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热度 2
胡言乱语说诗歌
文/阿哲鲁仇直
目前中国的诗歌从表象上看来很繁荣的样子,特别是网络的普及给了很多写诗人以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确涌现了不少的网络诗人,这是好现象,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便利的媒体工具也使诗歌这个高雅的字眼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些不是诗歌的“诗歌”充斥着这个世界,犹如美丽的雪花漫天飞舞,而当它们未曾落地就已无影无踪,更不消说能给人以“千里冰封”的震撼。
作为诗者应该有足够的生活基础,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但不是这样就能写好诗的,因为好的诗歌是要有灵感作为支撑的,这样写出来的诗歌才会活,反之则只是刻意的文字堆砌或是无聊的文字游戏罢了。有的人写的诗是需要读者去挑战自我的,其实读者是来欣赏的而不是来“挑战”的,品读诗歌犹如作者给你嚼槟榔,不管是苦是甜都会让人回味无穷,而不是叫人漫无目标云里雾里的去寻找,更重要的是在读别人的作品的同时能够在别人的字里行间里对接上自己的感情,最好是能达到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效果,我想这样的作品才不失为好作品。
有人总是喜欢用漂亮的字词来写诗,其实文字是为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的,当它能够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时就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文字个体的美丽,因为这时的美已经是渗透了的。好的有生命力的诗歌往往都是很朴实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一般都是如此,其表现出来的美和潜在的生命力是超越的,而不是单词单句本身的精致。刻意的文字雕琢只能是一种浮在表象上的泡沫,是没有根的。的确,一些诗歌让人读得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有什么美的享受了。
就拿“诗情画意’这样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吧,知道这句话的人不少,但真正的能够把这句话理解透的人却并不多。前面我已说过,作为诗者就是要用文字来勾勒图画,并能够让人赏心悦目,这才是诗情画意的真正内涵,也才是诗者所应该追求的。就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全诗短短91个字却把“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期的画面描述的那样丰满,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淋漓尽致!《乡愁》自始至终没有漂亮的文词雕饰,行文是那样的自然得体,犹如一位长者在油灯下娓娓叙说……
从《乡愁》表达的情感来看,《乡愁》代表了万千游子的乡关之情,特别是结尾处更得到了升华:“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寥寥22个字便把全诗推向高潮,让读者澎湃的心潮久久不能平息,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炽热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也许这就是《乡愁》的伟大了吧。
也许有人会认为诗歌能不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就是要看文字表象的漂不漂亮,其实这是很错误的!我的观点是:所谓大雅之堂说白了就是让广大的老百姓认可,而不是几个所谓的诗人在那里搞相互吹捧,也不是什么“自残式”的写作,真正意义上的大雅之堂就是要能够渗入到广大民众中去,这才是诗歌的根底所在。
当然,人都是个体世界,思想更是唯一。而所有这些都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休戚相关,所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工作生活环境都是形成个人思想的根源,而这些思想当被以诗歌的形式释放的时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赞叹或者不肖。也许我的这些言辞也许会招来一些人的反对,不过我还是要坚持我自己的观点,我不会以别人的思维来左右自己的思想。我说这些不是说我油盐不进,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我所追求的是“我之平衡”。所谓“我之平衡”,就是以“我”为点往外延伸开去,去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在这个点上我与别的物事是平衡的,这就是“我之平衡”的内涵。
我们去读别人的诗歌,是以“我”为前提来进行的,我喜欢的诗歌并不因为是某某人写的而去褒或贬,我最怕的就是陷入了“名人效应”的怪圈。在诗歌的赏读过程中,我只关心这诗歌能不能够打动人,在这一过程中“我”是很重要的。当下的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一点,或者说他们从根本上忽略了这一点,这些人总是认为只要是名人写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甚至把一些所谓的“名人”的口水话敬若圣旨捧若神祗,却把一些好诗因为是普通人写的而打入阿鼻地狱……这就失却了“我之平衡”了,是被别人的思想左右后无“我”的表现。
这个世界,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着生活,只是难得有人捕捉到其中的真情感,更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大部分诗者都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或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也许是现代的生活节奏太快和生活压力太大的缘故吧,人们的思想表现有些浮躁,诗歌也是如此,一些诗者甚至用“自残式”的写作来博取读者的眼球,这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诗歌就像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从一开始出现便注定了它的消失,更不消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被流传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