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风彝俗 音乐舞蹈 查看内容

彝族乐器

2580 0 2009-5-9 22:53 发布者: 沙玛阿布

      彝族人民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因此,拥有各种各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有些乐器与周边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则独具特色。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口弦、三弦、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打击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彝族群众中还流行一种简易的乐器——木叶,一般选用万年青叶和梧桐叶。木叶是彝族男女老少都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乐器,彝族小伙子常用它吹出优美的乐曲向姑娘倾诉爱情,彝族民歌中有所谓“吹木叶要趁叶子青,谈恋爱要趁年纪轻”之语,也道出了木叶的主要功用。

【月琴】

     月琴,流行于彝家各乡村。琴项较短,琴箱较大。其形状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葫芦形等多种。琴身多用梧桐、春木或是其他泡木制成,且木质越泡越好。民间用月琴一般为两弦,也有以两弦同音的四柱四弦月琴。70年代后,由于受专业乐队改良月琴的影响,民间中青年月琴手用三根弦的增多(在两弦的基础上加一内弦),少数用四弦。各弦关系为四度或五度,按演奏者的个人习惯调弦。民间的月琴弹奏者,一般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尖弹奏,而不用拨子。中青年月琴手二者兼用。月琴的装饰也是各有千秋。有的在琴头上雕刻着龙头!有的是在琴项上点缀着一些个性鲜明的小饰物!也有的是在琴箱面上画上家支的图腾,或者是非常有彝族特色的图案!

      彝族群众都很喜欢月琴,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一听见月琴声就会聚拢起来。彝族民间小调里唱道:“叮叮弹月琴,铛铛弹月琴。是不是手指在说话?不!不是手指在说话。是不是琴箱在说话?不!不是琴箱在说话。是不是丝弦在说话?不!不是丝弦在说话。那是什么在说话?是我心儿在说话!幸福生活道不尽。(幸福生活谁带来?)共产党!毛主席!幸福生活他带来!” 这时而舒缓悠扬沁人心脾,时而又铿锵有力激动人心的琴声,是勤劳朴实的彝族同胞们心声的自然流露。所有一切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那一曲曲悠扬、欢快的乐曲表达出来!

      在大凉山彝族神化传说当中也有许多与月琴有关的小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人类和动物一样都不会说话。在某一天,天神在昭觉的目福山山顶放了金碗、银碗、铜碗和木碗,又分别在碗里斟满了愚水、恶水、善水和智水。世间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得去选一个碗,并且喝下碗中的水。大家都想因为喝到智水而变聪明,但是谁也不知道哪个碗里装的是什么水!只有一只青蛙偷看到了天神所作的一切。

      这天,彝族青年木嘎在邛海边上看见一只乌鸦和一只青蛙正在打架。他上前赶走乌鸦救下了受伤的青蛙。青蛙为了感谢木嘎,便将四碗水的秘密告诉了木嘎。于是木嘎快步赶到目福山山顶,看见所有的动物都在争抢金碗、银碗和铜碗里的水。他不动声色的走到木碗前,端起木碗将碗里的水一饮而尽!只见霎那间木嘎变得双目有神,神采奕奕。他突然开口说道:啊~我变得聪明了!从此之后,人类便会开口说话了。

      木嘎为了感谢青蛙,急忙赶回邛海边,可是受伤的青蛙已经死去。为了纪念青蛙,木嘎伤心的将青蛙皮取下套在木碗上,安上丝弦,这样就做出了世间第一把月琴!从此,每当木嘎怀念青蛙的时候,就轻轻的弹起月琴,以此来述说心中的无限想念!

