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清代《百苗图》中的贵州彝族

1389 0 2008-12-13 02:11 发布者: admin

清代《百苗图》中的贵州彝族

 

《百苗图》是一部绘制于200余年前的贵州少数民族“图谱”,源于清人陈浩(清嘉庆初年曾任八寨理苗同知)所著《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全书按82个条目研究并附依托彩绘插图,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贵州各民族社会文化状况,是一部资料价值与艺术鉴赏价值均很高的历史民族志。
在贵州西北部的彝族地区,从东汉初以来到清初,存在着水西和乌撒两个彝族地方政权(古代彝人兹、莫、毕三位一体的原始政权),水西部彝族地方政权的势力范围除鸭池河以东而外,在今毕节地区,涵盖了毕节一部、大方、纳雍、黔西、织金、金沙等一带地方,存在了1474年;乌撒部彝族地方政权的势力范围在今威宁与赫章一带,存在了1200余年。
以下是该画册中描述贵州西北地区彝族的一些画片,以飨读者。


1、彝族地方民族政权中的“女官”图【水西彝族】


绘五人,女官居中骑在马上,一女侍前导,后两男侍撑伞、护卫,在女官前跪一女人,双手举牛角杯作敬酒状。左上方有说明文字:“女官即倮罗正妻,称曰‘耐德'。编发为髻,用青布蒙首,多戴银丝花贴额大耳环,拖长裙三十六幅。非耐德所生不继立,土官如子幼,耐德代为土务。”
我们可以看到后面两个男护卫的发型为古代彝族特有的发式—“天菩萨”,现在在凉山地区一些老人还留该发式。其中一护卫身披彝族特有的集保暖和防护为一体的披甲—现在俗称“擦而瓦”。
注:倮罗(或罗罗)为古代中央封建统治者对彝民族的蔑称,始于明朝,甚至还有写成反犬旁的“猓”。

2、倮罗图

画面上绘有四人,两人骑马,一人冲锋在前,持镖欲斗,另两人步行,其中一人背弓持镖紧随马后。所用马镫是兜状的,与近代彝族马镫一样。画右上方有说明文字:“文字曰:倮罗本属鹿,而在大定府属有黑白二种,黑者为大姓,白者次之。深目长身,黑面白齿,钩鼻,鬓而髯,又名乌蛮罗鬼,蜀汉时有济火者,从武侯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安氏世祖,分地土四十八部,部长曰:‘头目',其等有高贵者曰:‘更苴',不名不拜,赐镂银鸠几杖。大事悉取决焉;次则慕魁、匀魁,以致黑乍职守。亦有文字,类似满书。男以青布笼发而束于额角状,衣大袖,女衣裙。最长集所属披甲驰马,死以锦棉裹尸,焚之于野,招魂而葬。性最蛮,主即酷虐不二。造坚甲利刃,畜良马、好射猎,习镖枪劲弩,斗击刺之,故躯兵为诸蛮冠首。俗云:‘水西罗鬼,击头掉尾'。言相应之速也。”
在画册作者看来,彝族在面貌特征上有着显著的特点,“深目长身,黑面白齿,钩鼻,鬓而髯”。
清末,英国人亨.理.戴维斯(DAVIESV. H.R)和法国人吕真达(LEGEND.A.P)、吕达真、俄国人人顾彼德等西方人带着人类学的眼光来到彝族地区也发现“从彝族在体质上表现出来的体格高大、高鼻深目、古铜肤色等特点...”。
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解放前在四川凉山彝区考察时也说“黑彝有几个特点与汉人稍异,诸如皮肤黯黑,鼻多钩形,耳叶特大之类”。
这个部分彝族中存在的身体特征导致了彝族起源说中的其中之一说“西来说”的产生,之后该起源说被受到广泛的批判。


3、白倮罗图

绘一夫妇带一小孩在棚子内烧饭,地上放一三足釜,内有食物,一老者背篓归来。文字曰:“白倮罗在大定府属,与黑倮罗同。负茶叶生理,茹毛饮血,无论鼠雀蠕动之物攫而燔,饮食无盘盂,以三足釜攒食如 。人死以牛马皮裹尸焚之,居普定者名‘阿和’,亦同此类。”
从图中及文字可以看出,在发式和服饰上,白罗罗和黑罗罗是一样的,但是白罗罗的生活比黑罗罗要艰辛得多。另外作者说了白罗罗死后实行火葬,这也是古代彝族的一个显著的丧葬习俗,凉山地区至今仍然如此,现今的贵州彝族由于明清两代的多次“改土归流”和军事围剿,以及之后的彝族人口减少,民族语言、文化的逐渐衰落,已经改为了土葬。白罗罗地位比黑罗罗低,有义务为领域内的土司或黑罗罗服务,参与军事活动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