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族风俗

4896 0 2008-9-3 19:33 发布者: 沙玛阿布

 

二、礼仪

   (一)婚姻

民主改革前,马边彝族婚姻是与奴隶制紧紧相连的,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和彝族内婚的制度。

马边的诺伙,为保持其血统的“纯洁”、“高贵”,决不与节伙家支及其以下的挖甲和呷西通婚。在一般情况下节伙不与挖甲通婚,挖甲不与呷西通婚。节伙与挖甲通婚是自贬身份,因此一般节伙不敢轻易同挖甲结亲,只有贫穷的节伙在出不起高价聘银的情况下,才和较为富裕的挖甲通婚。

马边的诺伙和节伙都不与其它民族通婚;同家支内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彝谚说“姑姑的女儿不用说都是舅舅家的媳妇,姑姑要舅舅的女儿作儿媳不费什么力气”。一般情况下,舅舅的女儿可能嫁给姑姑的儿子。姑姑的女儿舅舅家表示征聘,别人不能再聘。如舅舅家没有表示征聘,姑姑的女儿另嫁他家,结婚时要给舅舅家一份礼钱。如舅舅家已经表示征聘而姑姑的女儿另嫁,男方还应另给舅舅家一份银子作为开口钱;姨表兄妹不允许联姻,彝族的姨表兄妹之间的亲属称谓与自己的亲兄妹相同,通称“玛子”“尼莫”。意为哥哥妹妹,“姨表兄妹如亲兄妹,差别只是不住在一屋”。

马边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诺伙和富裕节伙也存在一夫多妻;一般是无子女或有女无子而娶第二妻;有因转房而有第二妻、第三妻,但没有小老婆之说,不同于汉族的妾媵制,各立门户,丈夫轮流住宿。

转房,彝称“施”。妇女死去丈夫后,尚在生育年龄,要转嫁给丈夫的兄弟。根据“兄死弟在,牛死厩在”的习惯,尽先同胞兄弟,如果没有同胞兄弟,按血统近远顺推。如平辈中没有适当人选,也可以转给长辈或晚辈,但上下不超过三代为限,侄媳可以转给叔父,后母可以转嫁给儿子,儿媳可以转嫁给公公。但姑表亲不能转嫁给丈夫的父亲,因为姑姑的女儿是父亲的甥女。亲生母不能转嫁给儿子。

彝族妇女出嫁必须高额聘礼(身价钱),聘礼钱随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财产多寡而定,少的几十两,多则上千两白银。呷西与少部分挖甲子女则由主子配婚,只有卖身价格,而无身价钱。

此外,还有姐妹共嫁一夫,姐死妹再嫁姐夫和少量的抢婚的情形。

1、说亲。彝称“富君赫”或“富呷木”。过去,马边彝族提倡早婚,盛行父母包办婚。一般男女在童年的时候,就由父母或亲族(家支)包办,托媒人搭桥,算命合婚。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方家看中某家的门第显赫且有女待嫁时,请一媒人(大多是有做媒经验的男子,彝称“富木措”)到女方家说媒。媒人到女方家后,先向对方说明来意,然后介绍男方家的家世、家境、年岁、人品等情况。征的同意后,问及身价多少。女方家提出初步的身价后,媒人向男方家传达女方家的要求,男方家依据女方家提出的要求进行磋商讨论后,再请媒人向女方家转告意见,这样反复多次,媒人几经来回奔波。直至征得双方意见一致后,才可订亲。

另一种是好心的媒人,觉的某家女与某家男适合婚配时,先向男方家或女方家提出合婚设想,征得同意后,代表一方向另一方提亲。同样地征的双方同意后才可订亲。

近年来,马边彝族的说亲、提亲有了很大的改进。普遍而越来越趋向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见,不比骨头、不讲门第的形象,并且大量出现了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男方再请媒人向女方说亲的自由婚姻。

过去诺伙定婚多由莫口(相当于管事)或节伙头人充当媒人。节伙定婚多由同等级的家支、邻居充当媒人。

2、订亲。彝称“俄惹木”。说亲说妥后,男方择定吉日,通知女方家订亲的日期。届时,男方家请数人携带大部分聘金(聘金不能一次性付清)、酒前往女方家。走近房屋时,女方家的姑娘们象征性的向客人泼水。进屋就坐后,客人向主人说明来意,并把聘金交与对方;对方则用盛有玉米籽(荞籽或豆籽即可)等谷物的簸箕来接聘金,并从中拿出一点现金(一般是伍元、拾元、数拾元不等)做为回礼送给客人们(民改前讲究送鸡);然后杀一猪招待客人,取出猪苦胆胰脏观看吉凶(彝称“乌吉乌勒赫”),如苦胆又大又黄,胰脏又直又肥,象征吉祥相配,可以缔结婚约;如胰脏卷曲就不能相配。看吉凶是象征性的,一般不能用胆脾的吉凶与否来决定两家联姻与否,既使胆脾呈凶也会自圆其说,吉多凶少;次日女方家也同样派遣数人前往男方家。男方家亦杀猪招待客人,取猪苦胆、胰脏看吉凶。至此,订亲仪式结束。

