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门 新娘在夫家住3至11天后回门(有的是婚礼的当天)。由新郎率亲友5至9人,带1至2只绵羊,酒一坛,若干荞粑,熟鸡蛋等,偕同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新娘在刚出夫家门不远时,有一新郎的姐妹或弟弟把新娘拦住把她抱住,往回看一下夫家,意为留念自家,回头告别公婆及兄弟姐妹。 到达娘家时,新娘先在屋外的桃李树和竹簇下着装,打扮成刚出嫁时一样后新娘新郎紧跟进屋,旁杂人等不能在门口挡住去路。新娘的姐妹们此时想方设法向新姑爷泼水,但千万不能错泼在新娘身上,故有心计的新郎在过此关时,紧挨着新娘进屋,一点水也没淋着。进屋后,把所带礼物交与对方管事者。岳父家敬酒为新姑爷洗尘,新姑爷则借花献佛,先向岳母敬酒,以示尊敬。然后一一向岳父、叔伯、长辈敬酒。女方将新郎牵去的绵羊宰杀招待客人和前来庆贺的邻居亲友。次日,新姑爷和送亲人返回,岳父要送女婿一定的礼物,或送钱,或送鸡。新娘留在娘家居住。 居住一段时间后(一般不跨年),夫家择吉日举行回亲仪式。彝称“喜门约拿姑”。夫家派遣新郎之弟去把新娘迎回。新娘由父亲、叔伯、兄弟、伴娘(可以用姐妹承担)陪送至夫家,夫家杀猪宰羊盛情款待。所需用的牲口和酒,如新郎之姐妹已有出嫁,就用他们承担。同时夫家要送钱物与送亲者。次日,新娘的父兄弟回转,留下新娘和伴娘在夫家住一段时间。此间,夫家要请毕摩进行一次祭祀活动,新娘也同夫家的人一起接受“俄其赫”(用猪或羊、鸡在全家人的头上旋转,以求消灾祈福)。毕摩在念招魂经时把新娘的名字也念进夫家成员的行列中,从此后新娘就是名副其实的夫家人,每进行一次祭祀活动新娘都必须参加。 做完祭祀后,新娘可走可留,如回娘家男方不再派人相送相迎。以后的三请四迎均由丈夫自己负责,新娘遇逢年过节、农忙季节和祭祀活动等均可来回自由。 坐娘家 女子婚后,不论年龄大小均不及时到夫家落户。坐娘家期限无定,或一年或三五年或稍长不等,直至夫家要求或新娘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落户,妇女在怀第一个小孩时,娘家要送一顶荷叶帽与女儿戴,表示已经当了妈妈。 民改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彝族青年男女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移风易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姻事简办,程序简化,婚姻有了很大的改进。 (二)丧葬 马边彝族人死后实行火葬。丧葬大致有:着寿衣、吊唁、出丧、超度灵魂等四个过程。 着寿衣 病人断气前,牵绵羊一只拴于其侧(也可用猪),断气时由专门守护的人将绵羊勒死,或用鸡打死,以示随同死者灵魂升天。人死后,由家属用热水或酒给死者洗脸手,换新装寿衣。寿衣大都是死者生前备好的,彝称“死木决坎”。男寿衣有:“俄绨”(头帕)一个,“施鲁”(泡毡)(1至3件,上衣二件以上,裤1至2条,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女寿衣有:“俄鲁”(荷叶帽)一顶,“施鲁”1至3件,上衣两件以上,裙两条以上,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服色以兰、青、白为主,忌穿红、黄、花。老年人死后加覆白布单,口衔银耳钏或碎银少许。把尸体放置于屋内“呷婆”(储杂物的房间)的灵床上,头朝上侧卧,面男左女右,意为便于男性执刀或执弓箭,女性左手扯羊毛线。并将死者家里的贵重物品,或挂或放在尸体周围,或用竹箕盛上鸡蛋、肉、粑、酒等祭品,以示拜祭。