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历史学 查看内容

巧家堂狼山是彝族主要发祥地及“六祖分支”之地

2008-11-30 09:20| 发布者: 苏月飞阳| 查看: 5020| 评论: 0

从昭通出土的“妥鲁(堂狼)山里手辖印”(汉意:统管堂狼印)、“堂狼山里木手印是”(一种传递军事信息的刻符木,相当于虎符)彝文印可以看出,古蜀国在堂狼山建置堂琅城,令“堂狼山”族群统管堂狼山,统治当地的濮、僰、僚等族人口,控制着堂狼山的铜矿、铅矿资源的开发,对堂狼山实施有效管辖。“堂狼山”族群,通过采炼堂狼山中的铜矿、铅矿而不断发展壮大着。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时,蜀地堂狼山一带世居的堂狼山先民羌人、濮人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队伍。《尚书·牧誓》载:“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立尔矛,予其誓。”

同时,堂狼山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青铜铃上关于杜鹃鸟的浮雕图案,说明“堂狼山”族群与鸟崇拜的彝族有文化上的一致性,也说明古代巧家“堂狼山”族群即今彝族的先民。

堂狼山古彝族群发展到约公元前8世纪时迎来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蜀地发生洪水,古蜀族的一支部族在一个叫“笃慕”的首领带领下来到堂狼山中,被“堂狼山”古彝部族及周围的部族奉为首领,笃慕成为彝族的第三十一世首领。笃慕与“堂狼山”古彝族不断融合,并因开发堂狼山的铜而使部族更加强大起来。方国瑜先生认为,笃慕只是彝族一个支系的祖先。但笃慕支系是彝族先民中最重要的一支,也是最早产生礼仪和典章制度的一支,后来笃慕族支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其他族支也接受了笃慕族支的礼仪和文化,故奉笃慕为始祖。

关于笃慕支彝族的历史,《贵州通志·前世志》载:“罗鬼夷书曰:一世孟遮,自牦牛徼外入居邛之卤,为卤氏。”“邛之卤”是什么地方呢?据考证,“邛之卤”就是后来汉朝时的邛都,即今天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一带,与巧家堂狼山仅一江之隔。迁到“邛之卤”之后,28代以前,只有世系,没有其他活动的记载,直到29代武老撮时有一次民族大分支,武老撮的11个哥哥都“过河变了”,只有武老撮留在原地继续发展为彝族。到武老撮的孙子笃慕时,蜀地发生洪水,笃慕领着族群来到洛尼山,以后不断分化、融合,后笃慕将“堂狼山”古彝部族分为六个部落,由他的六个儿子分别率领一个部落向四周发展而去,形成现在的彝族。其中糯和恒二子(幺房慕克克、慕齐齐)的部族即分布在“实液中部”,即今滇东北巧家、鲁甸、昭阳、镇雄一带。彝族历史上的“六祖分支”即指此事。以后,分布于云、贵、川的彝族人民都把笃慕视为彝族的再生始祖,把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和彝族“六祖分支”的堂狼山视为彝族的圣山。

洛尼山(罗尼山)就是堂狼山。无论是古之典籍还是今之学界均有大量记述:《贵州通志·前世志》载:“三十一世祝明(笃慕)居泸阴之山。”“泸”即泸水,今谓金沙江。“阴”即水的南面。“泸阴之山”即金沙江南岸的山。贵州彝文《指路经》说:“祖母住靡莫,父往堂琅地,孙往夜郎国,撑天地建国家,多同管理诸小国。”康熙《大定府志》记笃慕事:“有祝明者(笃慕),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四川凉山彝族《指路经》载:“去兮去兮,欲行路边站。堂狼山之旁,除秽摇神扇,倘若不摇扇,难把秽来除;人逝名犹在,倘若名不在,难把路来指。”陈本明先生在《彝族史探》中明确指出:“洛尼山(洛宜山、罗业白、洛宜白)即汉代的堂琅山。”范文钟先生在《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中说,彝族六祖分支的事件“就发生在堂狼山(今巧家县境域仍存此称谓)”。

学者陈本明、范文钟等先生认为笃慕就是古蜀国望帝杜宇。学者易谋远更明确指出,蚕丛可能就是武老撮,杜宇可能就是笃慕,杜宇被开明氏所败后来到云南,成为彝族的再生始祖笃慕。而刘汉尧先生在《彝族文化放言》中则认为笃慕是杜宇的儿子。笃慕和杜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考证,但彝族早在4000多年前就生活在堂狼山区域,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在堂狼山中主持“六祖分支”却是学术界的普遍共识。

古蜀国在经过它的鼎盛期后终于走向衰落。公元前316年,蜀王开明氏率军迎战更为强大的秦军,最终不敌,于是年十月兵败国亡。这段史实见于《史记·秦本纪》:“惠文君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秦灭巴、蜀,夺取楚国的巫黔及江南地之后,于秦昭襄王统治的中期,分别设置了巴郡、蜀郡和黔中郡,为了加强统治,在这些地区“颇置吏焉”。然而,《汉书·地理志》等史书不仅略且舛,各郡分统之县,几乎未提及。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说:“《志》于《禹贡》职方详矣,秦虽闰位,然实后世郡国之祖,而言之颇略,且多舛焉。嗣是言三十六郡者,无不辗转错出。”事实上,郡县制始于秦朝,郡下分设县若干。尤中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中指出,秦灭巴国、蜀国后,在全国范围设置郡县。废蜀侯国而建立蜀郡的时间是在秦昭襄王统治的中期(公元前285年)。当时,秦在蜀郡的中心区共设二十六县,堂琅县为其中之一。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因袭秦制而未改。《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矣。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犍为郡,户十万九千四百一十九,口四十八万九千四百八十六。县十二:......堂琅。”也就是说,西汉时期设立的堂琅县是沿袭秦朝堂琅县而来,而秦堂琅县设于原古蜀国堂琅城所在地。

秦汉以降,随着大规模的中原移民的到来,曾经的古蜀国辖地古堂狼迎来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数千年时光的堆积覆盖,古堂狼山人——彝族的先民们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却在苍烟落照里渐渐隐没了她应有的光芒......

12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