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风彝俗 传统文化 查看内容

有關涼山地區諾蘇宗教的九項論題

1999 0 2009-4-8 16:24 发布者: 苏月飞阳

由此不難瞭解,一地的信仰、民間神話傳說的總體與系統化的經文之間存有差異性。若在畢摩影響力較大的地區,這樣的差異並沒有那麽強烈,反之若在畢摩影響力較小的地方,如越西縣,這樣的差異則很可觀。在此舉一個例子,是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我在普雄時所做的紀錄:

當我在喜德縣時,我注意到這裏的彜族婦女習慣在左手手背上刺青,圖案是由好幾個同心圓所構成,有時還圓週邊有一圈小圓點。這個現象我從未在美姑看過,這個想法也得到其他當地人的認同,這的確普雄鄉特有的景象。陪同我的一位護士便向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婦女問了這個刺青的意義何在,共問了三十幾人,每個人的回答不一。有人說只是裝飾好看,但最常聽到的答案是與信仰有關,與畢摩教義大不相同,個人認爲乃因信仰與畢摩教並存的現象:這個圖案的功用讓人死後的路途上作爲買水之用,因爲死後最受苦的是渴。只有女人刺青的原因,是因爲女人死後沒有錢,沒法買東西,只得用這個刺青換水喝。在這位護士的協助下,我問了幾個女孩子,在女孩子的一陣笑聲中,得到了近似的答案。有個女孩子的刺青圖案最美也最繁複,她卻說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她說她小的時候父母就爲她許婚,與一個鄰居的小男孩訂親,但她愈認識這個男孩子,就愈不喜歡他。最後她決然與他分手,爲了一不願告知的理由,她將心中的苦楚化爲手上的刺青,爲的是詛咒。

個人認爲這是作爲說明「諾蘇信仰」與「諾蘇宗教」的不同,一個很好的例子。再者,若我們向彜人問及信仰中有關「三魂說」的觀念時,有人說那是畢摩教的特色,最常聽到的回答如下:「畢摩說有三個靈魂…」接著,他們就會用自己的觀點來詮釋這個說法,每個家族各有不同,甚至與教義相抵觸者不在少數。

六、雖然諾蘇宗教存在著地方性的差異,然而諾蘇人自有其宇宙觀。檢視生病的病因的象徵意義即提供了探究諾蘇人宇宙觀的入門之鑰。

前面推論的重點強調歷史分析,作爲瞭解諾蘇宗教的前提,但也不應忽略以下的事實︰不論在那一個宗教體系,我們都能發現存有共用的生命體驗,也就是不管以個人或是團體的向度視之,都有其解決衝突與跳脫痛苦的模式。因此,儘管有前面所提的差異性,我們還是能以「諾蘇宗教」的概念繼續探究,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重新詮釋該宗教傳達出的生命體驗及其宇宙觀。本論題希望能夠爲此勾勒出一個模範。

讓我們從以下的觀點開始︰對彜人而言,不管在經書上或是日常的講法,都說靈魂有如一塊肉,隨時要小心靈魂被吃。人活著的時候,靈魂若被鬼吃,就會生病。而治病儀式也在召喚人之主,讓原有的主的回到原有的地方。人死後,重要的是希望靈魂不會被吃,也不會去吃別的靈魂。(如果死後的靈魂被鬼吃,被吃的靈魂也會去吃別人的靈魂,可能是因爲要不斷找回被吃的部份。)火葬與竹靈會讓靈魂先免去被吃的命運。超渡儀式在於確保靈魂可以到達真正找到食物的地方?狀氶A就不用去吃別人的靈魂?ㄔ帡膠Y,但也不用再填餓?ㄔ峔鴐﹞H世界打食。

