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族人物 查看内容

赵磊专访彝族资深作家杨格

4084 0 2011-11-6 14:50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原作者: 赵磊中国彝族网

杨格,女,彝族,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现为上海市政协《联合时报》社、《浦江纵横》杂志主任记者。
绽放于东方之都的彝家索玛花

 

 

——上海彝族同胞联合体之上海彝族精英杨格访谈

 

时间:20111030

地点:上海

杨格:上海市政协《联合时报》社、《浦江纵横》杂志主任记者

 

赵磊:杨格老师,很高兴在您同事处索取到您联系方式,并能邀请您参加2011上海彝族年活动。在活动开展之际,我想就上海彝族精英楷模们做些访谈,关于个人成长、学业、事业、家业等。旨在让彝族后生们知道您们一步步迈向成功的轨迹,便于正确学习、树立自己的人生航向。

 

杨格:非常遗憾正好法国市长访问团1119日到达上海,与彝历年活动冲突,我不能参加彝历年活动,很抱歉。替我问候参加活动的彝族同胞们。下次一定来。我参加法国市长团活动,主要是组织该活动的法中友协执行主席郭凝是我笔下的人物,我正在准备出版新的人物集《心灵长谈》,郭凝是书中一位。全书共130多位人物,书名是写著名配音演员乔榛文章的题目。写乔榛的这篇文章2003418日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最近与乔榛联系,他非常高兴用写他的文章题目作书名,并希望我再写写他2003年以后的故事。我国庆做了采访,题目是《生命奇迹——乔榛的事业和家人》。从2003年至今,8年中,乔榛一次一次病倒,他的家人一次一次精心照料,他一次一次战胜病魔,在今年年初,重新站到舞台上。他的故事令我感动。

 

赵磊:几年前在彝族网上阅读过您的文章,得知您已出版“轨迹系列”

《融入的路上》、《回望故里》书籍。叹息迟迟找不到一本来阅读,甚至打电话到上海远东出版社去询问无果,所幸几个月前在“孔夫子”网站上淘到这两本二手书籍,便如饥似渴的阅读,曾无数次被的文字以及真诚感动。一个彝族女孩的人生“轨迹”真诚地跳跃于纸张上,在这钢砼森林重围的上海滩,除了读到对著名彝族歌唱家杨学进教授的访谈外,再没见到更多的彝迹。这么多年,是否会曾想到,上海会有彝族的传统活动开展?

 

杨格:很感动您这样关注我。我没有专门写少数民族人物,而是社会各界知

名人士。这和我在上海市政协工作有关。少数民族的活动我一般也会参加。前几周参加过市民族联组织的活动。我是静安区政协常委,就是民族界别的唯一一个常委。我对民族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彝族上,其他民族都很关注。我参加静安政协活动,一般会穿时尚的、带有点民族色彩的编织服装,以表示我对民族的身份。

 

赵磊:当涌现出对您进行采访的想法后,便忐忑不安,因为一直以来都是您在采访别人,心里便会有种无形的压力。再者,您上周短信告知最近忙于出书事宜,几乎拒绝一切活动。经过无数次的思想斗争后,最终还是彝族情结坚定了对您采访的决心,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您都代表了上海彝族精英。其一,您来上海的时间相对较长,作为最先融入上海这片土地的彝族人之一,体会一定会比别人多;其二,您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彝族知识女性代表,资深作家,更应该让更多的彝族同胞来分享你成功的喜悦。基于上述两点,请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杨格:我还没有到精英的程度,只是尽力做好人物的采访。我总是耐心的听他们的故事,用心写他们的经历。曾用散文的方式写人物,这是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文章,也就是您淘到的《轨迹》中的文章;后来为新民晚报写人物,他们强调故事,所以,我在写法上有所改变,以挖故事为主。

 

赵磊:在网上经常能看见很多关于您的个人专著。知道您最近即将出版以奇幻小说、散文、及部分博文于一体的《水魅》。网上曾有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郑惠强评论:“文如其人,的博客日记直面人生、解剖现实,一个彝族女子的率真性情由此扑面而来。身为静安区政协常委、民盟盟员,又是市政协《浦江纵横》杂志主任记者,以敏锐的目光解析人生、观察社会,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关注政治、解说政治,用温和或者犀利的文字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命题宏大却丝毫不见说教意味,立意深刻又充满脉脉的人文关怀”。当看到如此高的评价后,很想一睹此书的内容,在此书还未面世前,请给彝族同胞们大致介绍下此书的内容?

