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语言文字 查看内容

彝文的历史与现状

2240 0 2011-11-27 12:11 发布者: 思想谱写辉煌 原作者: 朱文旭中国彝族网

彝文的历史与现状 文/朱文旭 【摘要】彝文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使用——废弃——使用的过程。古老的彝文曾经被扣上“毕摩的秘密符号”“奴隶主文字”的帽子被打入冷宫,然而没过几年,人们发现它照样在民间通 ...
彝文的历史与现状

文/朱文旭

【摘要】彝文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使用——废弃——使用的过程。古老的彝文曾经被扣上“毕摩的秘密符号”“奴隶主文字”的帽子被打入冷宫,然而没过几年,人们发现它照样在民间通行。规范彝文迎来其盎然春色。本文主要回顾和探讨如何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字、民族与文字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彝文;历史;现状


一、彝文的一般情况
      
      彝文历史悠久,它是中国民族古文字中少有的彝族先民自创文字之一。不管从文字的构形和起源角度来看,与中国其他民族文字都有所不同。过去有人怀疑彝文是从汉文中借来的,或者是仿造汉字而来的。但是,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比较后认为彝文和汉文各有不同的起源。大家知道,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描述也不同,所创造的文字也就有所不同。

       彝族历代的许多重要事迹和作品都是用彝文保存记录下来的。彝文对彝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彝文文献和我国其它民族的文献一样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现在彝文仍然是记录和传播现代彝语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彝文的学习、使用和研究。

       彝文属于从形造字的文字。彝文的起源本于绘画,绘画演进到象形字,象形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人们对事物的深入认识,象形字只能代表某一具体事物,不能表示人类复杂的思想和概念,于是又随着形象思维的飞跃,又创造了会意字,贵州《大定县志》卷十三云:“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夷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诸义。”象形字在彝文中占主导地位。

       彝文从造字法来看,它不属于从声造字的范围,彝文中的本源字差不多是形音义结合体,这部分字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形音义的限制,成了交际中的障碍物。人们便在日常交际中逐渐抛弃原义,这样表义向表音方面转化,甚至相近的音也可以用一字,这在文字发展史上是很大的飞跃。现在把它归在表音的音节文字体系里是可以的。因为目前滇、黔、蜀各地同音假借用字的情况比较普遍。同音假借弥补表意字在交际中的不足,扩大了文字的交际作用,给人们代来了很多方便,也给后来的文字体系的转化添加了有利因素。彝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彝文舍弃本义的表音文字体系。

       彝文流传在滇、黔、蜀、桂四省。彝文的字形,类似汉文简化的篆书,绝大多数是独体字。笔画由一至十几笔的,多数是三至五笔。从四川的彝文来看,无表示义类的偏旁部首。

       彝文发展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字,看法很不一致。据我们多年来的调查,流传在四川的约有八千多字(包括异体字)。流传在贵州的彝文略多于此数。七八年贵州毕节地区民委仅仅搜集汇编黔西北一带的字汇就有七千二百多单字(已排除部分异体字)。流传在云南地区的彝文有三千到六千多单字。彝文除了有一个替字符号和一个段落符号外,一般无其他标点符号。

二、彝文一度被废弃的原因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回顾彝文所经历的坎坷路程,回味无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在西昌专区访问,访问团赠送的锦旗上绣有彝汉文对照“中央民族访问团”的彝文汉文。这面锦旗至今还保存在美姑县毕摩文化展览馆。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赠送的毛主席像章背面也铸刻有彝汉文对照“中央民族访问团”。从那时起,四川彝族地区政府机关公章、招牌、布告都使用彝汉两种文字。凉山彝族自治州奴隶社会博物馆至今还保存有1956年彝汉文对照的《布告》。但是,彝文被封杀到1975年左右才开始被公开使用。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广泛使用的彝文为什么不继续使用而把被废弃?这里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历史谜案。首先,当时从上而下掀起帮助少数民族创造文字之风。谁给哪个民族创造了文字那谁就是那个民族的大恩人。名利双收一夜成名何乐而不为。其次,彝族社会刚刚解放,人们对外来文化充满渴望,加上彝文本身有不少缺陷,所以有关学者提出废弃彝文另外创制一套所谓好用的新彝文,人们就盲目地举双手赞成。因此有关学者封杀彝文说彝文“杂乱无章且不够用”,同时把彝文说成是“奴隶主使用的工具”、“毕摩的秘密符号”,随后就不问青红皂白把彝文打进了冷宫。