鬼通常很貪吃。當彜人在吃飯時,有的鬼會進到家裏,跟著偷吃。人碰到鬼就會生病。某些彜族家裏會挂著經書,用來嚇鬼。我曾見過一個在家裏舉行的儀式,畢摩會在吃飯前作儀式念誦這本經書。貪吃的鬼會偷偷躲起來,獨自偷吃。偷偷摸摸貪吃的鬼會害人得病,人要小心免得變成貪吃的鬼。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治病儀式裏存有「團體」的眼光:舉行治病儀式時,全家人和鄰人都會一起參與,特別是共同吃飯,透過分享食物,把病人從被鬼所干擾的生病的世界喚回正常的生活。本文不在此討論治病儀式的內容,而將重點放在以團體的眼光來剖析治病儀式。醫治社會機制的失序,如同醫治社會病,與醫病的道理是相同的,因爲鬼破壞肉體的協調關係,同樣地,也破壞團體內部的關係。而儀式所做的,目的在於找回關係的連結。

七、火葬及後續的儀式構成一個結構性的模式,也許我們可由此真正進入諾蘇宗教的核心。更廣的來說,烹煮分享食物過程的隱喻,透露出了諾蘇文化特有的生前與死後的宇宙觀。

前面曾提及,吃飯與鬼爲兩個對立的模式︰當族人吃飯,分享食物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子,而鬼會偷吃,會吃靈魂,讓人的身體生病,破壞團體。因此,宗教儀式的目的在於恢復第一個模式的完整性。更深一層來說,儀式中分享食物的過程與死後超渡的過程有其相近之處。就前者而言,先要殺死的牲畜作犧牲,放在火上燒烤後,才加以煮食,再被族人所共同分享。至於彜人死後,則是一段前往祖界的旅程,首先要火葬,之後作竹靈,最後經由超渡儀式前往祖靈箐洞,成爲祖先的一員,有如食物燒煮後再讓大家消化、分享過程一般。因此,兩個過程存在著一個類比的關係。

反之,我從訪談瞭解到,如果小孩子在長牙前夭折,彜人必須將之土葬,因爲他將無法被祖界「消化」,也就是無法被祖界接受。十一、二歲的女孩死後可以參加火葬,之後用嫩竹爲她作成一個小小的竹靈。這個年紀的女孩死後無法被祖界「消化」,但還有一絲希望。只要在樹下用石頭排成一個圓圈,裏頭放一個破碗,碗上挂著竹靈,把雞腿或是雞蛋擺在碗裏,以求小小的靈魂能夠安寧,這樣就不會變成鬼。以後當子孫爲其父母作超渡儀式的時候,她就可以同父母一起前往祖界,前提是必須有人知道她的竹靈所在。如此一來,她就可以被祖界「消化」。本文在此將不續作比較,但此一觀點去分析諾蘇宗教體驗,有很豐富的內容值得探究。

 八、前文的分析應能有助於將諾蘇宗教與中國西南地方其他宗教作比較,循序爲諾蘇宗教定位。

諾蘇宗教與其他宗教,諸如東巴教、羌族宗教等宗教之間的關連何在﹖關鍵在於分析其間的相同之處?抑或其相異之處﹖目前本文似乎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前文的論點應會幫助我們作出分類:

·               就中國西南地方的諸多宗教,首先應把重背誦經文與重口傳分作兩類。

·               就治病儀式而言,社會團體的參與佔有重要地位與否分爲兩類。

·               宗教儀式裏舉行火葬與否分爲兩類。

·               就舉行火葬儀式的類別裏,觀察該類的宗教在火葬儀式隔幾年之後有沒有舉行後續的儀式,若有的話,觀察這些儀式是否占具有重要的地位或僅有次要的地位。

除了以上四項準則,我們還可以再作增添,然而若能以爲中國西南地方宗教作出系統性的分類,已經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九、諾蘇宗教與道教之間的關聯若要厘清,則必須以詮釋道教源流的角度切入。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員根據神話、象徵符號、圖騰及圖像等等的雷同,以拉近道教與彜族宗教的關係,這樣的研究有愈來愈多的趨勢。中國西南是道教濫殤之地,也是許許多多少數民族的發祥之地,這些研究的基本想法無非是希望爲中國西南找出共同的文化根源。這樣的研究實則也是一種新的認同型態,一來希望消弭漢族與非漢族的界線,一來則希望爲浸淫在中國文化裏的西南地方找出與衆不同的文化特色。

