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 自中学时期开始创作至今,创作了歌曲作品数千首,舞蹈音乐作品200多件。主要作品有歌曲《石林留客歌》、《大碗酒》、《告诉我,家乡的小河》、《美丽的彩云飞起来》、《欢乐的火把节》、《美丽的石林》等,舞蹈《火一样的民族》、《抢包》、《树叶与三胡》、《阿诗玛的婚礼》、《美丽的彩虹》等;创作、整理、改编了一批彝族酒歌,部分作品在本地的民族礼仪接待中广为使用并传唱到全国各地。 访谈背景: 黄平山:高老师您好!这几天一直在欣赏您这张刚出版的《走进石林来》专辑。作为一个生于石林,却长期离家沉浸思乡之情的石林彝人,能听到这样的故乡音乐,是何等之荣幸,我很是喜欢专辑的味道,那是石林的味道啊。前几天,我一股脑在向北京的朋友们推荐并赠送这张专辑。在这里,首先要代表我自己、以及彝族人网谢谢高老师给我们奉献了这张专辑,同时也向您表示祝贺! 黄平山:咱们还是从这张专辑谈起吧,专辑我已欣赏了几遍,对专辑有所了解,心里面很想听您聊聊这张专辑。 黄平山:您对石林彝族音乐挚爱有加,到目前为止您已经创作了几百首歌曲,出版了多张专辑。这么多年来,您在从事音乐创作之路上,肯定有不少故事和经历,有自己的音乐理想和创作标准,请高老师和我们分享分享。 ![]() 高磊与著名作曲家麦丁 高磊与云南著名彝族作曲家家高映华 黄平山:您先前出版的彝族酒歌专辑——《欢乐的地方》,也非常优秀,几乎首首都朗朗上口,首首独具韵味。彝族是酒歌最多的民族了吧,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酒歌,这种情况下,这张酒歌专辑的问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高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热情好客的各族儿女都以唱敬酒歌的民族礼仪接待方式来接待宾客。无论是逢年过节或是亲朋聚会,无论是对外文化交流或是现代商业谈判,酒歌唱出了民族的心声,酒歌传递了民族的情感,酒歌增进了民族的友谊,酒歌促进了民族的和谐。酒歌已成为民族礼仪接待中不可缺少的社会交往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想听到新的酒歌,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人员都要学唱酒歌。为满足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 2001年正好是阿诗玛艺术团建团30周年,在团领导的支持下我创作、整理、改编并录制了名为《中国石林彝族酒歌》的第一盘酒歌专辑,为建团30周年献礼。当时因流行盒式磁带,由云南民音像出版社制作成盒式磁带正式出版发行。该专辑选录了18首酒歌。 石林县城汉语称“路南”, 彝语为“乐地”。在 “石林彝族自治县”更名前一直叫“路南彝族自治县”。彝语中“乐地”两个字的“乐”即“欢乐、喜悦、幸福”之意,“地”为“地方”。从中我得到启示并感悟出“欢乐的地方”就是“乐地”,就是“阿诗玛的故乡—阿着底”。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石林、了解石林,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石林、走进阿着底。2008年, 彝族酒歌《欢乐的地方》CD专辑由石林阿着底普氏民间绣品厂出资,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音广播和石林县文产办监制,特邀我国著名军旅作曲家赵颖睿先生编曲,汉语版邀请了云南知名演唱组合“一窝雀”、“ “一窝蜂”演唱,彝语版邀请了石林知名演唱组合“黑石头组合”、“撒尼兄弟组合”、“尼玛组合” 演唱,最后由云南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专辑选录了我从未发表出版过的12首酒歌作品。 如今石林的酒歌通过石林本土作者的不断创作,已多达100多首,其中将尽三分之一的酒歌出自本人。难怪有很多人对外介绍我时会说: “这是滴酒不沾的石林酒歌王”。 ![]() 高磊与云南著名音乐编辑、《民族音乐》主编殷海涛 黄平山:彝族散居在大西南广袤大地,长期以来,不同地域,不同支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彝人音乐。对于普通百姓,说到彝族撒尼音乐,自然会想到大三弦、闷笛、电影阿诗玛音乐。对于我来说,撒尼音乐还带给我的更多快乐,作为石林著名的本土作曲家,请您介绍一下彝族撒尼音乐。 高磊:撒尼人自称“尼”,他称“撒尼”、“撒尼泼”,是中华少数民族中彝族的一个支系。其主中集中居住在举世著名的风景区石林一带。石林一带的撒尼人总人口近十来万。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是撒尼人十分典型的本性之一。正因为撒尼人有这样的本性,与音乐结下了缘。自古至今,古老的撒尼文化就是以音乐中的吹拉弹唱的表现形式世代相传,留下了像叙事长诗《阿诗玛》这样的民族文化艺术珍品。撒尼人的一生,都在音乐的伴随中度过。每一个撒尼人就是一位天生的音乐人,每一个撒尼村寨都是撒尼音乐的发源地,都是撒尼音乐的传播地和发展地。 撒尼人的乐器主要有吹奏乐大闷笛、小闷笛、直萧、树叶;拉弦乐有三胡;弹拨乐有大三弦、小三弦和月琴;打击乐器有牛皮大鼓、羊皮鼓等。在漫长的劳动创造和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以大调式主三和弦1-3-5为骨架的“三声音阶”旋律为主的音乐风格。也就是说在七个基本音阶的唱名中只要用“1-3-5”三个音就能表达出一首完整的作品。形成和影响这种独具风格的主要因素我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1)语言化旋律的影响。彝族撒尼人说话就像唱歌,每一句话都可以用音符来记录,记录出来的音符正好是“1-3-5”三个音。(2)大三弦语言的影响。大三弦是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爱不释手的宝贝,大三弦的三根弦定音为1-5-1,二弦为5,一弦和三弦为1音高低八度,弹奏的舞曲也是“1-3-5”三个音。