世界,成就了堂狼山作为“汉洗之乡”、“世界白铜之乡”的美誉,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堂狼山铜文化。

       史上著名的产铜之堂狼山在巧家县境内东部

 

《华阳国志》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

康熙《大定府志》载:“有祝明者(笃慕),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

著名学者尤中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中载:在古蜀国版图上先后出现过28个城镇,堂琅城就属于其中之一。

古代典籍记述简约,但述及堂狼山时重点谈了其地的资源和彝族“六祖分支”事件。尤中先生的研究更把古堂琅的历史上溯至古蜀国时期。这座一直牵动着史学界的“堂狼山”究竟是古堂琅县地上今天的哪座山呢?

最早关于堂狼山的记录见诸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常璩《华阳国志》的记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刘琳注:“‘堂螂县’的‘螂’又写作狼、螂、琅(汉洗作狼),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著名学者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载:“《汉志》犍为郡有堂琅县,《续汉志》无,《晋》、《宋》、《齐志》朱提郡有堂狼县。按:‘狼’字作‘琅’,又作‘蜋’,作‘螂’,并对音字。”由以上史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堂琅县得名于堂狼山,且山和县同名,县在山中,写法不同,是因为古人习用同音字、异体字之故。

《续汉志》朱提县(今昭通市)下刘昭注《南中志》曰:“(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郦道元《水经注·若水》载:“(朱提)县有大渊池水,名千顷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对“堂狼山”的地理位置、特点作了说明。所谓“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时朱提郡朱提县辖境即约今昭阳区、鲁甸县境,此应谓在当时距朱提县西南边界(今牛栏江边)二里的堂狼山。《水经注·若水》又说:“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也就是说,朱提郡郡治所在地(今昭阳区土城一带)距离它所管辖的堂琅县治所二百里,且堂琅县在它的西南。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载:“堂狼县在今会泽、巧家之地,堂狼山出铜,明、清时期开采者,地区甚广,主要分布于汤丹、落雪、因民、茂麓、九龙等地,在今会泽之西,巧家之南,沿金沙江东岸,其地多属巧家厅,原为会泽,分地设治也。不识汉、晋时期产铜者,亦在此地区者。乾隆《东川府志·山川志》曰:‘堂狼山在巧家米粮坝,晋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军姚岳败李骧兵处,北距牛栏江边昭通府界百余里。’按:不说米粮坝之方位,惟距牛栏江边百余里,则在今会泽县迤车(以扯)汛以西至巧家城适中之处。未能确说地名,亦未能确定为古之堂狼山即在此否?”《新纂云南通志》说:“堂琅山在巧家东米粮坝……延袤百余里。”今巧家县城金沙江沿岸一带,自古即俗称米粮坝。而“延袤百余里”,且相对于金沙江沿岸县城一带的米粮坝的“巧家东米粮坝”,应在今巧家老店镇一带。邹长铭先生《堂琅县治所和巧家厅治设置年代初考》载:“我们把《南中志》、《晋书·王逊传》、《续东川府志》等史籍中关于堂琅山地理位置的记述综合起来作一判断,大体可以认为:堂琅山横亘于金沙江、牛栏江之间,绵延百里,其主峰雄伟、峻拔(山高三十里),盛产多种药草。”据以上史料,以朱提郡、朱提县为基本观察点,根据方位和距离,堂狼山为今牛栏江边的巧家县包谷垴乡、老店镇一带之山,堂琅县即在老店镇境内。