       当时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成员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陈士林先生留在西昌协助军管会调查研究彝语文,并于1951年1月设计了一套拼写彝语的新文字,3月至7月,西昌和大凉山中心区的昭觉一带试验推行这一套新文字。从1951年7月起,并在凉山开展了新彝文的试验教学研究工作。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川康工作队到成都与西南民族学院的师生一起开展新彝文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久,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开设了彝语文专业。从1950年至1955年底,为了进一步推行新彝文,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川康工作队调查了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圣乍、义诺、田坝等土语和南部方言,共九十余点。并主要以圣乍话为调查研究重点,对语音、语法、词汇作了全面研究,记录了一万多个词汇,50万个音节的长篇材料。1956年,国家为了加速解决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问题,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七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分赴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普查工作,担负彝语调查的是第四工作队。1956年6月拉开了全面普查彝语的序幕,该队由96名专业人员组成,分成若干小组对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四省(区)的彝语文进行普查,制定解决彝族文字使用的方案。至1956年12月,该队共调查了四个省125个县市的彝语,记录了254个点,其中重点28个,正点109个,副点117个。调查队的足迹几乎遍及了彝族分布区的村村寨寨。根据调查研究的材料,彝语文工作者将彝语分为北部、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中部等六大方言,方言下又分五个次方言,26个土语。其成果汇集为《彝语调查汇报》,提供给1956年12月在成都召开的“彝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

       在这次大会上,正式废弃彝文。推行拼音文字所谓“新彝文”。可是“新彝文”没有推行几年,一是大众不愿学不愿用,二是所谓“新彝文”推行几年后又修改个别字母,导致人们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到1958年新彝文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凉山州政府于1962年在昭觉召开的全州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废除“新彝文”直接过渡汉语文。

       凉山彝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以后虽然没有推广彝文,但由于在民间有不少干部和群众都懂彝文,而不懂汉语和汉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急需文化例如记账、记工分等,所以,尽管政府没有提倡和组织他们学习彝文,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自发地起来互教互学,积极学习彝文。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全国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的活动。其中《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背诵“老三篇”。凉山地区美姑县瓦里古公社是当时凉山地区“农业学大寨”的标兵。据说当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的记者前往美姑县瓦里古公社采访时发现那里的彝族社员不懂汉语,但他们都能熟读“老三篇”。记者们觉得很奇怪。不懂汉语而能熟背“老三篇”。好奇心驱使他们把彝族社员手上的“老三篇”拿过来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老三篇”里每个汉字下面都用彝文注了音的。这件事让记者们在凉山有了意外地新发现。同时他们也对彝文问题作了一些业余访谈,认为彝文在彝族地区是很有用的。其实,在美姑县发生的这件事情之前,1964年凉山州有关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力量从原有彝文8000多字中选出300多字汇集成《彝文常用字表》,于1965年在汉文版《凉山报》开辟《彝文专栏》刊登彝文识字教材,供人们学习。特别是1973年后,认识彝文的人越来越多。据四川省民委和凉山州委彝文工作组七四年在不同县不同地区的四十个点作调查,除了个别县(如布拖县)外,认识彝文的人占总人口的19.2%,比解放初期增加了约二十倍。有些县懂彝文的人比此数还高。如峨边县,工作组在800人中作调查,认识彝文的人有248名,占30%。在基层干部中,除个别地区外,一般有60%-80%的人使用彝文。有些地区100%的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使用彝文。如喜德县米市乡村干部,他们在工作中都使用彝文。

      彝文的用处非常广。有通信往来、工作笔记、政府布告、生产小报等等,但最普遍的是记帐记工分等会帐目。不仅认识彝文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此外由于受汉文的影响,在行款和写法上也出现了不同;也由于方言关系,在读音上出现了差异,加上历史上的原因,影响了彝文更广泛的正常交际。在此情况下,广大彝族人民尤其是基层干部强烈要求对彝文进行规范。

