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堂狼山是彝族主要发祥地及“六祖分支”之地
Yizu.co!中国彝族网门户,以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彝族传统文化为宗旨,关注彝族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致力于公益助学、彝网公益,为网聚中国彝族而努力。中国彝族网聚成了新闻资讯发布频道、彝人论坛、彝人博客、中国彝族音乐网等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网络交际平台,为中国彝族提供了高效有力的信息交互服务。
1991年6月,位于堂狼山区域的今巧家小东门的石棺墓群被发现,出土一批陶器等文物。近年来,七里新石器晚期石棺墓葬群遗址、魁阁梁子古墓群的石棺墓群出土。这些遗址分布在今县城及周边距离较近的区域。专家推断,这些遗址上限距今约4000多年,下限约在商周时期。这是迄今为止,巧家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生活的遗存。这些古墓群的主人究竟属什么族群呢?
张宁先生在《论彝族“虎图腾崇拜——兼论彝族的族源问题》中说:“1991年6月,在古堂琅县地,即今巧家县城所在地,在县政府基建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经云南省考古工作队清理28座石棺墓,出土了一件石虎,其造型生动,粗犷古朴。伴随着石虎出土的还有海贝、海贝珠、石镰、石锛、石镞、石碗和陶罐等文物,这些文物均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彝族文化特色。特别是石虎的出土,它就像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象征生殖灵神——陶祖那样,是四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崇拜虎灵神‘图腾’的再现......从古堂琅山中出土石虎这一典型事例看,它较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的时间还要上溯二千年左右,如此,不仅反映了彝族先民崇拜虎图腾历史之久远……目前,在全国彝族人口中,以‘罗罗’自称的要占60%左右,多年来关于彝族族源问题,一直是一个探讨的课题,究竟彝族的‘根’在哪里,其中一个颇具倾向性的意见,认为在先秦时代中的朱提、堂琅山,……古堂琅县地‘虎图腾’
再从陶器的颜色来看。巧家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器属夹砂灰陶,未发现彩陶。范文钟先生在《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中认为,黑色是古羌部族母系文化的表征。黑色崇拜也是彝族中共性较强的文化表征。彝族创世史诗《阿赫西尼摩》认为:世界是由远古时代的一位女酋长创造的,她是一位崇尚黑色的名叫阿赫西尼摩的首领,故取名也要采用“黑”义,她的名字中的“尼”就是“黑”的意思。在彝族的历史文化里,“黑”有大、旺盛、美的意义,有的彝族支系自称“纳苏”、“诺苏”等,“苏”指人(族),意为黑人。彝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主调,男子则全身着黑。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彝族尚黑的传统习俗。巧家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大量黑灰色的夹砂灰陶当为彝族先民烧制。
张宁、陈本明、范文钟等学者关于巧家古堂琅县地出土的石棺墓及其文物的论述,一个倾向性的结论是巧家县地生活的距今约4000年的以“虎”为图腾、崇拜黑色的古老族群就是彝族的先祖,彝族的“根”在堂狼山中。
那么,这些石棺墓的主人即彝族的先祖是从哪里来的呢?
孔祥卿先生在《彝文的源流·彝文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述及彝族的起源时说道:“彝族或者说彝语支民族源于古羌人的南下,这基本上已成定论,尽管也有一些反对意见,尚不能撼动这一说法的根基......羌人是游牧民族,迁徙不定,向东迁徙的一支融入华夏族,向西迁徙的后来成为吐蕃即今之藏族,向南迁徙的羌人种类最多,成为今彝语支各民族。”南下的羌人与早已居住在这里的其他氐羌部落汇合后,共同形成今彝语支各兄弟民族。
彝族学者戈隆阿弘最新研究表明,伏羲、炎黄时代的西南古夷民族是一个庞大的古代民族群体,其分布的范围从西南逐渐分支向西北、中原迁徙发展,直到东海之滨。他认为,古夷文化揭示了中国文明的源头,羌实际就是彝族先民古夷人的一个分支。在古代世界性大洪水时,蜀地大水,无法为生,以畜牧为业的一部分古夷人,便往西北迁入康青藏高原生息繁衍,他们后来被称为“羌人”。《山海经·海内经》载:“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生氐羌。氐羌乞姓。”这就是氐羌的来源。中国文明的源头探索,学者们最终追溯到世居云贵高原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先民所创造的三星堆等古夷文化,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巧家堂狼山区域石棺墓主人与古蜀国“石棺椁”墓葬的蚕丛氏所属文化生态相同,处于同一个时代,且辖于古蜀国。《蜀本纪》载:“蜀之先称王者曰蚕丛、柏灌、鱼凫、开明。”“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王傍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孔祥卿在《彝文的源流》中说“近几十年来,在茂汶、理县境内发现不少石棺墓,当地羌族传说为‘戈基’人墓,与《华阳国志》蚕丛死后‘作石棺石椁’相合。戈基人,羌人称之为‘窑人’,说他们生活在半山腰的石洞中,与《蜀王本纪》‘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相合。‘戈基’合音就是‘氐’,戈基人可能就是氐人。《说文解字·氐部》:‘氐,至也,从氏下著一。’《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著欲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扬雄赋》:响若氏溃。’知氏、氐皆巴蜀语。氏指河谷两岸突出欲坠的高石,氐是下面的低地,从‘氐’得声的字多有低义,如‘低’、‘底’、‘柢’、‘抵’等。蜀族的后人蚕丛氏是养蚕抽丝的民族,故不可能居住于高山,应当是生活在河谷地带处于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就是氐族。......氐羌经常连用,说明他们的关系密切,但氐羌并不完全相同。《说文解字·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说明羌是高原游牧民族,而氐是生活在山间河谷地带处于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氐羌民族中发明养蚕的一支建立了古蜀国,古代蜀地生活着很多氐羌系的不同部族,和原来居住在这里的‘百濮’民族一起构成古蜀国。”
著名学者尤中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中载:在古蜀国版图上先后出现过许多城镇,蜀国的统治者们在城镇里设立机构,统治广大的农村地区。堂琅城就属于28个城镇之一。
古蜀国为何在堂狼山设置堂琅城呢?除了血缘和地缘因素外,还因为堂狼山区丰富而高品位的铜矿、铅矿等矿产资源。
统管堂狼印印文
统管堂狼印印文印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