然而,個人認爲,這般研究的價值不僅要從彜族宗教或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宗教所得的描繪切入,而且要建立在歷史現象學的角度去瞭解道教的源流才能論定。換言之,自第一世紀後半以降,道教的確借用了許多西南地方傳統宗教儀式的要素。此外,西南地方展現的文化也確實與「正統」漢文化所給予的描述大不相同。然而,問題應該如此提問:「道教所借用的要素對於定義「道教」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或者,我們該這樣問:「就歷史上道教的興起而言,這樣的借用難道不是爲了跳脫該年代的文化環境﹖」凡是將道教與彜族宗教作一比較的人,不能不重視道教興起的背景,否則恐犯了將諾蘇宗教視爲「原始宗教」的同樣的毛病。本人再次強調:若忽略了以「變化」與「隔離」來分析宗教現象,研究則難以完整。

本研究在此提出幾個道教在中國興起的重要事件:

·               漢代末年的宗教危機與政治危機有一重要的關聯,而道教的興起也被視爲「救世宗教」。

·               道教的興起伴隨著爲數衆多的末世經文的出現。

·               道教裏治病的儀式不靠犧牲,不若古早民間宗教的儀式。

·               道教最具獨特之處,是該宗教相信在超越人們習于祭祀的自然神靈與祖先之上,尚有一神秘力量

存在。這股力量無位格,稱之爲「道」。

在此舉出四項重要的特色,從而瞭解道教與諾蘇宗教屬於不同的範疇,因此,若僅就象徵符號或是一般概念的相似處來作比較實在無法找出意義。但這並不是說歷史上兩者沒有過接觸。甚至可以說,有關道教與西南地方少數民族宗教體系的交往史還有待撰寫,這樣的舉動會爲中國宗教史增添上新的光芒。在此本人就與主題相關的地方,試著提出兩個推論:

·               在早期的時候,諾蘇宗教與其他西南地區具有巫師爲特色的宗教,應當有過接觸。而道教早期在四川地區成形的過程中,也是接觸這些地方性的宗教。這個地區是古老諾蘇宗教成長的土壤,道教也有可能汲取了這塊土壤的神話傳說,卻獨有本身超然的創造性。

·               在南紹與大理時代,對大多數的彜人來說,宗教儀式的有效性取決於經書的效能這樣的概念已根植人心。彜人使用經書的定型,有部份可能受道教的影響。作儀式時,說出經書的文字無法取代犧牲,卻讓犧牲的重要性從而降低。換言之,自西元第六世紀到十三世紀,與道教的交往過程可能是造成畢摩的社會角色逐漸改變的要素,降低了畢摩的巫師性格與作犧牲的角色,而強調其掌握經文的特色。本人再次強調,這只是一個暫時的推論。這個推論還有待與其他社會的情況作一連結。口述相傳的宗教儀式通常會強調犧牲,而經文正典的確立會強化經文用語的有效性。後者並不會取代前者,但是會在進行犧牲時給予一個不同的向度。

本研究自知這裏所提的論題自有不足之處,但是我們作出貢獻以對諾蘇宗教有新的瞭解,也能幫助後進的研究員在從事這方面研究,注意下列兩個現象︰

·               諾蘇宗教是歷史進化的結果,研究諾蘇宗教不能不考量歷史因素,隨著歷史的演進,彜人肯定本身的認同,也逐漸改變對該認同的看法。諾蘇宗教的變遷史也讓我們瞭解該社會內部許多社會角色的權勢與分工。

·               我們必須瞭解諾蘇宗教存有宇宙觀的視角,從儀式、神話、民間信仰、日常生活的作息。本文從烹煮與消化的隱喻導出諾蘇宗教的宇宙觀,當然還可以再豐富各環節的意義。

諾蘇宗教的探究可說起步不久,全盤的瞭解尚須跨學科方法作研究,往後的深入研究更需要研究員間密切的合作。若要訂立彜族家譜、研究宗教實踐與經文的結構、檢視日常作息的細節等,都必須從烹食吃飯、民間故事的詮釋、與鄰近族裔信仰與實踐相比較作爲開始。以宗教來研究諾蘇宗教,方能得到系統性的詮釋。

12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