三、彝文的规范情况

      彝文虽然历史悠久,但过去在漫长的岁月中,官方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它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历史上官方没有出版过一本权威性的辞书供人查阅、遵循。各地彝文传抄过程中,甚至走样,所以各地彝文不统一是不可避免的。加上方言土语的影响,所以彝文无论是在读音、写法和使用上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1.有些字一字多形;2.有些字一字多音或一音多字;3.有些字体排列行款不统一;4.有些字重文别体过多而有些字音节缺字;5.没有严格的标点符号辅助别义。

       1974年5月,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彝族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对彝文进行规范,1974年7月向四川省委作《关于彝族文字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在四川彝族地区继续推行汉语文,在对彝族原有文字进行必要整理、规范和加以完善的基础上,采用彝族原有文字彝文、汉文同时使用”的意见。四川省委委托省民委于1974年组织了彝文工作组,对彝文进行了规范整理。

       整理规范彝文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又是一项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工作组以便于群众学习为出发点,在已搜集到的八千多个字的基础上进行此项工作。这次规范不创新字,不改动原来的字形。毫无保留地将它全部规范为表音的音节文字。一音节只用一字,彻底取消了同音字,异体字。这样规范的最大优点可以把字数压缩到最低限度。根据标准音点彝语的音位系统只要八百多个字和一个符号可以记录标准音点的全部彝语。这个数目只占原有彝文的十分之一。选字上选择常用的、通行地区较广的、笔划又很简单的字。《彝文字表》上的819个字,笔划最多的是八划,但只有一个字;七划的有七个字;六划的有三十九个字。六至八划的字只有四十七个,占总字数的5.8%;笔划最少的是一划,有十个字;两划的有一百二十二字;大多数字是三至五划,共六百四十个字,占总字数的80%;其中三划的字最多,共三百零一个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平均笔划为三划多一点,不到四划,所以说彝文笔划已简化到最低限度。

       固定字的读音问题:过去彝文的缺陷之一是有一部分字一字多音。也有一字多音,它们之间又没有严格的分工,可以互替使用,也有一些字,一字多形。彝语有句谚语说,“毕字有一百二十种写法,苏字有二十四种写法。”确有一些字异体字不少。有些字,一个字有七、八个甚至几十个异体字。也有一些音节上,有音无字。例如松元音和紧元音都是使用同一个字,实际语用中是严格对立的,如:gu(松元音)“叫喊”,gur(紧元音)“吓唬”。还有过去多数字不固定调子。高、次高、中平、低降四个不同的调子都可以用它,读什么调子,往往由文中前后词义或语言环境来定。这样容易混淆。彝文规范方案中确定:一字一音,一音一字,不同的声调用不同的字或符号来表达。每个字固定其读音和声调。不论它单独出现或在文句中出现均读此音。这样可以避免上述弊病。对学习有很大好处。

      完善了标点符号和替字(或替音)符号外,无其它标点符号。这次规范时加进了汉语中(也是国际通用的)十几个标点符号和1234567890,十个阿拉伯数字。它和彝文原有数字同时并用。但阿拉伯数字的读音要按彝语读。这样不仅能使文字精密而正确地记录语言,而且还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无疑对工作会带来极大方便。

       在方案中还规定了吸收新词术语的原则。《彝文方案》中规定:彝语中没有的新词术语。难以用彝语确切翻译的根据群众习惯,从汉语普通话中借用。在语言的处理上,早期借词按彝语习惯读音书写;近期借词,应尽量用与汉语普通话语音相当的字书写。音译借词使用的彝文,应照此原则,逐步统一固定。

       规范彝文时采用了一九五八年修改的《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作拼音符号,同时,对个别韵母拼写法,作了必要的修改,使其简便易学。有了这套符号不仅有利于目前给彝文正确的注音,有利于推广标准音点的彝语,便于分析教学和编写工具书等,而且还可以去几拼音知识,有利于将来在一定条件下,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关于行文书写问题。过去四川彝区多数人从右向左横书。也有少数地区从上至下直书,然后逆时针方向转90度成文的。为了彝、汉文对照翻译时排列一致和使用方便,规定为:“一般从左到右横行”。字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原来各地不统一。方案中暂规定以一种写法为准。

