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夜郎青铜立虎与崇虎信仰试析

2626 0 2008-11-30 09:39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彝族分布于滇、川、黔、桂四省区,是祖国西南人口最多,历史悠久,有彝文典籍传世的少数民族。彝族继承的古羌戎文化传统,包括对虎的图腾崇拜,应是原生的图腾崇拜。彝族还有多种多样的图腾遗迹,但他们都是由虎图腾分化出来的衍生图腾”。
彝族的虎图腾,首先表现于其自称与对虎的称呼相同。彝族称虎为“罗”(有乐、洛、拉、腊、浪、勒、牢、老等方言或别译),今云南哀牢山脉上段巍山、南涧、弥渡、景东、南华、双柏、楚雄等县的彝族,以“罗罗”作为自己的族称。男人自称“罗罗颇”,女人自称“罗罗摩”。“罗罗”是“罗”的叠称,因而他们也称自己为“罗”或“罗颇”、“罗摩”。彝语 “颇”义雄性,“摩”义雌性,“罗颇”、“罗摩”之意为公虎、母虎。即彝族以虎族自命,男人自称公虎,女人自称母虎。由于他们自命为虎,故其世代所居的山冈、水流、村寨乃至人名,也常被命名为虎。例如,纵贯滇西的哀牢山(《景东县志》作“艾乐山”)为自称“罗罗”的彝族世代居住之地,其“哀牢”(艾乐)二字,彝意为大虎(哀、艾,义大;牢、乐,义虎),哀牢山即大虎山。澜沧江自北往南,流经“罗罗”彝族居住地区,“澜”系彝语“拉”、“罗”的别译,意为虎,“沧”彝语义为跌下,澜沧江彝意即为有虎跌人之江。传说古时,一虎欲从东岸跃此江,未达彼岸,跌人江中,因而得名。今以“罗罗”自称的彝族,亦多居澜沧江东侧。今哀牢山区尚有许多以虎命名的山冈,如:“老应奔”(虎啸山——老,义虎;应,义叫),以虎命名的河,如:南涧彝族自治县有乐秋河,意为虎街河 (乐,义虎;秋,义街),乐秋河上游的上乐秋、下乐秋以及楚雄县境的罗摩村、罗摩哨等则是以虎命名的村寨。哀牢山区的“罗罗”彝族还把自己用以纪岁、纪月、纪日的历法称为“罗摩尼增”,意为母虎日历。此历法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等“十二兽”轮回记日,其中虎被列为“十二兽”之首。巍山、南涧、鹤庆、路南等地彝族,每逢红、白喜事,还有耍虎的习俗。
“罗罗”一词作为彝族的族称,首见元李京《云南志略》说:“罗罗即乌蛮也。”“乌蛮”是唐宋时期汉文献对彝、纳西、傈僳等族的统称,其中因彝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故“乌蛮”也以彝族为主。“乌蛮”并非自称,而是据其尚黑习俗而得的他称。“罗罗即乌蛮也”,其意“罗罗”即是彝族。唐宋时期,在乌蛮中有许多彝族部落的名称,如罗部、罗婺部、落温部、罗伽部、罗雄部、落兰部、卢鹿部、落蒙部、弥勒部、休腊部、白鹿部等,落、兰、鹿、卢、勒、腊均属“罗”的谐音,义为虎,即这些部落的名称均与虎有关。在这些部落的名称中,除部字之外,应都属彝语,系该部彝语的自称。其中“罗部”即是虎部,“落兰部”、“卢鹿部”也是罗罗部即虎部。“落蒙部”则应是罗摩部即母虎部。“白鹿部”之白鹿,最似汉语,其实也当和以彝语自称诸部一样,彝语“鹿”(罗,即虎;“白”,义山),引申为高大;“白鹿”之意直译为山虎,引申意为大虎。今彝语又称白鹿部故地——楚雄彝州首府楚雄市区为“峨罗”,意为大虎(峨,义大),可见“白鹿”与“峨罗”,其意相通。“白鹿”之名,与虎有关,非乃汉字白色之鹿也。
由于历史上民族歧视等原因,导致今日彝族仅能在哀牢山脉、六诏山脉和乌蒙山脉的首段地区保留有“罗罗”这一自称。在其余广大滇、川、黔彝区内,则成了最伤民族感情的忌称。
