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民族文学 诗歌 查看内容

采访彝族诗人:阿洛可斯夫基

2008-9-1 18:37| 发布者: 沙玛阿布| 查看: 3041| 评论: 0

     阿洛可斯夫基,男,彝族,生于1968年4月,中共党员,现任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外宣办、县政府新闻办主任。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乐山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

     从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先后在《人民日报》、《散文》、《四川日报》、《散文百家》等50余种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章。1997年7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诗专集《黑土背上的阳光》,该书于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 2003年被评为四川天府文学奖。于2001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诗专集《没有名字的村庄》,该书于2002年被评为乐山市第二届“峨眉山文艺”奖。2002年创作的散文诗组《大风顶之恋》被评为该年度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2004年创作的散文诗组《慰蓝色的牵挂》被评为该年度全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2006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诗专集《月亮上的童话》。2007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彝文散文诗《情满凉山》,它填补了中国彝族彝文文学长篇散文诗集的空白。所创作的歌词《心中的神女》、《我的小凉山》、《美丽的家乡》、《祥光》等作品先后被著名歌唱家魏金栋、阎维文、曲比阿乌、苏都阿洛等演唱,并在中央电视台三套、十二套、七套等全国五十多家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最近四川大学文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朱洁对阿洛可斯夫基进行了专访。

时间:2008年5月13日

地点:成都红星茶楼

采访人:朱洁

采访对象:阿洛可斯夫基

1.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创作诗歌的?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进行创作的?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末,经历了抒情而狂热的八十年代,经历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主义年代。那时侯在学校里的男孩子大多不是写诗就是弹吉他。都认为艺术是高雅的,搞艺术的人是高贵的。那干净的血液和七彩的梦想令人心潮澎湃。一首好诗,能使我们的灵魂出窍。至今想起来让人神往和沉醉。我刚刚学习写诗的时候生活在西昌,西昌是月亮升起的地方。这些年我走北闯南,总思念着西昌的月亮,它是爷爷慈祥的脸庞,它是外婆梦中溢出的微笑。它是阿妈温柔的情怀,它是阿妹眼中荡出的春光。月亮下面品不够荞麦的飘香,扯不断儿女的情长。月亮下面乡情深如海,亲情高如山。那些烈酒醉不倒的汉子,醉倒在姑娘的怀抱。我们的名字常常被先祖们唤得发光。

作为一个诗人,生活在我们大小凉山是幸运的,也是老天爷赐于的福分。这里人杰地灵,依山傍水,你随处可以拜一座山为父亲,拜一条河为母亲。你走在东边的土地上是灵,走在西边的土地上是魂。大小凉山是诗歌的土地,土地上长出来的诗歌最美。凉山就是一首长诗,凉山的每个人都诗意地栖居着。

2.您的创作是否受到中国传统诗歌或者现代诗派的影响?创作过程中是否借鉴国外的诗歌创作?在这其中,哪些诗人对您产生过影响?现在您喜欢的是哪些诗人?为什么?

彝族是一个苦难而多情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动人的故事,祖先们曾经一代又一代地在大、小凉山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繁衍和生息,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个民族的情感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的如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彝族撒尼人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有举世闻名的《西南彝志》和彝族四大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和《查姆》;四大叙事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等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法——十月太阳历。彝族民间有大量散体形式的神话,如《洪水潮天》、《三族起源》、《天神的哑水》、《子居鸟》等。这些口头述讲的神话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彝族民间传说在口头述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神话传说、史事传说、人物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等类型。要说受影响,就是受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和我这样的人,心灵的力量和快乐的秘密都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我的文化背景使我有一种使命感,我不得不大声喊出来。诗歌肯定是我们语言最有活力的部分,对于我的民族,失去了诗歌的牵引,那么这个民族已经不健康了。20多年来,我的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秉承了祖先的文脉,它是我灵魂的汁液。

在我们背后有如此光彩夺目的文学,有如此一批高入云天的巨人,以致我们每个人若要把读者从他们那里吸引开哪怕一天或者一小时,也必须切实地想一想究竟有什么理由根据(阿斯塔菲耶夫)。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大量阅读了中国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派的作品,喜欢李白诗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悲慨沉重,李商隐的朦胧绚丽,李清照的凄清淑寂,郭沫若的自由奔放,艾青的深邃凝重,戴望舒的细腻忧伤,徐志摩的热烈绮丽。当然,我也非常喜欢国外一些诗人,可以一口气念出一长串名字来,如叶芝、歌德、巴尔蒙特、普希金、阿赫玛托娃、狄金森、叶赛宁、爱默生、尼采、聂鲁达、莱蒙托夫、济慈、屠格涅夫、海涅、拜伦、泰戈尔、等等。普希金的纯情明朗,惠特曼的雄奇神秘,泰戈尔的灵巧睿智都在影响着我。但是我更偏爱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叶芝,他是民族的灵魂,时代的歌手。爱尔兰那片土地养育了他,给了他诗歌的灵感,给了他生命的昭示,给了他随时间而至的智慧和爱。痛,使诗人清醒,使思想升华。然而,痛并不是诗歌的全部,爱才是它的主题。他的作品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他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诗的语言是那么的朴实,又那么的温暖。他的爱平凡、宽容而又震撼人心。我还偏爱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死亡、酷刑、阴影、寒冰”时时像噩梦一样笼罩着他,但是他无怨无悔,一直为他的理想、信仰、祖国和人民歌唱。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还喜欢歌德,这个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掌握外来文化,用来服务和服从自己血管里鸣响的彝族传统文化,反复锤炼,再经过时间的过滤和吸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3.在您早期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到强烈的想要走出大山的愿望,那是什么原因使您走出去以后,又回到马边的呢?