 

杨格:《水魅》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奇幻微型小说,这是我最新的尝试;第二部分是博客日记,以静安区政协常委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评论;第三部分是散文。散文中有一篇《四分之一的彝族血液》,写了我的彝族身份。我会组织一个签名售书活动,到时欢迎大家来。

 

赵磊:您是把新闻报道当作散文通讯来写的国内第一人,让人们以阅读散文那样的悠闲、轻松方式了解新闻信息,让读者不再像读传统新闻信息那样枯燥,开创了国内“另类”新闻通讯的先河。请问您是怎么想到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切入到新闻写作的路上?并将长期独占鳌头,人物访谈、通讯报道等屡屡获奖。

 

杨格:我在《联合时报》工作过很多年,该报是周报。每参加活动,日报记者很快就发表消息了,我得一周甚至更长得时间发稿,那么,就逼得我必须找独特的写法和角度,否则,活动方和被采访者根本记不住这个记者。2000年到《浦江纵横》杂志,杂志的出版周期更长,所以,我必须保持自己的写作方式才能有自己的特点。否则,一般活动方根本不会邀请毫无名气的杂志的记者参加采访。也就在这一年,我参加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活动,活动完了,该报文艺部主任李绪萱给我打电话,说我的写作方式很适合他们,让我给他们写稿,于是,我为日民日报海外版写了第一篇稿件《门外的爱情——妻子眼中的谭盾》,发表于2000628日。第二篇是写杨澜,她正好到市政协作报告,我做了独家采访,文章是《杨澜:选择深厚》。我与该报的缘分一直持续到现在。李主任退休后,新任的梁永琳主任继续让我为他们写稿。后来有为新民晚报人生版写整版的人物稿,第一篇是《魏松:走向世界的脚步》(2003615日)。魏松是满族。

当然,用散文写人物受到媒体一些高评委的不理解,我两次申报副高职称都没有通过,后来是原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老师鼎力支持,为我的《轨迹》写序,又让我写用散文写人物的论文获得上海市新闻理论的三等奖,我的职称问题才解决。

 

赵磊:2005年迄今,上海彝族同胞每年都有“火把节”、“彝族历年”等彝族传统活动,为在沪彝族同胞搭建精神家园。最初从西昌琼海宾馆在上海植物园里的“彝皇宴”餐厅启程,可不久后“彝皇宴”便撤离上海。在这6年多的时间里,彝族活动的开展便无固定场所,一直处于“漂泊”状态。近几年在华东师大李志强老师的操劳下,才得以在华东师大“安身”。当年您在中央民大读书的时候应该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当时隔这么多年后,2011上海彝历年活动,您最期待的是什么?或您对这次活动有什么建议?

 

杨格:植物园的那次彝族宴我去参加了,后来,就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所以,就不清楚情况了。2008年起,我生病,一直到今年初才基本好转,所以,很多活动都没有参加。这次彝历年活动不能参加,很遗憾。以后只要时间上没有特殊的冲突,我会来参加的。很高兴有您这样的热心人来组织活动。

 

赵磊:如“上海彝族同胞联合体”QQ群宗旨所言:“增强川滇黔桂在沪彝族同胞交流,增进各区域彝族同胞相互了解,促进彝族同胞友谊长存”。旨在自彝族六祖分支后,散居于西南各地的阿普笃慕的子孙们,分别受到各自邻居及兄弟民族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彝族多元文化。语言、服饰等各不相同,自从凉山地区的彝族同胞规范新彝文后,各支系彝族同胞们唯一联络的古彝文字也断层了。一彝族作家曾经说过:“文字是印证一个民族的特有维系”。如今,我们处于上海这个特殊的一隅,有来自川滇黔桂各支系的彝族,我们只有加强彼此间相互了解,才能更好的站在统一高度,共同继承、宣传彝族文化。请杨格老师谈谈,在沪彝族同胞如何才能更好的加强凝聚力?

