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在解放初期尚处于封闭状态,极少与外界接触,很少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因此,至今,彝族传统文化在凉山地区还算是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彝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灿烂的奇葩,也是彝族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义务给子孙后代保留祖先传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众多保护民族文化的途径中,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无疑是最好,也是最直接的一种保护方法,它以实物的形式把文化遗产留给了我们的子孙。在凉山这块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土地上应该矗立着一座闪耀着彝族文化光辉的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现存情况
我认为,彝族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变迁,如:彝人在都市举行的彝族节庆和原始宗教仪式,现代彝人的宗教信仰、心理特征、着装服饰、变迁后的生活习俗等等。其中最明显的文化变迁是本来应该在民间举行的彝族传统火把节、彝历年、毕摩祭祀仪式、苏尼驱鬼仪式等活动随着彝人往城市的迁徙,也被搬到了城市里。在彝族传统文化里,比摩文化、苏尼文化、火把节、彝历年等民俗活动是彝族文化的精髓,这些活动至今仍然活跃在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中。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语言文字、民间文学、神化故事、宗教信仰、天文历法、婚丧嫁娶、民间工艺、节庆、服饰、哲学、占卜、乐器、歌舞等等。在彝族文化宝库里,还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涌现出了一大批彝族现代文学和现代音乐的爱好者,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和音乐作品,使彝族文化资源更加丰富灿烂。
彝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彝文繁多,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凉山彝文规范为819个字来使用,在保护和抢救彝族语言文字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之后,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四川省彝文校等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彝族语言文化专业,进行系统的彝族文化教育,另外,凉山各民族中学也教授彝语文。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杂志彝文版,《凉山文学》彝文版,《凉山日报》彝文版问世,彝人也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吐露心声了。最近举行的“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香港)研讨会”,评鉴建议报告第一个阶段性评鉴结论是:中国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亚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彝族的文明史又推向了前。
在很多热爱彝族文化的人士埋头苦苦钻研彝族文化史时, 2009年1月1日,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悄悄问世,彝族文化开始在电视屏幕闪亮登场,给全国八百多万彝族同胞带来了惊喜。从此,百万彝族人民群众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电视频道,彝族传统文化开始走进了电视屏幕,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再一次冲击着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它也将无可避免的被载入彝族文明发展的史册。
现在再对凉山彝族文化进行简略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