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党委和政府将有关彝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交通、生态环保及社会治安的优惠政策惠及彝族山村,广大彝群众获得实惠,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致富增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毕节彝族人口468800人, 其中,毕节市48094人、大方县92295人、黔西60420人、金沙县20696人、织金县31420人、纳雍县37840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95629人、赫章县 82406人,系毕节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彝族聚居区内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人居分散,过去群众就医难,把小病拖成大病,为了让彝族群众看病不再难,国家大力推行农村医疗救助,推进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改善就医设施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就医难问题,实施了农村医疗保险。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对经费保障机制进行了改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对彝族寄宿制学生生活实行补助政策,对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开展生活费补助。关心残疾儿童,让残疾儿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如今的彝族农村,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各村各寨逐渐通电通水,家家户户忙奔小康,广大彝族同胞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彝学的勃兴 彝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际性的彝学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学术史,国际彝学研究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与国际藏学、蒙古学、纳西学、苗学、瑶学等学科并肩而立,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与众多学者的瞩目。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彝学研究在科学意义上进入学科建构,在学术走向上则由语言、文字、历史的研究渐进到彝族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而扩及到宏观的彝学理论探讨,更多的本民族青年学者成长起来,与其他民族学者一道共同拓展,中国彝学也在更新自己的学术形态,朝着一门既体现中国彝族人文传统,又汲取世界先进人文理论的现代学科的方向发展,毕节彝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征程中突显了独有的文化内蕴。
彝学研究机构不断增多。继地区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毕节彝文翻译组)成立之后,建立了毕节民族研究所,大方、威宁、赫章等县先后在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成立了古籍办、彝文翻译组、文献研究中心等机构,毕节学院建立了彝学研究院,依托贵州省彝学研究会的领导,毕节于2003年成立了彝学研究会,大方、金沙、威宁、赫章、纳雍、百管委、毕节市的彝学研究会也宣告成立,这些彝学研究机构均有自己的研究队伍,卓有成效的彝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
彝学研究队伍不断增强。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积累,在王兴友、罗国义、余宏模等彝学老前辈的引领下,毕节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彝学研究人才。毕节广大彝族青年奋发攻读,通过高考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毕节学院等高校的彝文专业,毕业后充实到民族事务工作部门和民族研究机构,贵州省、毕节彝学会也凝聚了较为雄厚的彝学研究队伍,即便是工作在党政机关的部分同志也热衷于彝学的研究,形成了彝族和各民族、彝学研究机构和各社团及社会各界共同研究彝学的团队。目前,毕节有彝学研究高级职称专家十余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2人。
彝学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广大彝学研究专家开掘着毕节卷帙浩繁的7000余册彝文古籍富矿,翻译出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成果,各项成果获奖捷报频传。彝学专家在《民族研究》、《民族文学研究》、《贵州民族研究》、《中国彝学》、《贵州彝学》及各相关高校的学报上发表数量颇丰的彝学研究论文,《彝学研究》、《彝族三段诗研究》等著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后者还成为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必读参考书。《毕节学院学报》专门开辟了彝学专栏作为一个彝学研究地发表彝学研究成果的园地,每一次省地彝学会上,都会收到数以百计的彝学研究论文。毕节学院院长、教授张学立博士主持的《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毕节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卢玲副教授主持的《毕节彝族土司历史文化研究》获2009年贵州省省长资金项目立项,由地区彝文文献翻译中心主任王继超译审、地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明贵申报的《彝族诗歌格律研究》课题获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立项,实现了毕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毕节彝学研究科研立项项目和成果正逐渐取得新成果。
彝学研究欣逢盛世,欣欣向荣。目前,国际彝学研究已召开了四届会议,全国彝学研究召开了八届会议,贵州省彝学研究召开了四届三次会议,毕节彝学研究队伍都有代表参加了这些彝学研究的高规格会议并提交了质量较高的论文。毕节彝学方兴未艾,广大彝学研究者正在为规范彝文做努力,承担了《中国彝族通史》的编撰工作,毕节学院正在积极申报传统彝文编码,传统彝文输入计算机也将成为现实,由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与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合编的《通用彝文字典》正紧密锣鼓地进行。
毕节彝学依托毕节地区彝学会这个平台和主阵地,毕节地区彝学会举办了首届彝族布摩文化培训班,创办《毕节彝学通讯刊物》、开展彝族火把节和彝族年系列活动,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把毕节彝族谱牒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纳入研究计划,提出了编写毕节彝学研究论文集的计划。同时,地区相关部门还组织专家编排了新的乌蒙彝舞,拍摄了彝族敬酒歌、阿西里西等光碟,彝族歌舞正在毕节的彝族聚居区传播和使用,毕节梦溪弯、泰和山庄等餐点还将彝族歌舞融进了饮食文化中。大方幕俄格城堡的重建并落成使用,电视剧《奢香夫人》的成功拍摄,用彝族文化元素命名支格阿鲁湖、阿西里西山等旅游景点等等一系列蕴含彝族文化的政府举措,助推了毕节彝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毕节的彝学研究正在以毕节彝族聚居区的社会实际为研究对象,不断加强多边协作与学术对话,扎扎实实地研究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积极为地区、市、县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出谋划策,为促进经济繁荣、民族团结、文化沟通作出贡献。
注释: [1]陈光明、李平凡.《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M]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 [2]王继超.《贵州毕节地区彝文古籍收集、整理、翻译、出版情况》[J] .《毕节地区彝学通讯》.2010年总第3期. 参考文献: [1]《彝族简史》编写组.《彝族简史》[M] .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 [2] 安 静、葛继红等.《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窥》[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3]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10月. [4] 贵州省毕节地方志编篡.《大定府志》[M].中华书局.2006年6月. [5] 张学立.《彝学研究》[C].民族出版社.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