      规范后彝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规范以后,字体定型、笔划简单、结构简易。字数少而够用、字形统一、字音固定、有注音符号、有标点符号、字体排列和行款作了具体规定,语音、词汇、语法的标注明确。群众易学易用。


四、彝文的使用现状

      1975年彝文规范整理以后,《彝文规范方案》提交四川省委、省政府(当时称革命委员会)审查通过,1975年12月6日四川省委批准了《彝文规范方案》并发出通知在四川彝区推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有关规定,为了保障和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结合自治州实际情况,1992年4月29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并于1992年9月26日经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施行。

       2005年5月19日颁布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鼓励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规范彝文推行普及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教育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目前有些大学、中专、中学、小学已经开设彝文课程。各地出版了各种彝文图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为了保障和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结合自治州实际情况,1992年4月29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2年9月26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实施。。创办彝语文报刊及出版彝语文读物。凉山州在西昌创办了《凉山日报》(彝文版)和《凉山文艺》(彝文版),四川省民委有《民族》(彝文版);《西昌学院学报》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不定期增刊彝文版,另外一些学校学生自创办刊物,如西昌学院的《泸山》(彝文版)西南民族大学的《山鹰魂》(彝文版)等。在四川彝区出版了不少彝文教材和读物,如科普读物《几种主要农作物栽培方法》、《科普知识》等,在民间流传的《妈妈女儿以《玛木特衣》、《勒俄特衣》和其他民间故事、小说、诗歌、连环画等都有彝文版的正式出版物,共计二百多种、几十万册。编写了彝文工具书《彝文检字法》、《彝汉词典》、《汉彝词汇》《彝汉成语词典》、《彝文字典》《彝语大辞典》。教材方面编写了中小学各科的彝文课本,如《彝文文选》、《彝文扫盲课本》、《农民识字课本》等达万册以上。大专院校都有彝语文专业使用的教材,如《彝语语音》、《彝语语法》、《现代彝语》、《彝语概论》等。凉山州、县语委及编译部门把中央和省、州、县的重要文件都译成彝文文件下达,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及时学习和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十二大文件等都有由四川民族版社出版的彝文版。汉文翻译为彝文的小说如《欢笑的金沙江》,“名人传”如《周恩来》等等公开出版了不少彝文翻译作品。

       彝文广泛应用于影视新闻中。凉山州电影公司先后译制了186部彝语片,如《鸦片战争》、《邓小平》、《卓别林》、《毒品的危害》等,深受彝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凉山民族影视译制发行中心面向本州和本省乃至全国开展电影、录像、录音和幻灯等彝语译制业务,发展了彝语片译制事业。四川省广播电台、凉山有线电视台及各县的有线电视都设有彝语节目。凉山电视台增设彝语频道。《凉山新闻》电视字幕中也有了彝文。

       微软公司的Windows、Vista和Office2007办公软件全面支持彝文。实现了彝文打字录入、彝文排版处理、彝文电子邮件收发、彝文网站建设、彝文应用软件的开发、彝文课件的制作等。在彝区学校中已开始使用彝文制作PPT课件。北京远程教育华夏数码公司与教育部民族司合作,开发了少数民族语教学片,其中有小学彝语数学1—6年级教科书的FLASH动画片。

       随着彝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推进,彝文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各种领域里。网道通信(北京)数码技术有限公司于2006年底已经研发出可使用彝文的手机。只要在功能菜单中选择彝语,就可用彝文发送短信,用彝文在手机上上网,手机上的菜单语言也可转换成彝语。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规定:彝语文是彝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种主要语言文字。使用彝语文是自治州的重要的自治权。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竖持语言平等原则,保障各少数民族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活动中使用和发展本民语言文字的自由。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各个领域里加强彝语文的使用。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提倡彝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使用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鼓励汉族干部学习、使用彝语文或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语文。自治州内一切单位和个人,使用彝文应当遵守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在开展彝语文工作中,要为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促进自治州的经济社会进步服务。

