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旅游开发中毕摩文化 (一)毕摩活动已成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 凉山,作为一块尚待开发的宝地,其地理、文化、历史、民族、旅游、经济的价值还有待人们不断地认识它。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凉山的旅游开发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机遇——火把节旅游、泸沽湖旅游、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旅游、螺髻山旅游、攀西冬季阳光旅游等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凉山州政府对凉山独具魅力的毕摩文化的重视、毕摩文化旅游异军突起。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可以说是由彝族知识分子精英首先认识到它的价值的,比如彝族女学者巴莫曲布嫫在其专著《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史学研究》中屡次提及彝族的毕摩文化的价值;巴莫阿依博士的《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彝文古籍探讨与彝族宗教仪式考察》从实地考察入手重新发现彝族毕摩文化的文化内涵等等。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开发得比较好的是美姑县。美姑,历史上是凉山彝族文化的发祥地和作为彝族文化传播者的毕摩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毕摩宗师毕阿苏拉则、毕阿格说主、毕阿克伙窝三大毕摩的诞生和行毕的地方。现在,美姑是凉山毕摩数量最多、作毕水准最高、毕摩经籍版本最齐全的地方,被称为“毕摩文化之乡”。20世纪90年代,美姑所保存完整的毕摩文化,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1996年,“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宣告成立。中心成员除国内专家学者外还有日本、美国、德国、捷克、波兰、韩国等国的知名专家学者。2002年10月,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毕摩文化与彝区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讨会”。2003年11月,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又成功举办了“彝族毕摩文化与旅游开发研讨会”。2003年美姑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彝族毕摩文化节,期间,国内外知名彝学专家学者建议启动彝族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8月第二届中国彝族毕摩文化节又在美姑召开。毕摩文化的宗教性是不可回避的,恰恰是彝族观念和信仰的特殊性构成了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和保护价值。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也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2003年11月17——19日,“中国首届毕摩文化节”是美姑县县委、政府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以节养节”的办节原则来举办的。这次文化节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突破了以政府拨款为主的模式,采取了市场运作为主的办节方式;二是采取主办、联办、协办相结合的方式;三是节日规模大,明星多、商人多、学者多;四是接待工作突出了民族特色,以特色取胜。 2005年8月19——24日,“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二十一世纪的毕摩文化、传统知识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暨“中国第二届毕摩文化节”隆重在美姑召开,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秘鲁、加拿大、捷克、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和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北京、上海,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参观旅游者云集于美姑县城。在节日期间,除了在开幕式上的大型文艺表演《不老的神话》及大型毕摩祈福活动“孜莫毕”外,还有一系列庆祝活动:焰火晚会、篝火晚会等等;《天籁之音》音乐晚会将最原始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艺术呈现在来宾面前;彝族选美则是又一次美丽的大聚会;还有彝族摔跤、彝族服饰表演,真是好戏连台、精彩纷呈。而中国毕摩文化艺术团表演的《梦幻美姑》、《魅力美姑》、《神奇美姑》、《多情美姑》四场专场演出,毕摩们表演的舌添烧红的铧口、铁链、沸油浇身、明火烧身、转万圈不晕等绝活,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称奇不已。当时,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凉山电视台以及各种办刊传媒都到现场进行了拍摄和录制。整个文化节期间的旅游收入猛增。 为了传播彝族文化,更好地开发彝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美姑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四川川威集团投资新建集旅游、休闲、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毕摩文化博览园”,该园建于美姑县基伟村,博览园占地376亩。 (二)从民间到官方 “毕摩文化园”的建立、“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讨会”的召开、“中国彝族毕摩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申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动议的提出,使毕摩作毕的地点由分散到集中,使毕摩仪式的宗教性和神秘性逐渐具有娱乐性、外显性(或公开性),使毕摩由民间传袭到官方关注,使毕摩文化传承由民间传承到官方保护与民间传承并重,并相得益彰。 (三)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宣传,毕摩文化的知名度得到很大提高。旅游开发中,伴着游客的大量涌来,凉山彝族的毕摩文化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迁。 第一、作毕形式的变化。以前的毕摩是游走在乡间的神职人员,平时在家从事生产劳作和研读经书,当有人家上门来请的时候,便带上相应的法器:法扇、法铃、法笠、签筒、经书等到各家去作毕。而现在,所有的毕摩均聚在一起,组成毕摩艺术团,为了游客而随时展演各种仪式,完全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而施行相应的仪式。 第二、作毕内容的变化。以前毕摩根据各家不同的请求,举行相应的仪式活动。而现在毕摩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不断变换作毕的仪式内容。比如,为了招徕游客,给游客表演平安祭,之后又展示招魂、送魂等等。 (四)文化内涵的变化 第一、毕摩知识传授途径的变化。以前,毕摩一般都是家传的,而且传男不传女。接受毕摩传授知识的学徒要跟随毕摩背诵经书、四处去行毕。而现在,有些毕摩正式走进了学校,向彝族的后代子孙传授毕摩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聆听毕摩传授的学生男女生都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更加熟悉和了解。传授途径的增加,意味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引起文化内涵变化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毕摩文化的内涵的变化。以前,毕摩经书被认为是迷信的书籍,认为其中只有宗教迷信的东西,很神秘和宝贵,一般都不外传、不示人的,由毕摩代代相传和研读。而现在,许多毕摩把自己所藏的经书捐献给政府和研究机构。因而,许多非毕摩人士(如有关专家、学者、爱好者)介入了毕摩经书的研究。研究人员的增加、研究方法和视角的改变,使毕摩经书得到新的阐释,随着毕摩经书的大量被发现以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毕摩文献内涵的博大精深,因此毕摩文化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 内部印刷资料:《梦幻美姑》102页 [2]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2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3]【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96页 [4]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3——36页 [5]左玉堂:《中国西南彝族毕摩文化》,左玉堂、陶学良主编:《毕摩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页。 [6]《回顾:中国首届彝族毕摩文化节》,《民间文化》2005年,第六期。 (责任编辑 沙玛阿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