“俄惹木”后,双方不得反悔,男女双方不能随便娶嫁他人和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如一方违约悔婚,就按“一个鸡蛋赔两个”的方式对对方进行经济赔偿外,还要打酒洗脸皮和“依查朵”(意为喝热汤,打杀猪羊招待对方以赔礼)。

3、送嫁妆。彝称“贝觉砷”。订婚后,男方家根据女子的年龄决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女子的年龄在17192123等逢单的岁数时可举行婚礼;婚期择定后,离婚期约1月左右时间时,男方派人向女方送去备好的嫁妆——百褶裙(也有送钱的),并送去余下的聘金和一对仔鸡一小猪,随带口信通知女方举行婚礼的日期。

迎亲  婚期前39天,新娘节食,只吃少许蛋和水,以防背走时在途中解便;因此有身体不能支持而卧床的。

婚前的头日或数日前,女方家要进行“阿咪喜”(意为嫁女),时间一般是两天;第一天“维惹”,即宴请家支亲属。之前要通知家支亲属“阿咪喜”的日期,到时家支亲属们成群集队携酒、钱等前往朝贺。因嫁女娶妻是家支亲属容易集中的场合,前辈有意带领晚辈子女前往向前来朝贺的其它亲属介绍,相互认识,以便以后相互照应。如是吃舅舅钱(彝称“俄宜正” )、叔伯钱(彝称“潘俄正”)的新娘的亲舅舅和叔伯除了各送一桶泡水酒外,还送去一只除去内脏的整猪。场面十分热闹,晚上姑娘们围着将要出嫁的新娘唱离别之歌,歌曲娓婉动听,含有忧伤的曲调,催人回肠。

同时,男方家也在结婚日的头天也举行“维惹”,宴请家支亲戚。

婚前一日或数日,男方派遣7911……成单数的青壮年汉子,带酒一坛,小猪二只及其它彩礼赴女方接亲。其中一人必须是新郎的胞弟和堂弟,身背斗笠,彝称“宪木贝”。

当接亲队伍进入新娘家庭院或房门时,新娘的姐妹,同伴们一轰而上,一边嬉戏一边向接亲者泼洒早已备好的凉水和抹锅灰。水花飞溅,笑语盈门,直至女方长辈出面制止迎客,才告结束。接亲者进屋,把酒和小猪交给管事者,主人敬酒待客,宾主畅饮互相问候,随后进餐。饭后进行摔跤比赛,宾主双方选出一个小孩比赛后再进行成人比赛。晚上,主客双方各出一善歌者进行赛歌,称“卓”或“伙”,直至一方服输为止,所以往往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凌晨鸡鸣时,为新娘打扮更衣,换上新衣裙,把发辫梳成独辫。姐妹们唱“出嫁歌”以示惜别之情。天亮,新娘披新毡衫,戴新娘花帽,掩面覆胸,由新郎之弟或堂弟背新娘上路,其后迎亲者轮流替换(解放前路远的还要备马,人背骑马结合)。娘家送亲人数不限,多系兄弟伯叔,另随一、二个姐妹侍候新娘。途中背着新娘严禁在坎上或石板上歇息,背亲者需要替换时须以线毡铺地,让新娘坐上休息后才能替换。到途中不能从桥上通过,须涉水而过。背新娘涉水过河时,在背亲的小伙子们中选一身强力壮者背着新娘,其他人并排成两排,手挽着手,尽力扶着背亲者和新娘,使其新娘安全过河。禁忌新娘湿水,落水为不吉利。如在路上遇着另一接亲队伍。对过时双方均要千方百计走对方之上方,有的甚至不惜冤走一、二里路来回避。如实在不能回避,两个新娘要互赠缝衣针,意为是姐妹同时出嫁,不分彼此,互无冲煞;在路途歇息的次数须是单数,最好是九次。如路途遥远,而途中过夜,新娘只能宿野外,不能住进人户。

婚礼  新娘到来之前,新郎家在住宅附近搭一临时性的棚子,备酒肉等候。新娘至离夫家数里时,新郎方派数名青年携酒前去接亲,以示尊重。新娘到后先安在棚内重新打扮齐整后进屋,有一长者将新娘头上的红蓝二线摘下放置于新房门槛之下(红蓝二线是妇女初婚时的标志,再婚妇女无此标志)。把新娘引进房内,由娘家特派的伴娘陪守。此时,主人家开始宴客,十人八人一堆,席地而座。凡来贺者,不分亲疏,不论有无贺礼,均给酒肉,或食或捎,听其自便。同时,小姑子特给新娘、新郎作荞面疙瘩,并给新娘梳头,把单辫梳成双辫。梳头毕,新娘由新郎之弟从新房背至堂。送亲小伙子们趁此向男方姑娘们互相挑逗嬉戏作乐,抢其头帕,借此向姑娘要酒喝。过一些时候,双方派出摔跤能手在屋外摔跤,迎亲时的负方,要调整阵容,力争扳回,双方成平局最好。毕,宾主围坐在火墉边饮酒边赛口词,各方择一知识渊博,吐词流利的人参赛。男方向送亲者赠送礼钱(不直接给本人,由一送亲者代表集体领取)。送亲者返家时,主人端酒于路旁,欢送客人。婚宴就此结束。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