今西起滇中、东至黔西北境乌蒙山区的彝族以及滇南彝族,忌称 “罗罗”,但在历史上他们曾自称“罗罗”。唐樊绰《蛮书》所称“卢鹿蛮”、“鹿蛮”(彝族)就在乌蒙山中部滇东北境;唐宋时期被称作“罗殿王”与“罗氏鬼主”的彝族人物”,则在乌蒙山末段以今大方县为中心的黔西北境。前列与虎有关唐宋时期乌蛮彝族各部,则遍布滇中以东、以南的各地彝区,因其曾以虎自命(自称“罗罗”),故今滇、黔彝区,尚保留许多与虎(罗)有关的地名。如乌蒙山,西起云岭,往东经楚雄彝州北境,沿金沙江南岸盘桓于滇东北彝区,达于黔西北境。彝族传说今乌蒙山中段地区为彝祖阿普都木(别译笃慕、祝明、隆穆)为避洪水和举
行“六祖分支”的地方15。彝语称乌蒙山为“敖罗白”,乌蒙山区的老人们称:“敖,系彝祖阿普都木(笃慕)的乳名(义为绵羊)”;罗,义虎;白,义山。“敖罗白”意为虎祖山。黔西北境曾是“罗殿国”所在地,今滇东北境有鲁甸县名,武定县城彝名也叫“罗甸”,罗、鲁彝义为虎;殿、甸意为平坝或区域,罗殿、鲁甸、罗甸其意皆为虎族居住的地方,即因在历史上彝族曾居而得名。与武定县相邻的禄劝、禄丰、罗次、罗平等地名,都与虎族罗罗有关(禄、罗系一音之转)。正因为这些地区的彝族或其先民们曾自称“罗”或“罗罗”,唐宋文献才称他们为“鹿蛮”或“罗氏”,并保留许多与虎有关的地名。
川、滇、凉山彝族地也曾自称“罗罗”[16]。是故唐代南诏时期在今泸沽一带有“落兰”部,元代在凉山设置有“罗罗宣慰司”,而明代《方舆纪要》则称凉山彝族为“罗蛮”即虎族。川滇凉山彝族地区有不少以虎(“拉”或“罗”)有关的地名,如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分水岭名为“纳拉山”即黑虎山;凉山彝州北部峨眉山曾为彝族故居,彝称此山为“罗目”,意为母虎;凉山彝州美姑县南境有“巫落罗木”和“伍洛罗目”,“罗木”和“罗目”之意均为母虎。据乾隆《永北府志》记载,今云南小凉山水胜、华坪一带,也有彝村名“腊母”、“罗摩”、“罗莫”,即以母虎为名。
彝族不仅以虎自命,并且认为虎是自己的祖先。哀牢山区的“罗罗”彝族,过去每家均供奉一幅以巫师绘制的祖先画像,彝族称为“涅罗摩”,涅,义祖灵,“涅罗摩”意为母虎祖灵,即称自己祖先为母虎。他们在举行祭祖活动时,常由彝巫于葫芦的凸面画一黑色虎头悬挂于门楣,表示这家人正在祭祖。
从前,彝族的首领、祭师还披虎皮,象征虎族。民国云南《蒙化县志稿·人类志》称当地彝族(今巍山、南涧)“罗罗摩——唐南诏细奴罗后”,南诏王室系出彝族先民乌蛮,据樊绰《蛮书》记载,南诏以虎披为礼服:“大虫(虎),南诏所披皮”(卷七);南诏王异牟寻迎唐使时,“披大虫皮”(卷十)。《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贵州彝族先民“首领披虎皮”;《贵州通志·土民志·卢鹿族》(民国)也记载有贵州近代彝族祭师披虎皮之事。凡此说明古时彝族先民认为自己生为虎族人,与虎有血缘关系,因而披虎皮象征自己是虎族。
彝族不仅认为自己生为虎族人,而且认为死后也要还原为虎。今乌蒙山首段地区的武定、禄劝、大姚一带彝族,还流传着人死化虎的故事,并且流传着“人死一只虎,虎死一枝花”的谚言。在贵州威宁境内乌撒土司墓地和大方明初水西彝族土司奢香墓地,均有大型石虎出土。四川叙永城郊红岩山下原永宁宜抚使奢氏土司故址附近,大雨冲毁路基,发现巨大石虎,即盖庙祭拜称“黑虎祠”,至今犹存,香火不断。明《虎荟》卷三称:“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死)则化为虎”,也正如以熊、鹿为图腾的印第安“摩其人确信灵魂的转移,他们说他们死后将再度变成熊、鹿,等等”[17]。
彝族不但视虎为祖,自命虎族,所居山水名虎,认为自己死后化为虎,并且认为天地间万物均是由虎尸解而成。流传于楚雄彝州姚安、大姚、永仁、牟定等县的彝族史诗《梅葛》说,在“天地间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是神把虎尸解,以虎的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牙齿作星星,油彩作彩云,肚脐作大海,血为海水,肠为江河,毛为林木,身上的虱子变成
