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歌的曲调有“放羊调”、“喊调”、“叙事调”、“绣花调”、“库吼调”、“改迷”、“犁地调”、“骂调”等。 “放羊调”是牧羊人的调子,牧羊人在放羊时,常以旋律高亢悠扬的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喊调”是撒尼人在山上放牧或做农活时,从一座上向另一座山对唱时发出的调子。 “叙事调”主要用来传唱民间叙事长诗和成套的民歌,如《阿诗玛》、《圭山彩虹》、《送嫁歌》等。 “绣花调”是妇女们绣花时即兴唱的民歌,常常是领唱的姑娘唱出第一句, 然后众人应和。她们边绣边唱,不仅歌声动听,而且在音乐的伴随下,绣花的动作都和谐一致,如同整齐的舞蹈动作。 “库吼调”是诉说歌者内心情感活动的山歌,多为妇女们即兴演唱。“库吼调 " 曲调高昂,站在高山上唱时,可随风传至远方。 “犁地调”是撒尼农民劳动时唱的民歌,也可以在婚礼时由歌手们对唱。“犁地调”的内容丰富,有即兴创作的咏物歌,也有长篇的叙事歌, 歌手们可以由月出东山一直唱到第二天拂晓。 “骂调”是撒尼青年男女反抗包办婚姻时唱的调子。 除了这些曲调外,还有表达不同情感的“喜调”、“悲调”,适用于不同乐器的“三弦调”、“月琴调”、“口弦调”,宗教仪式上毕摩常演唱的“祭神调”、“念经调”、“招魂调”等。 撒尼民歌的曲调结构上大多是以两句或一句为基调,进行变化或重复。同时还常常使用“赛洛赛”、“唉洛唉”等衬词,传说“赛洛赛”和“唉洛唉”是古时候撒尼人放牧的地方。撒尼曲调的歌词只有少数是固定的,大部分是同一曲调而有各种歌词,许多时候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即兴编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