世外传奇小凉山,海内神秘大风顶。在千里小凉山腹地,有一块幅员面积达2383平方公里的金色土地。这里四处藏金、八方淌银,素有“金山银水”的美誉,史称—莫伙拉达—马边!境内一座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大山——大风顶,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心中的神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孕育了马边独具魅力和无穷风采的地方文化。这是闪烁在千里小凉山的精神之光,这是沉淀在马边金色土地上最富魅力的财富,是铭刻在20万彝乡人灵魂深处的烙印。

这是一片充满神奇、富饶和魅力的土地。在这片诞生歌谣和背负历史沧桑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彝、汉、苗、回等20个民族。20个民族,象20朵缤纷的鲜花,绽放在金色小凉山上。据统计,马边各民族民间文化有8大类40余种,汉族以山歌、民谣、边河号子等为代表,苗族文化颇具地方代表性,主要表现为木叶、芦笙吹奏和芦笙舞蹈;而最富魅力的则是纷繁厚重的彝族文化。我深深被这些“珍珠”所吸引,我的心无力离开故乡半步。

有人说“生命是隐藏在心底的一滴泪水,坚强的流不出来,脆弱的一碰就碎。”是的,我曾有强烈的想要走出大山的愿望,年轻的心总躁动而不安定,倔强地认为美好生活永远在别处。可我走了千里万里怎么也走不出故乡的怀抱。“依然是上上下下的小巷,母亲忙里忙外,炊烟香了,人心暖了。甜甜蜜蜜的歌谣里,一个个孩子长大了;小巷里的故事,孩子们带到了远方,故事在梦中悄悄发了芽。小巷里的歌谣,孩子们哼在嘴上,歌谣在心中变成了力量”《流淌的歌谣》。“雄鹰落脚的地方,一半是神话,一半是梦想。雄鹰起飞的地方,汗水流成温暖,泪水淌成光亮。雄鹰落脚的地方,一半是眷恋,一半是向往。雄鹰起飞的地方,男人唱成山,女人笑成花。雄鹰落脚的地方是心中的家园,我要举起酒杯,敬一杯月亮,月亮是我阿妈。敬一杯太阳,太阳是我阿爸”《雄鹰落脚的地方》。这些都是我在离开家乡很远的地方写就的歌词。作家余福林评价说,“母亲,我是一个双魂的人,一个已习惯于故土美妙的和谐,一个已流浪他乡寻求惊心动魄的乐章”(《献给母亲的歌》),那双魂长时间地冲突,使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即诗人的二重心态在诗歌内容上的对称。一方面是对彝族文明的顶礼膜拜“倾听土地,把心靠近土地的动脉,靠近那些神灵的足迹,靠近山鹰之魂的民族日夜跳动的心,靠近那经历了漫长的黑暗和万丈红尘之后,娓娓而唱的圣歌”。(《倾听土地》)纸上跃然跳动拳拳赤子之心,母族一个永远深情的音符。另一方面诗人要“背叛”自己的民族,“走吧,看看天,看看地,远方是一生一世的恋人”。(《冬天的童话》)走出古老习俗的羁绊,走出贫瘠的山地,向往远方,再塑民族新文明。这种对彝族原始生活的亲近与拒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的二重心态排在一起,看似矛盾,却更显诗歌情感的清纯明净、内容的真实丰腴。应该说,这些作品普遍具有泥土的芬芳和心灵的飘香。

4.在您的诗中的自然万物,特别是于彝族文化有关的事物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可以看出您对自然万物都充满了情感,您能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吗?您认为诗歌中的这种自然景观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的自然化”?这是否是一种自然崇拜?在大多数人们的眼里,自然崇拜在现代社会里好像已经与落后文明划上了等号,您怎么说明您的价值?说服别人?您的形式是怎么为内容服务的?

从记事开始,父母就用充满神秘和感召力的彝语向我传递故事、歌谣、谚语、童话、家谱以及神祗世界。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勤劳的人们收了土豆就种荞麦,背了一背出山就挑一篓回家,日月星晨煮进了火塘里。这样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日夜奔忙。面对内屋里的经文。晚秋中的牛羊。山梁上的落雪。暮色中的河流。面对这方山水的千秋史万古魂,我说不清自己的内心是断肠还是心醉。有时像风一样飘荡,云一样轻盈,有时像石头一样木讷,水牛一样笨拙。有时为一个会心的微笑而心潮澎湃,有时为一件尴尬的事而暗自神伤。年轻的我,也猜拳斗狠,狂呼乱叫,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愤愤不平。有了伤痕,心才会成熟。于是我把这一切感受写进了《黑土背上的阳光》和《没有名字的村庄》两部散文诗集里。诗人海梦评价说,《黑土背上的阳光》、《没有名字的村庄》表达了新旧交替中故人复杂的文化心态下内心最深处的悲欣与挣扎,护守着内心的光洁和伟大的孤独,呈现出一种苍凉、悲悯的艺术气质,诗歌具有了更为恢宏而高贵的气度。也许是读者的偏爱,褒扬多于了贬低,但绝对不是错爱。这是生活对我的恩泽。

123下一页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邀请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