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乡动态 社会活动 查看内容

走进"贡果"之乡混撒拉村 看彝族聚居村的巨变

1386 0 2010-11-7 00:04 发布者: 尔古阿古

四川新闻网攀枝花11月5日讯(记者 李京枝)“青山绿水、果树成荫、芒果飘香、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让人流连忘返......”11月5日,记者一行走进美丽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彝族聚居村--混撒拉村。一阵微风拂面而过,浓浓的芒果清香扑鼻而来,香沁人心脾......

  据悉,混撒拉村是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的一个少数民族村,位于金沙江西畔。全村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所辖八个村民小组,329户,1285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全村以芒果为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13500亩。2010年产量达到35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60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13万元。

  据了解,中国芒果主产区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攀枝花市是四川境内唯一芒果种产区,种植又集中在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等地,混撒拉村引进种植了世界著名的芒果品种—凯特、爱文、海顿、金白花、台农一号、吉禄等优良品种,远销俄罗斯、北京、上海、成都等地。

  近年来,仁和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煤兴工调结构,扎实建设新农村,发展旅游促三产,稳定和谐聚人心”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两个格局转变”战略部署,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6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8亿元,同比增长34.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9.1%。仁和区大龙潭乡彝族聚居村--混撒拉村打响攀枝花芒果品牌,充分发挥攀枝花芒果优势竞争力,引领和开创仁和精品农业新时代,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第一个吃螃蠏的人” 传授新致富观

  党员示范带领致富。针对混撒拉村的气候土壤特点,村党支书李德同志通过学习、考察,大胆引进芒果并试种成功,做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蠏的人”。在尝到了芒果收入超过其它收入的甜头后,李德带领群众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他无偿将果苗提供给周围村民试种,亲身把手传授种植管理技术,但观念传统的村民们并没有多大兴趣。于是,李德决定先干出成效让老百姓信服,他带领20多名党员自带干粮开垦荒山,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一个500亩的集体果园。通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和精心管理,果园有了好收成,村上也有了集体收入。看到这些,老百姓终于服了,栽种芒果的村民越来越多,芒果收入的增加让许多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宽裕起来。为了搞好芒果的规模化发展,村党支部以500亩集体果园为基础,组建了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采取“支部加协会”模式加强对全村芒果产业的支持和引导。目前,混撒拉村家家户户种芒果,已形成了12350亩的种植规模,芒果收入成为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2010年全村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00户,收入在1-5万元的农户有155余户,占总户数的78%,家家户户都有芒果收入。目前,仅有10%的芒果在本市销售,90%的芒果都远销全国各大省城。在芒果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中,党员占到了近七成。

  依托产业科学致富。混撒拉村两委认准了发展芒果产业这条发展路子,坚持带领群众一抓到底。为进一步将其做优、进一步增效,混撒拉村组建了攀枝花市德益果品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联营运作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公司出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和产品销售;农户出土地、劳动力,公司对果农采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年终公司和农户按产值的50%对半分成),在全村芒果种植户中实行培训指导、生产资料、品牌注册、产品包装、市场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技术、统一生产资料、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公司与村民联营发展,形成了“仁和牌”芒果的品牌效应。为了让广大村民能够科学种植、科学管理芒果,村党支部十分注重芒果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制定科技培训计划,投入资金,定期聘请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秀才”为党员群众讲解芒果栽培、管理等实用技术,邀请科技工作者和专家举办科技讲座和现场培训。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培训,培养技术和营销骨干。投资50余万元,成立了“芒果专家大院”,提供种植技术展览、生产资料销售、专家坐诊、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为芒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立足资源多元致富。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村两委班子立足现有芒果产业现状,进行了“怎样实现群众持续增收”的讨论,确定了“兴万亩芒果园,建休闲度假村”的新规划,一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中,除建500亩的集体果园外,还建起了年产100万块的红砖砖厂和年产2500立方米的沙厂,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10万元以上。利用集体经济收入,为村民办实事,大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立了攀枝花市混撒拉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公司带动农户发展旅游业。目前,以混撒拉水库为中心,由村委会出资补助农户,在中心村首批打造5个农家乐,1处接待山庄,每天接待能力500人;组织实施100户民族特色风貌民居打造,迅速启动乡村休闲度假游,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惠民工程服务致富。长期以来,村两委班子把改善民生工程作为助推发展助推致富的重要手段,积极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陆续建好了标准化的基层组织及文化活动中心、村卫生站和混撒拉村希望小学;建成灌溉面积达3000余亩的提灌设施;投入大量资金对混撒拉水库进行整治增容;村委会每年出资奖励考上大学的果农子女等等,深得群众欢迎。

  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混撒拉的巨变

  走进了混撒拉,当看到眼前宽阔干净的马路、整齐的农舍、漫山遍野的芒果林以新建的学校和卫生院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为什么如此一个偏远的民族村能有这样巨大地变化呢?为此我们采访了李德书记,他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近几年的发展情况。

  全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芒果产业。抓住交通便利,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优质芒果的栽培,所产的芒果与其他产区相比有优质晚熟,肉质洗滑,味甜滋多,营养丰富,可食率高,较高的糖度和较好的口感等特点。并且在栽培管理中,始终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和农药化肥的无公害化使用,并在2004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其中引进的世界知名良种——爱文、海顿、凯特、肯特、吉禄远销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对于加快全村经济的发展、助农增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助农增收,以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努力把混撒拉村打造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社会。从而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推进芒果产业持续发展上,依托攀枝花市德益果品开发有限公司研究成功的“芒果果实采后生理病理分析及贮运保鲜技术”从而有效地延长芒果销售时间,提高果品的销售价格,极大地丰富市场,提高农民收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各地热火朝天地展开,这个村曾获得过市、省、全国多项荣誉。经过多年发展,如今该村已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中攀西地区唯一的一个省级试点村。

  “品牌效应” 让果农尝到了甜头

  作为全市4个万亩芒果基地之一,目前混撒拉村已初步形成了混撒拉芒果的品牌效应。该村芒果被农业部授予“南亚名优热带作物”,市场竞争力很强。

  说起混撒拉芒果的品牌效应和今年的芒果收成,村民们高兴的告诉记者:“混撒拉的芒果主要有“凯特”、“吉禄”、“象牙”等,有果型好、纤维少、肉质嫩的特点。攀枝花芒果因为成熟期晚、品质好,所以在8、9、10月份的国内水果市场上占有非常优势的地位。

  村民郭志福家是在11年前种植芒果的,一共种了2500余株芒果树,有40多亩,在村里算是中等规模的芒果种植户。在谈起自己家的芒果收成时,郭志福憨憨地笑了:“我家种的芒果品种是‘凯特’,大部分都是1斤到2斤半的优质果。种芒果这么多年,我们的收人增加了,我们开始尝到了甜头。”

  如今,勤劳而善良的混撒拉人民结合实际,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晚熟芒果为主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做优芒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使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实现了由原来的贫困村迈向了小康村。我们相信,随着“攀枝花芒果”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攀枝花芒果产业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