 

杨格:我没有对彝族研究得这么深。我只是在生活中强调民族人士能穿一些时尚、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比如玄色服装、编织皇后李黎明的手工编织服装,但他们的服装很贵,都在中信泰富广场里有买,一般人买不起。玄色品牌已经在上海消失了,据说北京还有。李黎明编织服装还有,我从静安区常委角度一直呼吁静安区政府关注,但效果不大。现在,李黎明女儿、女婿(法国人)接了她得班,继续坚持这个品牌。

 

赵磊:忘记了是哪位名人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尽管这种背叛不会受到法律的审判,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彝族人,是会受到众生辱骂的。彝族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其诗歌《自画像》里曾向世人呐喊:“啊!世界,请听我回答:我——是——彝——人”。这声音回响在山谷,是多么豪迈的气质,犹如彝族英雄之格阿尔战胜凯旋而归之风采。请杨格老师谈谈:作为我们这代彝族人,如何继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又如何将他更好地交给下一代?

 

杨格:我们大学班同学至今保持着联系,这很难得。我们都是各个民族的。这也是我们对母校中央民族大学的记忆和回报吧。我舅舅给我寄了几本彝族的书,我一直保存着。等有空再好好看看。

 

赵磊:您的儿子应该也快成年了,请您分享一下,作为有一半彝族血统的上海人,如何增强其民族认同感?认识、了解彝族,远离彝区怀抱的他,是否常“回家”看看?

 

杨格:我儿子现在在马来西亚国民大学读国际贸易,他的英语很棒。以后可能还会去其他国家继续深造。从他两岁起,我每年春节带他回贵阳探望他的外公外婆,他很喜欢贵阳的肠旺面。我姐姐一家在广州,他们也是每年春节回贵阳探亲。姐姐的女儿现在在韩国留学。我弟弟、弟媳一家住在贵阳,他们对我父母非常孝顺,这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赵磊:1998年国家教育改革后,更多的彝族人进入大学殿堂,如今,在沪彝族学生逐年增多。除了在学校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外。在就业竞争的环境下,彝族毕业生们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在相对弱势的环境下发展壮大?作为一个有资历的新上海彝族人,请您给彝族莘莘学子们一些建议。

 

杨格:脚踏实地的对待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保持一种竞争力。从容、睿智、乐观,这样有助于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住自己的实力。

 

赵磊:谢谢杨格老师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访谈。祝你们全家健康顺利,度过一个愉快的彝历年,枯石姆萨,兹摩格尼!

 

 

个人简介:

     杨格,女,彝族,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现为上海市政协《联合时报》社、《浦江纵横》杂志主任记者。媒体人物专栏资深撰稿人。定期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栏目、《新民晚报》“封面故事·人生”栏目撰写人物稿件。定期为《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撰写散文。在《浦江纵横》杂志开设“肖像”、“对话”两个专栏。

 

    1994年出版个人新闻散文集《不恨水流西》;1998年、1999年曾先后采写报道张瑞芳、光未然(《黄河大合唱》词作者)等20位名人的文章,其文全部载入东方出版中心发行的《锦秋人生》(1999年版)一书;1998年、1999年采访上海、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北京的一组散文通讯入选由叶辛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的眼光——少数民族作者的散文诉说》(1999年版)。20031月,杨格“轨迹系列”《融入的路上》、《回望故里》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上海新闻学会会长丁法章作序。2004年上海市政协拍摄《求真务实,迸发活力》工作纪录片,杨格担任总策划、编剧。20061月出版《一样的家园——从台湾到上海静安》,杨格担任总策划、主编;20061月出版《肖像》,系杨格人物专著,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作序,杨格担任策划、执行总监。

 

    获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度优秀作者称号;获新民晚报2003年度优秀作者称号。论文《论新闻中散文化的写法》获第四届上海新闻论文三等奖(200312月)。2004年,《蒋锡夔院士的思维旅程》荣获“中国少数民族人物风采征文”二等奖; 2005年被聘为《新民晚报》首批特约作者;采写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俞云波的《做诤友》获得上海市政协2005年度好新闻奖。

    20033月,杨格当选上海市静安区第十一届政协常委;20039月,杨格成为民盟上海市委委员。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