也有学者认为堂狼山(罗尼山)在会泽,有的则认为在东川,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在于,他们没有回复到历史上去看问题,重今轻古。堂狼山有三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一是从地理位置来看,牛栏江古称堂狼江,堂狼山应在古堂狼江边,这说明无论是堂狼山、堂琅县治所都不可能在靠近东川、会泽、巧家的金沙江边,只可能在会泽、巧家两县的今牛栏江边。二是堂狼山自古以产铜著称于世。考诸会泽、巧家、东川三地的矿冶情况,《会泽县志》记载,会泽铜矿品位一般0.5—2%,很少达到2%。 由此可以看出,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2%以下品位的铜矿,是不适于古人开采和冶炼的。而且迄今为止,在会泽县境内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银、铅、铜矿的采炼遗址;《东川铜矿志》、《东川府志》、《会泽县志》记载东川区铜矿的开采时间始于明清。明代以前无开采记载,也未发现明代以前的古代铜矿采冶遗址。而巧家县的包谷垴、老店、新店、小河、马树、炉房等乡(镇)富含品位极高的银、铅、铜诸矿,而且存在成百上千的古代银、铅、铜采炼遗址。这说明古代产铜的堂狼山就在今巧家县境内东部。三是堂狼山自古以盛产杂药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在巧家县境内东部以药山为顶峰的堂狼山区域,至今仍是滇、川、黔交界地区少有的盛产各种药材的地方,已知的药用菌物和植物种类共达836种,如党参、柴胡、贝母、天麻、虫草、三棵针、三分三、岩白菜等等。其中,有不少中药材在该地区的其他地方是难于找到的,这不仅给当地居民提供了日常所需的各种药品,而且向周围地区乃至内地提供了当时难于找到的珍贵药材,直至今日,古堂琅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虽已发生巨变,但在堂狼山区域的药山、老店等乡(镇)仍有不少公司和个体商家长年驻地收购药材。每逢集市,均有居民上山采收的各色药材大量上市交易。仅药山镇近二十家个体商贩每年向外地运出的中药材或制药工业用原料就达数百吨。堂狼山区域的老店、药山等乡(镇)一带已成为地区性的药材生产基地,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事实上,对堂狼山在今巧家县境内东部,前人早有定论,《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载:“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民国时期巧家五区二甲天生桥即今包谷垴、老店一带。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堂狼山和处于堂狼山中的堂狼县的地理位置作了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县东部”,“堂狼县在巧家东75公里老店子”。中华地图学社1977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的“西汉益州刺史部南部(第28—29页)”地图上,将堂狼山中的堂琅县治所标在今巧家县境的老店镇境内。同样,在“东汉益州刺史部南部(第56—57页)”地图上,也将堂琅县治所标在今巧家县境的老店镇境内。《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认定古堂琅县治所在今巧家老店子。《巧家县地名志》在“老店子”条简注为“汉堂狼县地”。《新纂云南通志》地图明确地将堂狼山的位置标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古堂狼山、古堂琅县以产银、铅、白铜闻名,但是以铜等金属制成的器物只有少量尚存于现今的博物馆,民间时有出土,但大多隐瞒未显,其它金属器物都难以觅其踪迹。按理,远在古蜀国、汉代已达鼎盛的青铜采冶,冶炼后铸造的器物应该是庞大得难以想象的数字。一直以来,希望找到更多的考古金属实物,也有很多人作了努力。但直到如今,除堂狼洗、青铜铃之外,没有人在堂狼山有重大发现。这对于闻名全国的盛产银、铅、铜诸金属的堂狼山来说,是极不正常的。在经过认真研究后,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堂狼山既然从古代就大量开采银、铅、铜等有色金属,那么堂狼山中一定存在大量银、铜、铅等有色金属的采炼遗址。

为了印证这一设想,2008年4月开始,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对巧家堂狼山区域开展了有色金属采炼遗址的初步调查工作,调查工作主要由课题组成员马应富、徐有林负责。在历时5个多月的初步调查中,结果发现,巧家中部隆起的群山遍布古矿硐遗址,山体几乎被掏空。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运动,地表浸蚀,人为破坏等因素,湮没于地表下的矿硐已经无法统计,仅能辨认和群众传说的古矿硐数以千计。其中,传说的铜矿硐694个,找到144个;传说的古铅矿硐492个,找到170个;传说的银矿硐339个,找到39个。这些矿硐的分布总体上呈两条矿带,一条是牛栏江沿岸东南-西北走向的铅锌矿带,包括老店、新店、小河、红山、东坪、茂租等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另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铜矿带,包括包谷垴、老店、马树、炉房、蒙姑等乡(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两条矿带呈“人”字形交汇于老店。

12下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