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声神秘的召唤从远山飘来,一代代蓝色的心愿被信念改变。在这生活了一辈又一辈的土地上,看看脚下该卸下哪种行囊,看看天空笑脸是否一如从前”歌词《故园之恋》。对凉山故土最忠贞的凛然背判,对母族文化最叛逆的坚定守护,对亲情和爱情的忧郁体念,渴望最真的恋情却又向往自由的天空,身漂异乡却又无法情舍故里,正是这一份份难言的情感体验。凉山的诗人几乎都以坚毅的、顽强的、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传播文明的种子。以新的视角和新的价值尺度思考,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内在联系,多年来的文化渲染、情感灌注和精神给养把这片乡土文化和精神现象加以认真思考。作品普遍厚重和质朴。这是一种感悟生活的心灵体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历史追忆,是一种感动着故人内心世界的情结,是一种得力于彝族历史厚重文化沉积的精神家园,是一种融合于现代社会潮流而执著追求幸福的生活与渴望。在当下“泥沙俱下”的诗歌现状下更具有非凡的意义。 “大凉山啊小凉山,我青青的家园,你若要火我就燃烧,你若要水我就融化;大凉山啊小凉山,我永远的眷恋,请用我的热血洗涤你内心的尘埃,请用我的头颅筑垒你心中的尊严”歌词《故园之恋》。凉山的每个诗人相互都有责任,大家应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充分交流,献计献策。提倡独特的、新颖的、有见地的、献身精神和使命感的作品。大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自我;以前沿高端的意识洞悉文化万象:以真诚友好的互动搭建交流平台。 岁月和风尘洗礼出来的“凉山彝族现代文化诗群”,是一张文化品牌,是一种身份,是凉山诗人的脸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坚信她将以昂扬的姿态,矫健的步伐豪迈前行。不久,一个大独立的彝族文化版图,就赫然在目! 14.一方面,许多彝族诗人都致力于文化诗的发扬,除了在诗歌杂志上发表作品之外,像发星坚持民办诗刊多年,阿库乌雾和巴莫曲布嫫这样的学者坚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阐发等等,大家都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是彝族现代诗派却仍然处于边缘,不被主流文化(学)界所重视,您觉得原因在哪里?该怎样来看待?另一方面,彝族现代诗歌,能够默默坚持二十多年不败,没有像所谓的“朦胧诗潮”、 “寻根诗”、“第三代诗歌”那样昙花一现,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是地方的,也是民族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出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阿库乌雾、巴莫曲布嫫、沙马、发星等社会精英们个个品学兼优、挥舞手臂、奋笔疾书,特别是彝族文化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的时候,他们为收拾心理残局的行动乐此不疲,以人格力量和精致的诗歌,成为被众人仰望。他们植根民族的土壤,把自已多种文化的积攒渗入彝族内在的原生文化元素当中,及时传递出了对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渴望和追求,反应了时代的心理和情绪,其诗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纤丽多姿而又自然从容,保存了纯正、高贵的诗歌血液,不断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他们把无限的牵挂和满腔的挚爱烙在了彝族人民的心里,是富有时代责任感和艺术使命感的诗人,我对这样的文化人充满了敬意。 大爱无边,真情无限。他们的努力留给了一方山水永恒的记忆,唤起了一方乡亲生活的激情。大小凉山因他们的努力而变的更加美好。不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是我们共同的悲哀。 彝族现代诗派仍然处于边缘也好,处于中心也好,“聚薪传火,播种文明”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凡是努力都是成功。当前,诗歌受到的冷遇是世界性的。彝族诗人、作家们只有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措施打造“彝族现代诗派”文化品牌,倡导主旋律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推动地方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罗兰说:“心为一切人而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 诗歌创作凭的是真诚,不要企图穿别人的衣裳;不要企图耍什么花招,像往酒里掺水的奸商(加姆扎托夫)。搞文学的人不需要太多,而在于精。文学从来就不需要热闹,需求的是孤独的幸福。当前诗坛存在着旗号更换,主义风起,毫无主见的趋同心理和急功近利的“赶潮”的盲目作风。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作品思想内容上的贫乏和艺术表现上的雷同,诗意苍白。写作越来越变成一种游戏,对根本性的东西遗忘了。“寻根诗”、“第三代诗歌”那样昙花一现,重要的原因也许也在于此。我个人倒认为朦胧诗带动了中国上个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浪潮,是朦胧诗率先打破文革期间文艺创作表现内心的禁区,它的意义是非凡的。 