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热度 10
一个彝族人的呼唤(此文章版权属于凉山日报)
面对近乎失去自我的同胞,面对日渐被同化的民族,作为米易县的一个彝族人,心中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楚。这种感觉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多少个日日夜夜,这种痛总是隐隐的缠绕着我。
说到彝族,总是让人想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颇有几分特色的服饰。可是这里没有人讲述自己悠久的历史,没有人惦记传统的文化。这里的人不习惯穿自己的服饰,只有在红白喜事或者传统节日里偶尔有人想起自己的服饰。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同胞逐渐淡忘了自己的祖先,忘记了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闪耀着金光的民族尊严。随着社会的发展,灯红酒绿的今天,我们的同胞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开始忘记自己的根,莫名其妙地非常另类地穿梭在其他族人的中间,其他族人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这些有些古怪的人。在大街上总是能够看见穿着半彝族半汉族服饰的彝族人,再加上一个几乎变形的背篼,还有一张被风吹日晒得诉说着沧桑的脸,还有旁人“敬而远之”的神情,痛心啊!我曾问个不休,是什么使我们变得如此的惨烈。可是这种惨烈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觉悟得到的,从同胞们“理应如此”的神情里,我似乎感到更多的悲哀。
我们也逐渐忘记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彝族人神圣的火把节,曾经是那么的惊天动地,曾经是那么的淳朴,曾经是那么的充满温情。曾经的火把节是整个村子自发的倾力打造的隆重的节日,整个村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谈笑风生,笑声笼罩着整个村庄。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迎接这神圣的节日。秋千载着我们的欢声笑语起起落落,载着节日的盛装飞飞扬扬,孩子们伴着阿普阿妈们的烟圈嬉戏打跳。姑娘们弹着口弦,玩着“阿妈次仔尔”,挥舞着红红火火的火把,小伙子们吹着“马布”,是那么的清脆悦耳。老人们总是带着惊喜看着儿子儿孙们,幸福的笑容挂在嘴角。可是,如今我在苦苦找寻这种民风。除了失望,我一无所得。
现在的火把节变得淡而无味,即使是火把节,村子里变得格外的静寂,只是几家耍得比较好的相互走访一下,然后就自己过自己的,穿着倒彝不汉的服装,玩着不伦不类的麻将和扑克,基本上足不出户,吃吃喝喝,玩的就是所谓的“现代化”的东西,似乎颇有无限的乐趣。当然,结末偶尔会传来几声醉汉的吼叫声,还有几声有气无力的呻吟与之回应,给别样的火把节增添了别样的一种痛。我们就这样重复着我们的传统节日,糟蹋着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却心安理得,泰然处之。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呢?这是一种进步吗?
我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结在什么藤上的瓜,忘记了自己的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的文化,所谓知识分子的我们说话几乎用汉语,几乎不教自己的子女说彝语,我们的晚辈也似乎觉得说彝语有失身份,甚至我们有些号称彝家“知书达礼”的先知先觉的同胞兄弟们,同样也是有意无意的在掩饰自己是彝族的身份,俨然一副汉模汉样,殊不知他们说着的是一口满是彝家腔调的汉语,这种另类的语言就在我们的家里蔓延开来,也许到了我们的孙子辈时,几乎就彻底汉化了。如果一个民族连最起码的母语都不会说的话,还算得了是一个民族吗?而被汉化了的彝族人,在汉人眼里到底算得了什么?我们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个民族就这样演变下去吗?我们就这样忍心看着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此毁掉吗?我们就心甘情愿的“另类”的活在其他族人的中间吗?难道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了吗?我们彝族人到底该怎么样的活着?我们到底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吗?我们彝族人就真的如此渺小吗?以致于汉风一吹就轻轻附在了汉文化的上面就失去了自我吗?难道我们彝族真的就是一个附属物吗?我的同胞们,写到这儿,我有些痛心疾首,心潮澎湃,泪眼模糊!我们的祖先曾为了自己的种族得以延续繁衍,他们誓死捍卫自己的种族,可是到了这里,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当然,汉族是我们的大哥哥,我们要学习他们先进的东西,我们要和他们亲如一家人,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忘记自我,失去自我以后再去依附他们,我们似乎做错了什么?不是吗?亲爱的彝族同胞们,我们该做些什么?为了我们的民族有尊严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对得起我们的祖先,为了找回我们彝族人的民族自尊心,为了不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令祖先们哭笑不得的彝族人的心酸史。我们应该醒醒了!
