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凉山彝家亲友多数相距较远,隔山隔水,一年难聚一次,有的甚至一生难见,故而相见甚欢,主家必显好客,要客来了杀牛还配鸡,一般的也要宰羊杀猪,再普通不过的就杀只鸡。酒更是推杯换盏,客人一进屋就喝,要离开才停。 让来客吃饱喝足,很是热闹,也很有人情味,这在难得见面的亲友间是可以接受的,也没有错,是一种风俗。也在一代代沿袭的习惯中形成了一些规范,形成下意识的东西,甚至有了文化的意味。 这种接待确实显得热情好客,给双方也添了脸,但仔细想,显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主人经济承受能力不协调,和主人家平时的消费水准不相称,显得很浪费,很不量入为出。而眼下凉山彝区的人均年收入还在三千上下,有的还未脱贫呢。何况还要积攒点下来给儿子们讨媳妇、建住房、置地产,还有子欠父债要送终归祖的事呢,那可是好几笔大钱的事。 现在的凉山彝区交通通讯已算四通八达,亲友间联络,一个电话就能搞定,就算要走动也不再是件难事,一天来回很方便,大可不必动辄杀牛宰羊,惊动四邻。有些生活形态要改一改了,有破有立,有堵有疏。有点财富意识,能量入待客最好,猪鸡牛羊都是商品,是可以换成钱的,何况一年还是三百六十天呢,要积少成多,下来的日子还要过,不要一边被扶贫一边浪费。 为此,笔者呼吁我们凉山彝家待客的方式可以改进了,也应该改进了,趁健康文明新生活方式的提倡,弄点合口的特色菜就好,比如腊肉煮鸡加青菜洋芋,不要再去搞那些花大半年的收入吃一顿的花架子。能省就省,何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