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谷垴乡铜厂沟,这个森林茂盛的普通山沟里竟然隐藏着一个传说有48口铜矿开采矿硐和一处炼铜遗址的铜矿采炼遗址群。通过对残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6口矿硐进行深入考察,发现其中只有1号矿硐前有开采时留下的矿荒,表明1号矿硐开采年代较近,其余的矿硐连开采时的矿荒都不在了,表明开采时间的久远。在对1号矿硐前矿荒掩埋生活表层的初步发掘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釉瓷碗、盘残片,经国家文物出境鉴定云南站站长陈浩先生的鉴定,这些青釉瓷碗、盘属于明代初、中期的器物。那就说明其余已深埋无法统计的矿硐,至少是明代以前乃至古蜀国时期就开采的了。 老店镇何家村,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一庞大的古铜矿开采遗址群。该遗址群位于今老店镇老店村上村村民小组治乐河左岸山坡上,分布在方圆2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当地人介绍,最辉煌的时候曾开采了360个铜矿硐,下村还有冶炼遗址,上世纪大跃进时期改田还挖到少量冶炼过的矿渣和炉底。在当地群众丁开明的带领下,课题组勘查了数十个古矿硐遗址,保存完好的硐已不多,只找到21个硐,他说现在还能找到遗址的硐有200多个,但大多数矿硐口被埋。由于山高林密,有些矿硐的具体位置当地人也搞不清楚了,如果在冬季,能找到四五十个保存完好的硐。这些矿硐的开采时间难以考证,丁开明说有2000年了,他们爷爷的爷爷都说不清楚。60余岁的马正友老人说是过去老店有个县城(即古堂琅县)的时候开采的了。在采访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说是“堂琅县时办的”,而且还有年长村民能说出堂琅县城的位置,讲述有关堂琅县时的“堂琅铜鼓”等传说。 铅厂是一个集镇名,但这个得名跟铅矿冶炼兴旺密切相关。老铅厂规模最大,位于铅厂村与法土南村交界处的山顶上,海拔2800米左右,今天堆积成山的炭渣犹存。后来铅矿冶炼又迁址到现在的铅厂街,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理想的人居环境,遂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兴盛一时的集镇。今天能见到的是集镇下面还有大约上百万吨的炼矿留下的煤炭渣。调查得知,最初,这里是渺无人户的深山老林,遍地是露出地表的煤炭,迤西卡、法土南、团林堡、大火地以及三合村的狮子洞等地的铅锌矿开采后人背马驮集中于此,就煤冶炼。铅厂遂得名,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老店镇团林堡长发洞的古银矿遗址,七里厂、狮子洞的古铅矿遗址;马树镇小米地银厂沟的古银矿遗址,草皮地铜厂沟古铜矿遗址,老厂古铜矿遗址;炉房乡炉房村石垭口、鲁德村丰乐厂、噜布村大丰厂古铜矿遗址;金塘乡大宝厂古银矿遗址;崇溪乡万人洞、马洪厂古铅矿遗址;新店乡八角厂古银矿遗址,迷羊洞古铅矿遗址,颜家口子古铜矿遗址;小河镇炉房沟、银厂沟古银矿遗址;东坪乡八宝洞、打厂沟古铅矿遗址;茂租乡大岩洞、四才洞、红发洞古铅矿遗址,铜厂窝、四六厂古铜矿遗址;大寨镇大宝厂、落吉古铜矿遗址;白鹤滩镇黎明村银槽子沟古银矿遗址,松梁村古铅矿遗址,核桃村孔家湾古铜矿遗址;药山镇发拉村铜厂沟古铜矿遗址......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古代,开发这样一座大型矿山,很难想象堂狼山的彝族先民们要付出少艰辛的劳动。 奇怪的是,这么大规模的古矿开采遗址群却一直岑寂于群山深处,明清后开采的东川铜矿却后来居上,暴得大名。从历史上考察,无论是古蜀国时代,还是两汉犍为、朱提时代,巧家堂狼山都具有经济、文化辐射的区位优势,易得风气之先,故这里顺理成章地成了以开采铜矿、铅矿、银矿为主的冶金基地。随着岁月流逝,王朝的兴衰更替,数千年的开采,堂狼山的矿产日益枯竭,山被挖空了,采矿者才顺着矿脉寻向堂狼山之南的东川。在那里,一个又一个铜矿点被发现,东川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铜都”,不过,那是明清以后的事了。而堂狼山、堂琅城——距今3000~4000年前古蜀国时期的“堂狼山铜都”、“汉代铜洗之乡”、“世界白铜之乡”却逐渐被后人遗忘了。 现今巧家境内东部这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因古代开矿而“伤痕累累”的山就是古堂狼山。堂狼山环抱的老店镇就是当年的堂琅县城所在地。对此,无论是典籍记载还是现实调查均作出了有力的佐证。
Yizu.co!中国彝族网门户,以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彝族传统文化为宗旨,关注彝族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致力于公益助学、彝网公益,为网聚中国彝族而努力。中国彝族网聚成了新闻资讯发布频道、彝人论坛、彝人博客、中国彝族音乐网等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网络交际平台,为中国彝族提供了高效有力的信息交互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