       自治州内各级国家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彝汉两种语言文字;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自治州和州内各县国家机关公布法规和重要文告,应当同时使用彝文和汉文,下发文件和宣传学习材料,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同时或者分别使用彝文和汉文。自治州内召开各种会议,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同者分别使用彝语文和汉语文。自治州和州内各县以及彝族聚居乡(镇),在举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同时或者分别使用彝语文和汉语文。自治州内以彝族群众为主的各种会议,主要使用彝语,同时做好汉语文翻译工作。自治州彝族聚居的县、乡(镇)制定或公布的选举文件、选民名单、选民证、代表候选人名单和代表当选证书等,同时使用彝、汉两种文字。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实际需要同时或分别使用彝、汉两种语文检察和审理案件、发布法律文书,并为不通晓彝、汉语文的其他少数民族公民提供翻译。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在受理和接待彝族公民的来信来访时,使用来信来访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自治州内的各级档案部门,要做好彝文文书的立卷存裆和彝文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工作。自治州人民政府的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制定和完善将彝语文列入招干、招工、招生考试内容的具体办法。

      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重视开展彝语文教学。以招收彝族学生为主的中、小学校和班级,遍实行彝、汉双语教学,逐步完善双语教学体制;州属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彝语文课或者者彝话会话课。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重视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彝语史教育。州内各级国家机关和单位,要对彝族职工进行彝语文教育;在彝族农民中,首先用彝文扫除文盲,逐步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彝族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使用彝语文执行职务的能力。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重视发展彝语文文化事业,加强彝文报刊、教材、图书的编译出版工作,发展彝语广播、电视、电影,鼓励和提倡用彝语文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有计划地收集整理、编译、出版彝文典籍和彝族民间口传作品。自治州内的新华书店和邮电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彝文图书、报刊的征订发行工作,逐步增设州内彝语文电报、电话、书信和邮件的传送业务。交通运输部门应当逐步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文字为旅客服务。自治州内一切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公章、牌匾,公共活动场所的牌匾,有重要意义的碑文、标语,城乡的街名、地名牌,汽车的门徽,同时使用彝、汉两种文字。自治州内生产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商标和商品说明书,根据实际需要,同时或者分别使用彝、汉两种文字。目前凉山州各级机关和各行各业以及各县都落实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具体要求的任务。

五、余论

      四川《彝文规范方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成果。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在四川《彝文规范方案》基础上如何完成全民族的彝文规范问题。

       孔祥卿《彝文规范的前景》一文中说:“文字的统一以语言的统一为前提,没有基础方言的超方言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就彝语的历史和现状来说,不具备统一文字的条件。整理规范彝文不必追求全民族的书同文。应该考虑彝语方言的实际情况,分别在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语言一致性较强的区域内确定该地区的标准方言,使彝文的整理规范以该标准方言为基础进行。可以制定一套能够囊括各地方言所有音节的大音节文字字符集,各地方言互相对应的音节,采用相同的字符,不能对应的音节,各取所需。”首先,我认为这段文字所阐述的观点有些是错误的。“就彝语的历史和现状来说,不具备统一文字的条件。”这种推断与事实刚好相反,彝文可以统一,它的前提条件是四省(区)必须以四川《彝文规范方案》为基础,将彝文规范为表音的音节文字。其次,“大音节文字字符集”提法是错误的,因为彝文只有独体字,没有像汉文一样的偏旁部首即字符。实际上他把一个个彝文字看成是不能独立运用的字符了。

       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况可以说,彝语方言不统一,而彝族文字完全可以统一。现在已经“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根据我们了解,目前四川、贵州、云南彝文工作者正在酝酿在四川《彝文规范方案》基础上规范完善表音体系的全国彝文方案。







【参考文献】

[1] 朱文旭.漫谈彝文及其规范问题[M].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2] 阿鲁品豪.统一规范彝文势在必行[J].贵州民族研究,1993(12).

[3] 朱建新.论彝文规范方案的完善与彝文的统一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9).

[4] 孔祥卿.彝文规范的前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4).

[5] 罗边木果.关于彝语次高调的文字设制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3(2).

[6] 孙宏开.进一步完善规范彝文方案促进彝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2).










原载《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五辑,大象出版社2011年。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