猪、牛、羊……然后“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四川凉山彝族则有虎推动天球运转成岁的传说[18]。凡此表明,彝族先民图腾意识听反映的宇宙观,是虎宇宙观。
综上所述,表明虎图腾是彝族先民最早产生并广泛存在的图腾。庄彝族以虎命名的所有名称中,就虎的性别而言,除男子的自称“罗颇”用了表示雄性的“颇”字以表明自己男子之外,其余都是用表示雌性的“罗摩”,或不分性别仅用中性的“罗”命名。这个现象不但向我们表明彝族所崇之虎是母虎,同时也说明彝族先民的虎图腾崇拜,可能是在遥远的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就已产生了,流传沿袭至今,可见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夜郎境内的民族有夷、濮、僚人等,其中的夷人是彝族先民(包含有融人其中的部分濮人在内)。根据民族学的材料推论,作为彝族先民的夜郎“夷”人,他们继承了远古伏羲时代羌戎的虎文化,并继续传承下去,至今在一些彝区仍可见到崇虎习俗和虎名称谓。虽然在考古学上可乐出土的套头葬式和青铜立虎尚属罕见,分布不广,数量不多,难以定论。但从民族学材料佐证,作为一种推论:M274的墓主可能系夜郎“夷”人,出土的四只青铜立虎,应是墓主生前崇虎的遗留,作为“神物”或“灵物”死后仍然随葬墓中,正是在冥冥阴间祈求虎祖神灵庇佑的反映。
附:本文青铜立虎考古资料,系梁太鹤先生提供,谨此致谢。

注释:
[1]孙华:《巴蜀符号初论》,《四川文物》1984年1期。
[2]佟柱臣:《巴蜀考古文化对象的考察》,《南方民族考古》第二集。
[3]刘瑛:《巴蜀兵器及其纹饰符号》,《文物资料丛刊》1983年7期。
[4]吴怡:(试析巴蜀青铜器上的虎图像》,(四川文物》1991年1期。
[5]陈显丹:《略说巴蜀墓葬器组合和纹饰符号异同》,《四川史学通讯》1984年
5期。
[6]见《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0期。
[7][8]见《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青铜器》等书。
[9]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若干主要人物活动试释》。
[10]梁太鹤:《贵州夜郎考古观察》,《夜郎重释》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1]李复华、章映阁:(铜戈——反映巴蜀文化的珍贵文物》,《四川省博物馆古
代文物资料选辑》。
[12]《管子•封禅篇》、(淮南子•览冥训》、《郑氏诗谱•陈》等。
[13杨和森:《从彝族的图腾层次看夏、商、周的原始图腾》,《彝族文化》1985年
增刊。
[14]“罗殿王”、“罗氏鬼主”见《宋史•泸州诸蛮传》。
[15]彝族传说和彝文典籍称洪水时期,彝祖笃慕避难乌蒙山脉之“罗尼白”
后天子分支迁往滇、川、黔等地,称“六祖分支”。
[16]详见刘尧汉:《从凉山彝族系谱看它的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隶制》一文,《彝
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7]马克思:《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3页。
[18]陈久金、卢央、刘尧汉:《彝族天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