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语言文字 查看内容

关于彝族母语及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

1319 0 2009-2-12 15:34 发布者: 沙玛阿布

[内容提要]  彝族母语及其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开发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必须在弘扬彝族传统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彝族母语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与超前开发的关系,把渊源流长的彝族母语及其文化开发成为现代人的财富。  
    主题词:彝族母语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超前开发

      

彝族母语是彝民族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要素,是粘合民族整体力量的纽带,也是彝民族精神和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凉山彝族母语及其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可具开发的资源:彝族母语文学史诗作品《勒俄特依》塑造的支格阿鲁形象已成为全民族英雄的象征;描绘的史拉俄特时代成为彝族母语氏族社会过度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标志;阿么你惹成为奴隶社会彝族一代劳动妇女悲惨生活的形象代表;流传的毕阿史拉则的故事成为研究彝族毕么文化的重要史料;一部《阿诗玛》造就了云南石林的旅游品牌,一部《达吉和她的父亲》使外族了解到了勤劳善良的彝人,彝族几部母语文学作品获国家级奖,以彝族母语史诗《勒俄特依》为基础创作的彝族电影电视剧本《支格阿鲁》等作品,展示了彝族母语的精神特色和彝人灿烂的文化。这些宝贵的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共同组成了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成为凉山的五大资源,成为凉山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近几年来,凉山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开发取得了世人注目的成就,为推进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转变为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本的进程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由于自身历史背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开发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观念淡薄,视野较狭窄,自主创新意识不浓,竞争意识和超前意识不强,人云亦云的“尾灯战略”和在表面形式上的应付开发现象普遍存在等方面。其中,笔者认为,文化视野狭窄,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发展平台狭义,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层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处于低水平开发的初始阶段,旅游基础设施差,不能突出体现彝族文化和彝族母语及其文化特色,以及旅游文化产业不发达,食无特色,购无产品,没有形成产业一体化,对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包装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彝族母语及其文化旅游品牌等问题,是导致凉山彝族母语及其文化旅游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由于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受民族自身接受现代教育程度深浅的影响,受彝族地区相对封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的制约,受彝族文化发展历史缺乏理论指导等因素,彝族母语及其文化的审美意识、文化观念、思想内涵、思维方式,表现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文化视野的狭窄和艺术思想性的浅显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强,导致彝族母语及其文化旅游很难让外族领略到真正把握彝民族及其文化的优势和发展脉络的时代性与彝族性的高度统一。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有的甚至根本不顾及自己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与当代彝族审美观念更新的事实,处于固步自封的人为的歪曲研究和开发中。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彝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因此,在研究和开发彝族母语及其文化时,要正确处理传承保护与超前开发的关系。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旅游,是短命的旅游。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自主创新与科学的超前开发建设意识是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和开发的核心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金钥匙”,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国赶超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手段。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和超前意识不强仍然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比如,20051121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世界非物质遗产审查会上,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自己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中国四大名著被日本、韩国等抢注为动漫网络商标;凉山彝族最富有特色的火把节已被云南楚雄州抢先上报文化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凉山通过四川省文化部门了解这一信息后急忙加班准备上报材料,争取到了彝族火把节同属于凉山州和云南楚雄州联合推荐申报项目资格,于20051231由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进入公示(公示期为30天),最富有特色的凉山彝族火把节以“彝族火把节”的项目名称与云南楚雄州分享这一本该凉山彝族独享的文化资源;彝族神奇的毕摩文化在云南搞得热火朝天,成为云南楚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一大热点,表演神奇节目的毕么是云南高薪从四川凉山引进的。这是凉山彝族母语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也是超前意识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观念淡薄的具体表现;同时,有的地区为开发所谓的民族文化产业,急功近利,急于“变现”,使神奇而古老的彝族母语文化随之变味,随之离奇。

大家知道,彝族毕么文化在彝民族社会生活中是很神奇并且具有神密性的,毕么的有关仪式有严格的禁忌要求的。但笔者2005年参加“人与自然---诗意美姑”国际笔会参观毕么文化园的情形是:各族(包括彝民族)游客好奇心强,不顾民族习惯的禁忌,任意与念经的毕么谈笑风生,有的游客甚至跨越火堂、牲畜,有的毕么随意将牲畜丢进游客中间戏耍,有的游客随意踩踏神圣的神枝,使神圣的神枝文化被人为的践踏,这事实上是一种不顾彝族毕么习俗,把神圣的毕么文化庸俗化的表现,也是没有辨证地处理好彝族母语及其传统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超前发展关系的体现。所以,参加笔会的部分中外作家、诗人诚恳提出建议:立足神奇的毕么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适度保密,维护它的神密性。越神密的东西才会有价值,其生命力才长久,其文化才会发出永久的光芒。 

  彝族母语及其传统原生态文化是彝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精髓。它是彝民族文化存在的根本方式和重要内容。虽然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彝族母语及其文化与其他民族母语一样,本身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但是,彝族母语及其原生态文化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生存、民族命运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种保持相对独立和完整性的象征符号系统。在彝族文化生存和彝族母语共命运、本民族母语文化转型的特殊时代,彝族母语及其文化产业的开发应树立以本土文化特色资源为本,以继承弘扬为手段,以自主创新为目的,采取切合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的有效途径,推进凉山彝族母语及其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首先,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开发观念,更新开发意识,使彝族母语及其文化构成要多元化。 当今的社会和时代,任何局限于单一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族心理结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都受到多元化的冲击和影响,都会受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制约,因此,必须克服和解决母语及其文化领域的固步自封与破坏性开发并存的矛盾,立足本民族的本土资源,在自主创新民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敞开胸怀,迎接新的挑战。作为记录彝族文化,传递彝族精神,传播时代文明和良知的彝族母语及其文化人在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意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自觉的世界意识、人才意识、历史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12下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