彝称“唝杂”;如死者生前系抽兰花烟者,还点有兰花烟作祭。 吊唁 尸体放置停当,家人并嚎啕大哭,同时放枪或火炮报丧。相邻人家听到哭声后都纷纷前来吊唁,年老的劝慰死者亲属节哀,年轻的则帮助家人料理家务。同时派遣村里的小伙子去居住远处的亲属处报丧。报耗人到了死者亲属家里时,先用酒请对方喝,也可以水代酒。等对方喝了酒后,才告诉恶耗,意为用酒节哀之意。死者亲属则须宰鸡款待报耗之人。主客吃毕饭,不论是白天黑夜均马上起程前往,村寨里凡知晓此事的,每户出一至二斤酒陪同前往。已出嫁的女儿,直系亲属还带有猪、牛、羊等牲畜(彝称“呷贝邛”)前往吊唁。每个村落的吊唁者可达数十人或上百人。吊唁队伍临近死者家,便鸣枪或放鞭炮致哀,至亲开始嚎声啼哭。对方听到枪声后立即鸣枪应和,便派人前去迎接。吊唁者中,妇女在前,男子在后,进屋后立于灵前放声痛哭,至亲或情意深厚者以边哭边叙述死者在世时的种种好处来抒发怀念婉惜之情。至主人端来酒劝其哭才作罢。 停尸天数的多少,是要看死者家的财物承受能力和发葬时日的近远,及子女亲属是否到齐吊唁来决定;大体上家境富裕者,停尸的天数多一些,贫穷人家相应少一些;也有人死之次日是发葬时日,除此过5至7日后才有发葬时日的,虽家境宽裕也可过夜发葬。但大都一般是停尸一日后发葬。其间,死者家属用酒、肉等食物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属朋友,每宰杀一牲畜均要从屋外牵至尸侧,有一会念经之男子,手捧一碗酒,边念经边用酒喷向尸体和牲畜,彝称“布”。意为告诉死者此牲畜是你的某某亲属给你送的礼物,望你不要拒绝,带到阴间去豢养。“布”毕,把牲畜牵出屋外宰杀煮好把肉汤分食给在场的众人。若死者的亲兄弟姐妹、子女家人中有人与死者年岁相符的(彝称“库邛”,根据死者与生者的出生年月,八卦等推算出。彝族认为死者与生者的年岁相符,死者的魂魄会附在活着的亲人身上,容易遭灾。彝族很忌讳这一点),在吊唁期间往往请毕摩打鸡念咒语经,为家人祈福消灾保平安。所打之鸡肉除了毕摩和家人外,外人决不能食用,如外人食用,打鸡效果不灵。 出丧 尸体停留2至3天后,择吉日举行火葬仪式。天亮后管事者派人去砍烧尸柴,接着将尸体移置担架捆扎好。起灵时尸体由两名非亲属的青壮男子抬往火葬场地,送葬队伍边走边哭、边吼、边朝天鸣枪以壮威护送。并由二人持火把于灵前,以示给死者照明引路。一孝子背负一袋油麦面粉随同前往,接近火葬场地时,孝子由亲友抓住头发返回。油麦口袋置于尸体担架上。同时,用以祭供的牲畜全部打死,意为亲友送给死者家畜至阴间去豢养。 火葬场地一般选在村落附近的小山岗上,火化处挖一坟坑,在坑上用4根较粗的生柴按东南西北立“井”字形,上交叉堆放其它烧尸柴(男九层,女七层),湿柴在下干柴在上。尸体连同担架头朝东置于柴堆上,盖以树枝,放上供品:玉米或荞粑一个,用竹箕装好,放一个木盆(彝曰“库惹”),内盛水及一个木勺(彝曰“依尺”),置于其侧,然后用所引之火把,由“撮呗社苏”(负责焚尸的主要负责人)从头脚两端同时点火,进行火化。此时其他人返回,只派数人与“撮呗社苏”一起离坟地一定距离燃一堆火,围坐守候负责焚尸。火化毕,把骨灰埋入坟坑内,覆盖土后上垒5至7块石头(男7女5 ),以作坟志。如死者系老年人,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深山竹林中,以祈求死者保佑子孙后代,如竹林一样繁茂兴旺。坟地用铧口翻土后,撒入荞子或菜籽。 尸体焚化后,请毕摩用一只鸡边念咒语边抓住鸡腿往主焚尸人身上从头到脚抹擦数遍然后将鸡打死取鸡翅、脚、头挂于焚尸人回来的路上,鸡肉就地取火烧烤吃。彝称“库事”,意示去秽。 傍晚,请毕摩到家驱鬼,以净住宅。毕摩扎一草束(彝称“阿树耍把”)念经作法后,派几位小伙子把草束送至火葬场地插入坟志后回家。全程丧礼结束。同时,请毕摩算时决定死者家眷何时离家去别处居住一至五夜,以观死者魂魄之去向。 