      就这样,月琴便在彝族人民当中世代流传下来。至今,它仍是彝族同胞最喜爱的传统乐器之一。同口弦、彝萧(克西菊尔)、马布一起并称彝族四大民间传统乐器。

【口弦】

      口弦,彝语称“合唱”,是一种用薄铜片或竹片制成的簧片乐器。(近代也有多种合金的)其一般由二至五片音度不同的簧片组成,以二片和三片的口弦最为普遍常见,四、五片的次之。二片音列的为do、re,三片音列的为:la、do、re,四片音列的为:so、la、do、re,五片为:so、la、do、re、mi。演奏时左手将口弦扇形展开,将口弦簧片的尾端置于张开嘴唇之间,用右手拇指(也可以用右手其它手指)拨动簧片,使簧片振动且与口腔发生共振,并配合口型的变化来弹奏出高低不同的乐音。其音调柔和、鲜明、节奏委婉而动人。据《礼记》中记载:女娲“始作笙簧”。可见早在新石器石代就有了口弦,它已陪伴我们彝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广大的彝族人民仍旧非常喜爱弹奏口弦,通常都会佩带一只或几只。口弦不仅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亦是一件很有民族特色的饰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佩带口弦也是彝族男女青年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之一。彝家有句谚语:“幺表妹的口弦会说话,情哥哥的月琴会唱歌。”彝族青年男女们在谈情说爱时,常常以相互赠送口弦来作为定情的信物。“不须挑逗劳苦心,竹片沿丝巧作琴,远韵底微传齿颊,依稀私语夜来深。”那纯洁美好的爱情就在这你来我往的口弦声中渐渐的萌发开来。口弦从而成为了彝族青年们大胆追求心中爱情的最好表达工具。如今在昭觉地区仍还广为流传着诸如《我这雕花口弦》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合唱卡果督苏喔?”          哪里的口弦最好?

“此库布西督苏喔!”           此库布西的最好!

      昭觉县俄尔区布西乡所产的口弦,件件都是选料考究,制作精美的艺术品!又以当地的竹制口弦最为有名。在布西乡有一座形似犁地的铧口的高山:此库布西峰。在山脚下生长着成片茂密的箭竹,当地的彝族同胞们就常常用此处的箭竹为原材料来制作竹口弦。首先选用优质箭竹的主干,削为薄片来制成簧片;定音后在一端穿孔,再用绳线或金属丝将其串联起来,一个竹口弦就做好了。每每弹奏时,委婉而悠扬的乐声久久在耳边萦绕回荡。古朴而抒情的乐曲更是让人心旷神怡又浮想联翩!

      啊!千年的口弦多少的情,你牵动着哪个“阿惹妞”的芳心哟!

【“ 克西菊尔”[ 彝萧 ] 】

       彝萧,也称彝式竖笛,它是凉山彝族特有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乐器,彝语称:“克西菊尔”(意为‘咬着吹的笛’)。彝族古籍《古侯》中就有:“彝萧莫夹在腰间,口弦莫捏在手上。”由此可见,彝萧已经伴随彝家人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

       彝萧是由长20厘米-35厘米左右,直径大约1.5厘米的细竹管制成,竹节用烧红的铁棍打通,音孔5至7个,无簧无塞,管上端有小缺口或四周削薄。演奏时管端顶着上牙,下牙轻轻咬住,靠用舌尖半堵管口,,从而形成哨口,气息从哨口吹入,振动管腔发音,并用手指开闭音孔来变换音的高低而形成乐音。在演奏中常在乐句结束时下滑二度,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笛,也不同于萧的独特演奏风格!

       彝族有句谚语:“想母弹口弦,想父吹彝萧。”在彝族的传统审美观和哲学观众,口弦是代表女性的乐器,彝萧古朴的音调有男子的性格。彝家人常常在婚丧嫁娶,吉庆年节时,女弹口弦,男奏彝萧,阴阳匹配,以此抒发心中的情感,表达爱慕之心。

【马布】

      有人这样赞美彝族的乐器——马布,说马布是“彝族人民身体的一部分,是抒情的嘴,是想象的羽翼”。“我愿是一支小小的马布,永远挂在你的胸襟上,紧紧贴着你的心房,滔滔把我的话儿诉说……”这是一首昭觉彝族民间小歌。我们不能失去马布,它已被我们的先辈传承了数千年。

  马布,是彝族独有的一种单簧乐器。彝语“马”为竹子,“布”为簧管,意即插上簧管的竹制乐器,又称“布惹”。流行于凉山州昭觉、甘洛、越西、喜德、盐源等县。

  在凉山彝族群众中,许多马布爱好者都能自制各种不同音高的马布,每个村寨还有制作马布的能工巧匠。马布是利用簧片振动并再激发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的,每个按音孔只能奏出一个音来,不能超吹。聪颖的彝族人民想出了极巧妙而又很有意义的方法,他们在按孔的排列上不用自然音阶,而是采用五声音阶的排列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马布的音域局限性。

  马布的外形虽然与小唢呐相像,但音色要比小唢呐圆润柔和,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是富有特色和丰富表现力的乐器。用它来演奏欢快、活泼的旋律时,嘹亮而粗犷;用它吹奏忧伤、缓慢的曲调时,乐声如泣如诉,极为动人。马布的吹奏技术较难,一些快速和复杂的乐曲更需要有纯熟的演奏技巧。

(责任编辑 沙玛阿布)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