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民族大学看《绝代-末代女土司》超前试映时的心情,我想,我心里的激动绝不亚于小说原著作者的心情。 当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这本叙述彝州本土一位传奇女土司成长经历的小说《绝代》。这是我们云南本土知青女作家黄晓萍的呕血作品之一。为写该本小说,她当年曾亲自到楚雄武定的万德进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 我慢慢长大了以后,又再次看这本小说,随着一次,两次,三次的翻阅,慢慢能看懂一些其中曲折的情节构思,其中女人的情感与命运的交织,其中神秘的彝族风土人情,其中落后与进步的社会矛盾冲突。可以说,我对于《绝代》有着一段不解之缘,这是一种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难以言明的情感。 正值在京出差而听到《绝代》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消息,对于我这个忠实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欣慰。毕竟,以文字为载体的表现形式给人的是一种间接的感受,而以声音,图象为载体的表现形式,则是直观的来自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它可以充分地让人们感受到那博大的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全面的感受。 而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极为兴奋地与许多朋友一同观看了电影《绝代-末代女土司》的超前点映。 观看之后,感慨颇多,在此仅对一些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比较:
一、小说《绝代》pk电影《末代女土司》 一位身世悲惨的女娃子(当时的最低层)成长为女土司曲折而痛苦的经历 pk 一位家庭优越的娇娇小姐成长为成熟的“杰出女性”的经历。 看过小说《绝代》,心里会有一种震撼之感。不是因为场面的浩大,人物的众多而震撼,而是会被那个从目不识丁的女娃子一步步在汉人师爷的帮助下,成长为美貌兼具智慧加魄力的女土司的辛酸坎坷过程而震撼。 小说《绝代》,讲述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孩,因为抵债而进入到了土司家族之中,被土司老爷百般凌辱,却始终不给予其名分,她在那里虽然受尽折磨,却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男人——土司府的汉人师爷。他教给她文化,知识,教会她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战胜别人。在一次偶然的机遇,土司死了,在众太太们的慌乱和无知中,她借助师爷的力量,得到了土司府的执掌权力。他们相爱了,爱得很深。他们的那个儿子,和清秀的师爷长得很像。他们之后的孩子,因为权力的需要,被溺死了。在一次外出中,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师爷挡住了毒箭,他死了。他要她坚强地活下去,为他活下去。 这个女人,带着她的女儿那锦云和儿子那休,在众土司势力中艰难地周旋。她先后将自己身边的心腹使女当女儿嫁出,为保土司部落的安宁,甚至后来忍痛将女儿那锦云嫁给龙云做小妾。她让她的儿子那休外出去新式学堂读书,接受新式教育,却没料到儿子学成归来却要革母亲的命。他背叛了给予自己生命和温暖的土司家族。 女土司孤独终老。她的女儿恨她毁了她的幸福。她的儿子不能理解她的一生为之奋斗的土司家族究竟有何意义。 这就是小说《绝代》的大概情节。这是一部末代女土司的传奇经历,也是一部彝族文化,历史的缩影史。一个女孩到女人,再到女土司,个中辛酸,个中坎坷,和个中无奈,很是让人感慨。 而电影《末代女土司》则标新立异,将身世悲惨的女娃子转变为同为土司部落的头人的女儿,同时,故事的总线都以这位美丽,可爱的女孩子如何用自己的宽容,自己的博爱去征服女人,男人,征服敌人,最终以爱的力量得到了土司之位,深受人们之爱戴。 这是一种催人上进的暗示。影片向我们昭示,女人的宽容和爱心是无敌之矢。她在影片中善待俘虏,善待敌人,甚至善待嫉妒她,想至她于死地的大太太。直到最终要被土司的大管家诬赖处死都毫无怨言。当然是峰回路转,她的忍耐,她的博爱,获得了人们的拥戴,她成为了最后一代女土司。她成为了女性中的佼佼者。她成为了爱的化身。 看到她,就好象看到了温暖的春天,看到了阳光。这就是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