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学术成果 查看内容

南诏对中华各族统一国家的杰出贡献

5312 0 2010-3-20 20:41 发布者: 晚归的人


南诏立国后,细奴逻“遣世子罗盛入贡于唐”,与唐修好。接着在唐的帮助下,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这中间,阁罗凤当政时,因妻子受唐姚州太守张虔陀侮辱,曾与唐绝交,转而与北面的吐蕃结盟。唐想灭了南诏,于是和唐发生了“天宝战争”。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无暇顾及云南之事时,南诏以其强大的兵力,灭了东爨及境内诸部,平定了云南全境,接着, “西开寻传”灭了骠国(缅甸境内),使南诏迅速发展起来,鼎盛之时其疆域比而今的云南省38万平方公里要大得多,据方国瑜主编的《云南郡县两千年》介绍,其疆域“包括有今云南全境,四川南部(包括凉山彝州的会理)、贵州西部(包括贵阳、遵义)、缅甸北部(包括格萨以北、与印度相接)、老挝(包括川扩、桑怒、琅勃拉邦)及交趾(越南)北部。"
众所周知,南诏是奴隶制社会。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有压迫,必然有反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南诏在其立国到被郑买嗣篡权灭亡,历经13代王,共224年间(《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的是247年),除了对外战争,内部一直是稳定的。境内各民族可以说是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只是公元856年发生了一次“五华楼起义”的奴隶暴动,规模也不大,很快就平息了。比起先秦的部落时代,比起中原王朝涉足云南近千年时间,社会都要稳定得多。南诏之后的大理国,其国土比之南诏时有所收缩,大体与今日之云南省境相当。元朝忽必烈平了大理国,在云南设置云南行中书省,使云南境域永久地固定下来,并置于中央王朝的有效掌控之下,一直沿续至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云南之所以能拥有38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完全是南诏政权的功劳。南诏政权,不仅空前地稳定了边疆,而且卓有成效地了扩展了中国的国土版图,对中华各民族统一国家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
二、南诏王族高瞻远瞩,促进了西南各族的血缘文化交融
纵观云南五千年历史,为什么既是属于中国领土不分割的组成部分,夏、商、周、秦、汉历朝都不能对云南实行有效统治呢?原因很多,但在我看,不外乎两个问题,一个是文化差异,二是大民族主义的民族歧视。
先说文化差异。云南民族众多,目前经国家民族识别调查确认的是25个,南诏时代,有些民族的分支尚未最后形成,起码也有十多二十个。这些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史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与心理素质。这种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与心理素质,和中原的汉族相比,差异甚大。在本民族文化的长期抚育下,这些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一般的表现是天性自由,热情、好客、直爽,与人交往时希望受对方尊重,讲求将心比心,容不得欺骗与谎言。王族容不得被人管束,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占山为王。不像中原汉人,从小受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的熏陶,养成了忠君爱国的思想.服从性好。汉朝的官们显然没认识到这种文化差异,也没找到怎样调适这种文化差异的办法,他们是带着一厢情愿的、高傲的“推行汉文化,改造落后蛮夷”思想来的,他们的南中政策,主要讲求武力统治,要求民族百姓缴纳税赋,一味盘剥,不从、敢于造反者,就给予武力镇压。少数民族酋长、头人乃至百姓,受异族(汉人)统治,经常对他们指手划脚,在人格上受不到尊重,本来心里就不舒服,加之沉重苛捐杂税剥削,搞得民不聊生,岂有不造反之理?三国时诸葛亮的南中政策就比较好,主张是怀柔政策,推行“以夷治夷”,维持了南中地的相对稳定。唐朝显然是接受了以往的教训,出台了个“羁縻政策”,情况就稍好一些。羁縻,什么意思?就是只要不反朝庭,听从挟制,给你自由。这无异是用条无形的绳子拴住你,我吃不了你,但要让你跑不掉。《中国通史》上说的“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道,四川宜宾县西南)都督府,唐玄宗时,都督府管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又增至九十二州”,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历史上称雄于南中的,主要彝族先民“乌蛮”、“白蛮”部族,这些被羁縻的部落酋长、头人,得到自由,行动不受朝庭妄加干涉,心理也就舒坦多了。这样,矛盾自然缓和了许多。
其次是民族歧视问题。大民族、文化先进的民族歧视少数的文化落后的民族,这是世界性的问题,不是中国所独有。但中国尤其严重,并有悠久传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从五千年前的炎黄开始就存在这个问题,经历夏、商、周、秦、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不仅是在思想意识上,甚至用文字固定下来。如中原汉人,历来称其周边的少数民族为“东夷、西羌、南蛮、北狄”,这里的夷、羌、蛮、狄,都是“贬义”字词。“夷”,一个大人,背了一张弓,渔猎为生,没有文化,称为“蛮夷”;“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 “羌字,从羊从人,意为牧羊人。”不是溢美之词,实际是从羊从儿,意思是“羊仔子”、“羊羔子”; “蛮”,上亦下虫,意思是“就是虫子”;“狄”,特意加反犬旁,意思是形同野兽,不能看做人。可见中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及他们的御用文人,都是些大民族主义者,根本不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当“人”看待。带着这种大民族主义的思想情绪,到西南夷区来,不要说是当政,当统治者,连平常的为人处事,都必然引起少数民族百姓的反感不可。事实正是这样,他们把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都看做是“不开化的,没有教养”的“蛮夷”。比如,称民族的头人、酋长、毕摩为“鬼主”,大部落头人称“大鬼主”,小部落头人称“小鬼主”,少数民族群众就称“乌蛮”、“白蛮”、“河蛮”……等等辱称就是一例。一般的讲,少数民族群众,性格都极为纯朴、耿直,他们的为人的原则是: “你敬重我,我也敬重你,相反,你看不起我,我更看不起你”。他们要求的是民族平等、受人尊重。在受到民族歧视,处处受到侮辱的旧时代,他们要反压迫,要反歧视,直至武装反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南诏王阁罗凤,就因为遭到张虔陀的侮辱,结果导致起兵叛唐,与唐朝展开旷日持久的“天宝战争”,历经44年才重新与唐朝修好,不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吗?可惜这种大民族主义的民族歧视政策,唐以后仍延续不断,直到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人民共和国建立,国家《宪法》上明确规定“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才算终止。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