凶死者,如自杀、摔死、淹死等非正常死亡的,抬尸不能抬在肩上,焚尸时要去河边沟边。不满周岁的孩子一般进行土葬。过去非彝根呷西死后,无火葬资格,尸体被卷入烂披毡挖坑掩埋。麻风病、痨病死者一般不火葬,尸体送至深山,用一个囤粮的木桶或两口大锅将尸体密封盖住,深埋土葬。 超度灵魂 死后数十日,或数月,或数年,儿女要请毕摩选定吉日,到火葬场地做灵牌,然后带回家中供奉,使死者的灵魂从此得到寄托,彝称“麻都递”。灵牌神圣不可侵犯,逢年过节或家人患病,要向灵牌敬献酒食。分家时连同房屋由最小的儿子分得并原地供奉。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送灵牌仪式,彝称“撮毕”,系把灵牌送往本家支祖先共同归宿的高山岩洞,晚辈送终义务始告完成。 三、彝族人际礼仪 称谓 马边彝族讲究礼貌,对长辈、平辈、晚辈及其他亲戚朋友的称呼均有讲究,常用称呼如下: 1、对长辈的称呼 (1)孙辈对祖辈的称呼。 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称阿皮。 祖父、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统称为阿普。 祖母、伯祖母 、叔祖母、统称为阿尾。 外祖母、伯外祖母、叔外祖母统称为阿玛。 (2)、晚辈对长辈的称呼。 舅父、姑父、岳父统称为俄尼。 舅母、姑母、岳母统称为阿博。 父亲称为阿大,叔父姨父统称为潘吾。 妈妈称为阿母,叔母姨母统称为莫尼。 2、对平辈的称呼 (1)夫妻之间,按彝族习惯一般不喊名字。婚后未育,一般也不直呼其名。已育的丈夫呼妻子为阿依阿莫;妻子呼丈夫为阿依阿贝。 (2)亲兄弟之间称为吾俄依也。堂兄弟、襟兄弟之间统称潘俄吾俄依也,姨表兄弟互称莫易麻子。亲姐妹之间统称吾莫尼妈。堂姐妹、姨表姐妹之间统称潘俄吾莫尼妈。亲兄弟、堂兄弟、姨表兄弟对亲姐妹、姨表姐妹、堂姐妹称呼为尼莫、潘俄尼莫和莫易尼莫。姐妹对兄弟统称是马支、潘俄马支和莫易麻子。 (3)姑舅表姐妹互称为阿咪阿惹,姑母的子女称舅舅的女儿为俄尼莫阿咪,称舅舅的儿子为俄乃惹;舅舅的儿女称姑母女儿称阿惹,称姑母的儿子为阿贝惹。 3、对晚辈的称呼 (1)舅舅对外甥女的称呼为惹莫,对外甥子的称呼是尼莫惹。 (2)公爹称儿媳为惹莫,婆呼媳为喜莫。 (3)叔伯、姨爹对内侄女的称呼是阿咪杜,对内侄子称呼为惹杜。 (4)孙女统称为儿妈;孙子统称为阿耳。 4、陌生人之间的称呼 (1)男同志之间的称呼: 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年轻人称达施;对壮年人称为苏依,对老大爷称为莫素阿普。 (2)男同志对女同志的称呼: 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小女孩称为阿依;对年轻姑娘称为喜乃;对成年妇女称为尼莫;对老大娘称为莫苏阿妈。 (3)女同志对男同志的称呼:对男同志统称为让布惹;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青年人称为马支;对老大爷称为莫苏阿普。 (4)女同志之间称呼 对小女孩称阿依;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老大娘称为莫素阿妈。上述称呼按各自年龄而定,一般5至10岁呼为阿依;10至25岁称为达施或喜乃。25至40岁呼为贝者或阿咪惹;45岁至55岁呼为苏依;55岁以上呼为莫苏阿普或莫苏阿妈;60岁至80岁以上的人呼其他年龄小的人可以称阿依,同年龄的人互相不能叫阿依。男女之间年龄相近的呼马支或尼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