只要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怀着一腔与我同类的真诚情怀在耕耘着的,相信凉山诗人的名字都将如一颗颗星辰,在千年彝人共同构筑的文化心灵中,在古侯和曲涅部族迁徙的漫漫长路上,在先祖阿苏拉则普渡的苍生中,在九百多万彝族人民共同的祖源地,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之一隅,熠熠生辉,永不陨落! 15.这个群体的诗作有很强的地域性,背景是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带有很强的宗教观、色彩观等等。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养分是一种天然的优势,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限制诗人的发展?作为不了解彝族文化的人,可能无法进入作品当中,对于这样的隔阂,您有什么样的看法?这是否是这类诗歌的一个缺憾? 曾经在你提到的问题中迷茫过,徘徊过,心酸酸地痛。既要挖掘独有的文化内涵,又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所以一个优秀的民族诗人更难当在于此。读者一般要的是“一见钟情”的诗。它也正是考验一个民族诗人是否具有世界性的问题。 古罗马时代的神秘主义哲学家普洛丁说,“最高的美就不是感官能感觉的,而是靠心灵才能见出的”。如何把握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是凉山每个诗人把持的首要问题,使其作品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诗歌来源于生活。自然万物都是有感情的,需要你带着感情去倾听,去感受,去品味。这种自然景观是人的自然化,只有当诗人融入了自然,才能体会到万物的灵性。应该亲近自然,用心去享受自然,感恩大自然赐于我们的一切。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对我们本民族文化是很大的冲击,但也是自我发展的机遇。现阶段,文艺创作形式越来越多,表现形式越来越新,诗歌要想在其中有立足之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作为一个民族诗人,要坚持民族的诗歌的立场,如何将忧伤而真挚的情感收敛、沉静、自然、质朴、庄重、细致地传达出来。把持好读者的心理空间、隐喻系统、阅读可能性。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应该是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以故作高深,云山雾罩的方式强加给别人是不道德的,也是不会被接受的。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牵挂和惦念,我对它是崇敬而虔诚的,是我生命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尽量使自己的作品保持着悲悯而博爱的气质,淳朴而又充满着感伤、怜悯和对生命感慨,尽量写得空灵而内涵丰富,不敢说读后让人为之震惊,触人心痛。但切骨抒情里,包含着最真切的爱与恨、苦与痛、伤与悲的情愫。我认为这样的抒情无疑是朴实的、真切的,能打动人心的。 我生活在卑微的命运里,忍辱负重,历经苦难,而诗歌更显刚强。一个凝重的生命疑问:作为新一代的彝族后生,面对母族文化的精粹和糟粕,面对母族文化无法阻挡的殒灭消亡,面对这宗教匮乏,信仰迷乱,价值模糊的时代,这渺小的生命,活着,或者死了,究竟应该去向何方? 彝族诗歌,彝族诗歌。哦,让时间来回答一切吧。 16.您认为优秀的民族诗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一、人民性。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和人民,视之为我们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要与老百姓保持盐水关系,盐虽不见,其味则存,我们的作品要为之代言,表现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保持文化人的诚实、求真、幽默、率真、骨头硬(血性)、心肠软(善良)的良好品格, 二、责任心。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能一味地“莺歌燕舞”。 三、传承性。要熟悉自己的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掌故,熟悉自己的民族艺术表现方法、思维习惯等等,并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加以运用。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热情,维护民族尊严。 四、创新性。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传统,敢于否定传统和自己。当然心胸要开阔、眼界也要开阔,采用“扬弃”的拿来主义态度。外来文化本土化,本土文化现代化。 五、坚韧性。对于自己钟爱的、从事的文学艺术创作,要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不离不弃,坚持下去、必有收获,要有永远也打不倒的雄心壮志。要淡泊名利,心无旁鹜,以一颗平常心来专心创作。 用一句话说,优秀的民族诗人应该具备“作为、纯洁”的品质。 祝天下的诗人们子莫格哩!(吉祥如意),生活愉快,创作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