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学术成果 查看内容

六十年来毕节彝族历史研究概论

4214 0 2010-12-7 12:17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四、毕节彝文翻译组的成就及影响
1955年,贵州毕节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彝文翻译组,由毕节专员公署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领导。1966年8月,地区彝文翻译组被撤销,文革期间被迫解散,1977年10月恢复原毕节彝文翻译组的建制,2008年更名为“贵州省毕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彝文翻译组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它的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同行的前面,曾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还亲自为当时的地区彝文翻译组题写过单位名称。现编制为14名,有人员15人,其中译审职称2人,副译审职称2人,翻译职称3人。从1955年至1966年的10年间,搜集翻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计翻译了彝文古籍25部51卷彝文约80万字,加上音标、字译、句译、注释,共有200余万字,[1]被誉为“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的《西南彝志》就是在该期间翻译的。
1986年以来至今的24年间,毕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翻译100余部2000多万字的彝文古籍,公开出版了其中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62部、120余卷、1826万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等一批成果连获省部级以上大奖。1986年至2007年,在威宁、赫章、大方等县的民族管理部门内都成立有古籍办、彝文翻译组、文献研究中心等机构。彝文翻译组出版的《彝文典籍目录》(1部、35万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国家图书提名奖、国家民族图书一等奖、贵州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彝族源流》(27 卷、254.1万字,国家重点项目)、1-4卷获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四等奖,7-8卷获国家民族图书二等奖,9-12卷获国家民族图书提名奖,其余获省彝学会及毕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以上;《西南彝志》(14卷、216.5万字国家重点项目)1-2卷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5-6卷获国家民族图书三等奖,7-8卷获省图书二等奖,其余获省学会及地区一等奖;《彝族指路丛书》(7卷、33.2万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地区一等奖,等等。[[2]]这些彝文古籍的公开整理出版,让彝文古籍展示了无穷的文化魅力,使《中国彝族通史》古代史部分有了文献作依托,而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和繁荣了学科建设,让品牌文化遗产得到了弘扬,扩大了毕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赫章、大方等县翻译组(室)在民族古籍整理、翻译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84年至1998年,大方县彝文翻译组整理、翻译出了《水西十三仓库》、《彝文金石图录》;赫章县彝文翻译组整理、翻译出《彝族创业史》等上百万字的彝文典籍;威宁自治县彝文翻译组翻译整理出了《支嘎阿鲁传》、《指路丛书》、彝族古戏《撮泰吉》等。民族古籍的整理、翻译、出版工作不仅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还引起日本等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同时得到了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肯定,毕节彝文翻译组1984年被地委、行署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贵州省民族团结先进单位”;1990年被毕节地委、行署评为“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先进集体”,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贵州日报》、《毕节日报》等新闻单位对他们所作出的成绩曾作过多次报道。


作为具有区域特色的贵州省毕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从组建之日便承载着挖掘、传承、弘扬彝族历史文化的使命,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彝学研究专门人才,


彝学研究人才不断壮大,薪火相传,翻译、整理、出版了数千册彝文古籍,让底蕴深厚的彝族历史文化熠熠生辉,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中绽放出跃动的生命力,为地方党委、政府打造特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彝族人民的新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从频繁的阶级斗争、政治运动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彝族人民忠实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沿着国家制定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前进,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推进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彝族地区农村经济,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空前发展,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乡风文明、社会进步的局面。


农村改革和发展较为迅速。从1981年起,毕节彝族聚居区革除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端,普遍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抛弃粗放耕作,彝族乡村掀起了科技兴农热潮,如绿肥聚垄套作,小麦与烤烟套作,油菜和水稻或小麦和水稻连作,杂交玉米营养坨育苗定向移栽,玉米与豆类、马铃薯、麦类、向日葵、瓜菜混作方式,提高了彝族农村的农业耕作产量。彝族聚居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不断发展。


城镇建设及经济改革稳步推进。1993年,毕节实施撤区并乡建镇后,全区245个乡镇中,彝族分布在102个民族乡范围内,各乡镇建立了集贸市场,彝族群众因地制宜,走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道路,有的重点发展旅游业,有的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有的重点发展交通业、商贸业,有的重点发展工业等,如烤烟种植已成为彝族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彝族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集贸市场的开放,商业贸易日趋活跃,彝族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从事了商业、服务业等等三产业,部分彝族人还创办了乡镇企业,有的开办公司,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为彝乡和谐发展积蓄了力量。依托毕节煤、磷、铁、铅锌、硫铁矿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乡镇企业成为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毕节彝区各地金融业务日益扩大,信贷数额逐年增加。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彝族群众中仍有一部份住在土墙瓦板房和茅草房里,冬不遮风,夏不避雨,人畜共居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帮助彝族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政府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实施少数民族危房改造工程,让不少居住条件恶劣的彝族群众改善了居住环境,过上了新生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