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24 0 2024-12-27 13:11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原作者: 峨山峨山

峨山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的核心,致力于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如今,这里的34个民族15.57万群众紧密团结,守望相助,共同谱写时代之歌,开 ...


翻开峨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其篇章之壮丽,内容之精彩,无不令人叹服。

这里历史底蕴深厚,作为彝祖圣地,是彝族祖先阿普笃慕主持六祖分支的圣地,被誉为“天下彝家·笃慕梦园”。革命时期,峨山更是革命故地,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滇中革命根据地,是滇中地委指挥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被誉为“滇中革命摇篮”。此外,这里还是文化宝地,举办“火把节”“开新街”等民族节庆,彰显出丰富的彝族文化,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彝族花鼓舞)”。

作为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民族区域自治的先行地,峨山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峨山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的核心,致力于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如今,这里的34个民族15.57万群众紧密团结,守望相助,共同谱写时代之歌,开创了峨山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玉昆钢铁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与中华文化铸魂的社会氛围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嶍峨之麓,碧水蓝天间,山花烂漫,草木葱茏,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5月1日,以空军英雄杨国祥为原型的红色历史花灯剧《彝山雄鹰》在峨山县民族团结广场盛大首演。观众们随着剧情的起伏而情绪波动,被感人的情节和动情的表演深深打动,掌声雷动。市民刘女士表示:“杨国祥的英雄事迹我们小时候就耳闻目染,通过花灯剧的形式重现这一历史,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英雄的壮举,这种宣传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市民卢先生也感慨道:“他们生动地再现了彝族雄鹰杨国祥的形象,将英雄事迹传达给峨山人民,令人深受感动。”

峨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前往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办公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他们亲身体验滇中革命斗争史、咱拉黑(村)革命斗争史等精品课程,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艰苦奋斗、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

为了更有效地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峨山制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并建立了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场宣讲培训、百期媒体报道、百场主题活动”,以及组建多样化的宣传队伍和合唱团队,广泛开展主题宣讲和宣传教育活动。此外,还拍摄了地方党史宣教片《彝山烽火》,编排了革命历史题材的花灯剧《金凤花开》和《朱德与范石生》在全县巡回演出。这些举措有力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传达到了每一个角落,激发了各族群众的爱党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

“峨山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夯实民众的国家情感,并借助红色文化的传承来坚守初心。

我们不断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相关机制,以整体观念来统筹工作,以闭环思维来确保落实,并通过示范引领来推动全域发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峨山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潘建这样阐述。

峨山致力于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并以此为目标制定了“两县一区”的发展定位。通过“共享一座城 共建一个家”的品牌创建活动,峨山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结合。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峨山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明确了十项任务清单。同时,通过深化“四级联创”机制,峨山成功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

此外,峨山还着力打造红河谷—绿汁江沿线的党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并与易门县、双柏县、新平县、元江县共同创建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区域的产业协同、文化交融和共同发展。

目前,峨山县已成功创建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9个省级示范单位、95个市级示范单位和183个县级示范单位,同时表彰了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峨山,这个地处西南的民族地区,近年来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核心,峨山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努力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今,峨山已经站在了乡村振兴的最前沿,其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在短短十年间从45.45亿元增长到143.1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这一成绩在全国8个彝族自治县中名列前茅。同时,人均GDP也达到了9.79万元,在全省29个民族自治县中位列第三。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峨山县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峨山成功推动了传统农业、开放型经济、园区经济以及文旅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能够高效推进。

在大龙潭乡,新型烟叶种植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通过“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该乡构建了完善的雪茄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2023年,雪茄烟的交售收入和公司营收均取得了显著增长,村集体也实现了“百万分红”的壮举。

此外,富良棚乡的“富良棚—塔甸”片区高效节水工程也在5月中旬顺利完工,这一工程将惠及9870亩农田,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化念镇凤凰社区平乐村,致富带头人吴安勇的故事更是激励人心。作为溪洛渡水电站外迁移民,他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10亩蔬菜大棚,种植彩椒、螺丝椒等经济作物,年收入实现了从几千元到20多万元的巨大跨越。

凝心聚力,峨山县各乡(镇、街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化念镇依托绿色钢城建设,加速钢材生产、加工及流通。双江街道与小街街道则以金水片区为重点,引进多家企业,打造装备、机械、电子及轻工食品产业集聚区。甸中、塔甸、岔河、富良棚和大龙潭等乡(镇),则利用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和自然风光,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及精深加工,同时结合文旅,打造多条主题旅游线路。