作为一个彝族的所谓的知识分子,我更深刻的感受到,应当踊跃的去传承本民族文化,应该去拯救本民族。我们有责任去挽救一个濒临同化的民族,有责任去挽救一个被歧视惯了的民族。我们应当力所能及的去唤醒一个个麻木的灵魂,去搀扶一个个需要搀扶的同胞。 造成以上种种局面的原因:我们彝族人(特别是米易的所地)没有主心骨,没有人主动起来唤醒失落已久的民族自尊心,被歧视惯了就变得麻木了。所以彝族人没有凝聚力和向心里,就像一盘散沙,各谋其生,我行我素,忘记了彝族人也有颜面和尊严,那么多的民族乡镇,可是谁真正理解了“民族”两个字的含义。有几个人是真正的站在民族的高度做到了先民族之忧而忧,后民族之乐而乐,都在忙忙碌碌,异常辛苦,换来的却是什么呢?依然是彝族人的贫穷落后,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贫穷是因为我们环境条件差,我们落后是因为我们文化水平低,这似乎成了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可是贫穷与落后为什么一直缠绕着我们彝族人呢?国家似乎对我们不薄,可是我们却依然年年如是。我想我们彝族缺少那种具有大济苍生的豪迈之人,缺少力挽狂澜搏击一世的雄壮之举。所以说远一点什么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里面没有彝族人,说近一点感动攀枝花的人物评选里没有彝族人,再近一点感动米易的评选里没有彝族人,我们做得太少,我们连自己都没有感动自己,更何况是感动一方。其实作为一个民族地区的父母官,能够成为田边地角里朴实无华的同胞们心中的支柱,成为他们永远惦记的亲人,何尝不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如果我们的彝族的大官小官、彝族的知识分子们都能站在民族的高度,扭成一股绳,竭尽所能的去改变我们的贫穷和落后,去唤醒我们彝族的民族自尊心,去继承我们的彝族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一定会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吧。我们的同胞在如饥似渴的等待着我们的呼吁,我们都受够了异样的目光,我们都受够了背弃祖先的愧疚感。只是正当想清醒地想去做点什么的时候,个人的力量却显得那么的渺小,正因为是这种犹豫,阻碍了我们许多人的行动。事到如今,我鼓足勇气,把埋在我们心底已久的话题说出来了,迫切的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胞兄弟的支持和理解。我始终坚信,只要人心齐,没有什么事做不到的。说到人心齐这一点,我们彝族过去有一种民族的劣根性,自私狭隘,打击报复,拉帮结派,妒贤嫉能。这些都是由于思想上的愚昧麻木,没有主心骨和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尊严,而铸成别人的笑柄。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彝族人大胆的去做,相互影响,相互支持,那么一定会有好转的。
我们的服饰色彩艳丽,有鲜明的特色,但是款式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他民族的服饰都随着审美观的改变而不断改进,每一个时代都有标志性的服饰,只有我们彝族的毫无改进,永远是一款,有些地方过于累赘,穿上它觉得臃肿,不便于劳作,不便行走,而且四季不分,导致夏天过热,冬天又冷。我们应当对我们的服饰设计方面改一改,请名副其实的服装设计师与当地传统服饰的缝制者,联手打造既时尚,又不失传统风格的彝族服饰。让传统的风格与时尚相结合,并且四节分明,老少青年各异,男女风格各异的舒适、时尚、轻便的服饰。让我们在每一个场合都能有颜面的穿上它。这与传承传统服饰文化没有抵触的,我们改变它,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它。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如果不改一改,我们的服饰将会彻底淡出我们的生活,这也许比什么都可悲。我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去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