(3)西方军号曲谱的影响。18世纪末,西方传教士邓明德先生把西方的号曲传播到石林,在撒尼村寨中至今还吹奏的每一首号谱的旋律也正好都只用了“1-3-5”三个音。 ![]() 高磊与云南著名作曲家刘晓耕 黄平山:目前石林地区出现了不少民间音乐演出团体,看起来热热闹闹的。我也曾认真听过相关作品,原生态的、流行的,情况不一而足。那么当前的石林彝族撒尼音乐创作领域基本是什么样的状况?是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磊:进入本世纪以来,石林文化大繁荣的景象不断升级,从来没听说过会创作的也开始创作了,从来没听说过会唱歌的也登台了,出现了一系列“原生态”(生来就会的)作者和歌手,每年平均出10多张个人专辑,仅2012年县里就为上年度出版个人专辑的人12张专辑每张奖励了6000元。满街都是专辑,作品数量不断涌现,可是“拿得出手,送得出去”的专辑为数不多,“拿得起来,唱得出去”的作品就寥寥无几啦。我作为石林的音乐工作者,我感到有喜有悲,可喜的事是石林涌现了一代年轻的音乐传承人,可悲的是有些工作自己也没做好而感到愧疚和难过。 ![]() 高磊和同事在工作中 黄平山:电影《阿诗玛》对于石林彝族文化发展是一个里程碑,从非专业人员角度听电影《阿诗玛》音乐,感觉跟咱们土生土长的石林撒尼音乐有些不同的,甚至不像传统的撒尼音乐。那么电影《阿诗玛》对于彝族撒尼音乐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定位? 黄平山:先前我们谈到过当前民族文化传承和商业化问题,这方面不乏成功案例,也不乏闹剧收场。说到底,最后损失最大的是将民族传统文化。咱们石林在这方面,如何去把握? 黄平山:再说回《走进石林来》这张专辑吧,里面好几首都是您作词曲的,歌词写的也很美,比如“月亮湖”中的歌词:“我的故乡有一面安详的湖,她的名字就叫月亮湖,天上的星星都映在这里,故乡的人们都永远爱恋她......”。对于家乡的情愫,往往是“距离才有美”,常常是远离家乡后才会留恋家乡支美,作为一个生活工作在石林的彝族人,面对每天接触的山山水水,依然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如果没有对家乡深厚的感情,是不可能写不出来的。
当今,社会日趋多元化,市场、经济、文化、艺术等本质毫不相关的词汇常常组合在一起,当民族文化和商业成为搭档,事情会变得让人十分别扭,“没办法,社会就这样”,这可能成为无奈的口头禅了。其实,纵观世界,纵观历史,每种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都不是静态和保守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和所有彝族文化圈内活跃的先行者一样,石林音乐人一直不断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实践和探索,高磊是其中优秀的代表,30年来,他勤耕不辍,一直保持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他这样说:石林的彝族文化太深厚了,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站得更高,眼光应该看得更远,要敢于直面变革和挑战! 在我看来,作曲家是用灵魂和感情在创作的艺术家,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音乐的挚爱,才能成就打动人的作品。作为一个的彝族人,透过高磊的音乐,我能读到那种对石林渗进血脉的深爱,能听到对民族音乐的忠贞不移,能感受到对那片红土地上彝家人的赤诚,这样的东西,往往是再精到完美的制作无法呈现的。 高磊为人坦诚,谈及自己的音乐,他一直十分谦虚低调。30余载孜孜以求,30余载默默耕耘,30余载放歌石林,30余载赤心未改......只为心中的阿着底。如今回头,我想他所收获的未必是金钱财富,但肯定是一笔金钱无法衡量的真正宝藏。 我们应该说:高老师,向您致敬! 1965年5月24日,出生于石林县小老挖村; 199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歌曲创作集《石林•美丽的地方》一书; 2000年以来先后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石林•阿诗玛》、《中国石林彝族酒歌》、《相聚在石林》、《家乡的赞歌》、《欢乐的火把节》、《欢乐的地方》等创作歌曲和舞蹈音乐作品CD、VCD和录音带专辑; 多年来在石林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活动中,参与完成了大型民族歌舞晚会《相聚在石林》(石林县更名庆典晚会)、《洛山迷地搓》(国际彝学会晚会)、《石林•阿诗玛》(昆明国际旅游节石林分会场晚会)、《世界的阿诗玛》(国际阿诗玛文化学述研讨会晚会)、《相约石林》(昆明市第八届民运会晚会)、《阿诗玛秘地》(石林县庆五十周年晚会)、《梦想石林》(石林县改革开放30年晚会)等的执行策划和音乐创作; 参与策划、创作和指导的舞蹈节目《洗麻歌》、《搓帕大三弦》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和云南省“彩云奖”金奖; 为电视专题片《人间仙境——普者黑》和电视连续剧《阿诗玛新传》创作主题歌和部分插曲; 在《云岭歌声》等歌刊杂志发表了《家乡的小河》、《爱情小调》、《美丽的彩云飞起来》等数十首歌曲; 创作、整理、改编的部分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的《田园大舞台》、《综艺大观》、《魅力12》、《神州大舞台》、《乡村大世界》、《相约》、《激情广场》等栏目和地方电视台播出; 执行编辑了与《云岭歌声》杂志社合编的特刊歌曲集《石林之声》; 指导、引导当地歌手出版了《女儿情》、《男儿情》、《彝乡情》、石林情》、《撒尼情》、《欢乐石林 欢乐撒尼》等个人原创作品专辑光盘; 收集录制并编辑出版了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录音带《石林之歌》系列和《石林民族歌舞》系列共20多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