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若干年后当我回忆起这个春天的这次旅行,螺髻山绝不单单是美丽或是丰富多彩,这座山具有一种不屈服的力量,散发着回归自然的呼唤。”(摘自《长商在线网.捕捉螺髻山的第一缕春色》)。当个人情感托以外物充实内心,当景致与心灵一同旅行,普格自然的、人文的民族文化便随着人们追求精神的愉悦而日趋凸现。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旅游,只有自然景观与人文关怀的互动,才能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文化旅游的优势才能凸现出来。普格民风民俗、自然风光等都吸引了一批批科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爱好者,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国家地理》刊物、中央电视台等不远千里,涉足普格,寻觅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所蕴含的文化。 古冰川刻槽、角峰刃脊、杜鹃花海和温泉瀑布等构成了螺髻山自然、和谐、宁静的自然生态文化,网络博客千江有水有月在《远足螺髻山》中写道:深深的潭水仿佛仙女滴落的眼泪,蓝幽幽的,被太阳照耀的雪山和黑森林形成鲜明的对比,湖水却容纳了这景致,象极了芭蕾舞《天鹅湖》中的布景,给人一种神秘和震撼,谁会想到被荒芜的大山所包裹的,还有这样的灵气之地,你会感觉你也变得洁净起来,全没了都市的尘嚣……无论是大批的文学爱好者通过写景来直抒胸臆,表达情怀,还是透过吕玲珑等摄影家的镜头来记录久远的历史和当下的美景,或是画家用写意的方式勾勒心中不朽的图画,总之,人们在追求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期望心境开阔,包容万物。而普格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内涵,满足了人们对真对美的不同需求。 2007年的春节、火把节、彝历年、“五一”国庆黄金周,螺髻山彝寨一次次人流如潮,迎来游客爆满,每到节庆夜晚,熊熊燃烧的篝火伴着游客载歌载舞,大家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忧愁,尽情地唱啊跳啊,笑语欢歌响彻魅力四射的螺髻山彝寨。仅在“五一”旅游黄金周期间,以秀美的螺髻山为背景,在魅力四射的彝寨兹母广场举办了民间歌舞表演,在火把广场举行了民间斗牛、赛马、选美、毕摩等活动,参加表演的民间艺人达210余人次,共表演了70余个节目,观光游客达5800多人次。11月以“神秘太阳历,欢乐阳光行”为主题的普格彝历年庆典活动中,彝寨中心兹母广场的祈福仪式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宰杀年猪活动、过年猪肉大比拼、彝家抢亲民俗表演、百人捏荞粑、彝家擦尔瓦与披毡手工制作展示、彝家千人坨坨宴等活动都原汁原味再现了彝族的民风民俗文化,让游客领略了神秘而又绚丽多姿的彝家风情。 普格是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这块被厚重博大民族文化浸润的热土,孕育着彝族火文化。2007年度文化旅游火把节上,普格西洛、县城、螺髻山镇三个火把节分场让来自西昌、成都、攀枝花、眉山,甚至香港的山外游人目不暇接、陶醉不已,1000人的阿诗且和卡德尼且啦(大家跳)、1000人的朵洛荷表演、100人的皮鼓舞表演;斗牛、斗鸡、赛马、斗羊、摔跤、爬杆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更是展示了力的精彩角逐;夜幕降临,人们陆续点燃火把,从山寨瓦板房中奔涌而出,走向山岗、田野,倾刻间一条条火龙绕天舞动。 “普格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有特色,无论是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还是手工技艺、游戏杂耍、民间传说,无不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动人的魅力……”本土作家阿凉子者在文联会上认真地对一群文学爱好者说道。 在突出“阿都”文化特色,深入保护、挖掘、整理和发展彝族文化中,有彝族文学史上千古绝唱的《妈妈的女儿》的诞生地,有传说中的彝族先祖居木三兄弟三分母亲灵牌的尊母石,以及许多关于螺髻山的神奇传说,这些为普格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普格县文联、彝学会、火文化研究会,及阿凉子者、火补舍日、罗瓦格、周发星、游小军等一大批挚爱彝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长期以来怀着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拳拳之心,深深植根于彝族文化,奔波在普格大地穿梭于彝家山寨挖掘整理和弘扬民族文化。今年以来,先后创作了系列彝族传说故事和系列彝族神话故事、小说、诗歌、散文等;配合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制作了《彝族选美》,5月申报了朵洛荷非物质文化遗产,螺髻山艺术团创作了大量的展现彝族风情《围彩圈》、《美丽的拉青河》、《欢腾的彝寨》、《红军树》等舞蹈,并赴眉山、成都、攀枝花、西昌等地参加各种庆典活动,在充分展示彝族文化无穷的艺术魅力时,也为人们送来了文化与精神的“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