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阿妹戚托
依次是:(1)“闪托”(撒播种子);(2)“喊各”(用棍子拍打庄稼);(3)“西各飞格”(山上放牧);(4)“烘底”(插秧);(5)“奇摸洛”(下田薅秧);(6)“密机包”(翘脚休息);(6)“西踏非踏”(下田捉鱼);(7)“勾拓”(用镰刀收割稻谷);(8)“拜液朵”(赶鸭下田);、(9)“机堵”(用碓冲稻谷);(10)“其西杂”(打扫圈舍);(11)“其来朵”(打粑粑);(12)“毕机色”(丰收喜庆)。就是这一传统的舞蹈,后来被各地的彝族和其他民族学习、改进和传播。如今被搬上了舞台,用汉语“阿妹”和彝语“戚托”(出嫁跳舞)共同命名为《阿妹戚托》。 跳完十二段舞蹈后,就到了吃“膀膀”(猪的大腿肉)的时间。每一桌厨师都用一个大木碗,盛了一块四四方方的三四斤重的红烧猪大腿肉放在中间,主客就开始围着划拳喝酒。喝到接近凌晨时分,每人要掏出一点钱来请厨师帮助把“膀膀”抬去切来食用。厨师收下钱后把“膀膀”抬去厨房,根据每一桌给的钱的多少来切割。钱给得多的桌就切割成薄片片,钱给得少的就切割成大坨坨。这就是彝族“坨坨肉”的由来。吃过“膀膀”后就安排接亲的客人休息,这时新娘的表哥(烧香时称银子的那个)和哥哥(或弟弟)就要前往男方家,悄悄把用围腰包好的“银茶五谷”挂在他家大门头上。如果被男方的人抓住了,就会拉进堂屋去灌酒不让离去。 第二天早上发亲时,先清点好嫁妆交给接亲的抬走。新娘穿戴整齐(特别要带好套头,穿好套背)后先到祖灵前磕头,再出来堂屋给长辈们磕头。由在家的哥或表兄弟背出大门,扶上马背,戴上斗笠。另一匹马由新浪的姑妈或姐姐驾乘。新娘在父亲、姑父、舅舅等直系亲属的护送下就出发了。 到了男方家寨子,要经过三道门(用竹子临时搭建的简易门),每一道门前都有男方的直系亲属提着酒等待。送亲的客人在每一道门前每人必须喝三碗酒才能通过。新娘骑马到了男方的院坝里停了下来,举行“回车马”仪式。毕摩一边念经一边把新娘扶下马,并将她头上戴的斗笠取下。念着念着突然大吼一声“”,将斗笠往新郎家房子上甩去。如果斗笠稳稳的落在了房顶,仪式就结束了。如果从房子上掉下来了,就要重新甩。一直要让斗笠停在房子上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