此外,峨山还紧紧抓住中老铁路沿线的开发机遇,全力推进玉昆钢铁产能的置换升级。多个配套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物流企业也在化念聚集,为全县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通过“万企帮万村”与“万企兴万村”的有效衔接,峨山进一步拓宽了周边群众的增收渠道,助力3万余人实现就业增收。

为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峨山还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并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的“农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此外,通过实施就地就近就业三年行动,峨山为各族群众搭建了便捷的就业平台,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8期,新增城镇就业884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670人。

在医疗卫生方面,峨山全力推进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建设,搭建县域智慧医疗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打造“防疫、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发展”六个共同体,峨山将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送到了各族群众的家门口,家庭医生签约率高达97.51%,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均超过95%,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交”推动深度融合
7月29日,峨山县迎来了盛大的火把节庆典,活动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拉开帷幕,峨山彝族同胞们以动人的歌声和舞蹈欢迎着远道而来的游客们。

游客黄先生感慨道:“作为摄影爱好者,能亲身参与并记录这一盛况,我深感荣幸。通过我的镜头,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峨山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

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彩云之南等你来”群众文化惠民演出、“醉美峨山·绚丽嶍峨”少数民族服饰展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积极参与。峨山还致力于将活动流量转化为游客“留量”,通过打造新型城镇化旅游特色小镇、开发非遗文创特色街区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旅游体验。

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更为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桥梁。在交往交流中,情感得以融合,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得以深入人心。近日,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等志愿服务团队也来到峨山县开展研学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校地交流与民族团结的融合发展。

夯实“筑基”工作,谱写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峨山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全方位融入,通过举办“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活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峨山县积极支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发展,组织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参与各类研学活动,如玉溪市第十七届“关爱”夏令营、玉溪市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等,进一步推动了各族青少年的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

城市间的交往交流实现深度融合。峨山县双江街道练江社区展现出和谐幸福的社区生活景象。社区环境整洁有序,设施设备完善,志愿者们的热心服务更是增进了邻里间的友谊。练江社区居民邵阿姨表示,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治安良好,生活在这里既方便又幸福。

峨山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全面推进集中连片改造工作。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功能区,峨山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该县荣获“云南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优秀典型县”称号,进一步推动了县城建成区内各族群众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峨山积极构建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工作机制、各族青少年交流工作机制以及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机制”三大机制,致力于打造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深化“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和“一家亲”等活动,峨山不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实现深度嵌入。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促进团结和谐。

各族群众守护民族团结的立场特别坚定
走进峨山县政务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环境、合理的区域划分以及科学的布局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这里,办理业务的群众络绎不绝,而工作人员则耐心细致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整个大厅秩序井然。

“峨山县致力于打造‘峨帮你’营商环境品牌,县政务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的综合窗口工作人员,并依托云南省开办企业‘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开办业务的一窗受理和综合服务。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将原本需要6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流程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理完毕。”县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开办专区”的工作人员李珍香介绍道。

这样的高效政务服务只是峨山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作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69%的民族自治县,峨山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制定《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及24件单行条例和行政法规,积极搭建各族群众参事议事的平台。同时,推行“居民提事、网格理事、两委定事、民主决事、多元办事、跟踪评事”的六步议事工作法,并建立群众权益维护中心和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打造“三官一师”进网格法律服务品牌,从而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此外,该县还建立了玉溪市首个“如家信访窗口”,并打造了多个“接地气”的品牌调解工作室,使得全县98%的矛盾纠纷都能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峨山县也因此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的称号。

近日,练江社区的网格员小柏正在进行日常的社区居民信息汇总工作。她拨通了一位居民的电话,询问家中是否有从外地归来的人员,并提醒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这样的工作场景在峨山县的各个社区网格中都是常态,体现了该县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安全方面的不懈努力。

治国安邦,基层为重。峨山县创新构建了“3+N”组织体系,即“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总支—网格(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并融入两新党组织、新业态党组织等多元化力量。目前,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已实现一体化、实体化运作,打造了“有事就找网格员”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通过党建、“三创”、综治、城市管理和消防安全等多网融合的运作模式,峨山县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在加速构建,“平安峨山”的创建成果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在智治方面,峨山县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建设“智慧安防小区”,该县打造了集门禁道闸、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区智慧安防系统,实现了对人员和车辆的24小时精准监控。同时,峨山县还加快推进“玉溪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和精致化水平。

今日之峨山,政通人和,安定和谐,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党的感激和信任也更加坚定。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峨山各族儿女必将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

非遗文化展示
在峨山县,除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外,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非遗表演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展现了峨山县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通过这些非遗表演,各族群众得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