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自古居住在大山里,常年与狩猎难以分开,然而,狩猎又与猎狗分不开。就这样彝族与猎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过彝族不吃狗肉的传说不是这样来的。相传彝族最早是以狩猎为生,那时狗也能和人说话,在生活的地域里,流淌着三条大江,能在大江里来去自由的也只有猎狗。那是一个冬天,在一次追猎的过程中,猎狗把猎物追到了三江的对面,猎狗看见江对面丰盛的荞子后,返回时从尾巴上带来了荞子种子,并对主人说:这是江对面的粮食,种上它以后我们就不必那么劳累了。从那年开始,主人就听猎狗的话,认真把荞子种上不断培育,最终把荞子培育成了彝族人民自己和猎狗的长年实物。三年后把荞子种成功时老猎狗也就死去了,只留下猎狗的下一代。主人在老猎狗离死前问到江对面还有没有种子,猎狗对主人说:种子倒是还有,可不能再去取了。主人问老猎狗为什么?老猎狗对主人说:如果再去取种子,我的猎狗后代就不能和主人说话了,这是天意不能违背。主人不相信老猎狗的话,于是在老猎狗死去的第二年,为了种出更多的粮食作物,叫小猎狗到大江对面再次去取粮食种子,并对小猎狗说:只要取回粮食种子,以后我们就不必那么辛苦的去狩猎咯,你也不必那么累的去追猎物,于是小猎狗再次去大江对面取粮食种子,这次小猎狗取回来的种子是麦子。就在小猎狗取回麦子种子的那一天晚上,小猎狗就不再说话了,只会叫出汪汪的声音。从那以后,主人很后悔于是把猎狗视为是彝族民众的救星,以神看待。三年以后,小猎狗又死了,于是主人就把猎狗的尸体拉到大山里好好埋在了大树下,意思是:“生在山林里追猎,死也和树木共存”。从此,主人就向后人们说:猎狗是我们的救星,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人看待。因此,彝族就养成了从不打狗和不吃狗肉的风俗。每年还在过年的时候先喂狗、再拜先灵,还把肉和粑粑重叠放着喂,看狗先吃肉还是先吃粑粑,如果狗先吃肉,说明来年丰收;如果先吃粑粑,说明来年粮食收成有所差,这个习惯至今还在延续。用这样的方式来预测来年的收成,是否准确当然我也没有总结过,只知道老人们每年都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