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民族文化和习俗需正确看待

1439 0 2010-5-11 13:27 发布者: 晚归的人

2009年,一次偶然回家的途中,我在家乡的水泥厂围墙上看到一幅醒目的标语,内容大抵是改变落后丧葬习俗,提倡新式丧葬的意思。我当时很纳闷,标语正对着我们这个全是彝族群众的村子,看来是写给我的乡亲看的。但是,我记忆里的家乡的丧葬方式和其他彝族地区的方式基本相似,火葬怎么突然变成了落后的方式了?

   前段时间地区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凉山也该禁酒了》的文章。仔细看了内容,想法是正确,但是一看署名作者,吓了一跳。因为这位爱好文学的作者之前到我们越西来参加油菜花节时我们豪饮到了天亮,大家都非常开心。时隔半月,怎么思想那么大的转弯?酒,是我们凉山人待客之道,是赖以生存的的精神支柱,婚丧嫁娶都无法离开它!汉语有句俗语叫“无酒不成席”,如果凉山真的禁酒了,那我们世代传唱的酒歌就要进入博物馆,热闹的场面也会成为一种历史,少喝或者鼓励戒酒是对的,禁酒的观点,恐怕有点不妥吧!

    彝族因为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经济一直落后,这是事实。我在凉山遇见过很多热爱这个民族的彝族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我发现一个问题,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彝族就是凉山彝族,凉山彝族即代表全国彝族。这种观念很可怕,因为它很狭隘。以前我也曾经这样认为,后来,接触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凉山彝族,它代表的只能是北部方言的彝族,而整个北部方言也只占彝族的四分之一。彝族的几大方言区我都去过,风俗和语言有差异,但是都能找到同源的影子。贵州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土葬了,纸人纸马,典型的汉化结果。

    关于凉山彝族的历史,虽然我们都知道祖先来自于云南昭通方向,但是我们追根寻源的结果是我们无法找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地方——兹兹普武。这个疑问虽然给凉山彝族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是,迁徙的这份苦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民。前段时间从电视看到云南和贵州地区严重干旱,照此下去,以后可能不适合于人类居住。思维敏感的我突然就想,是否我的祖先——凉山彝族的先祖也曾经居住在水草丰美的云贵高原某处,后来因为环境等灾难的原因,被迫迁徙到了凉山。难道这是时光的轮回?难道单位以3000年为一个单位?

    时间永远不会停滞,人们被禁锢的思想却会随着大的环境逐渐被改变。凉山民主改革,改变了凉山彝族的社会结构,同时也从更深层次上凸显了凉山的社会阶层。五十多年过去了,凉山彝族的黑白意识依然存在,只是刀光剑影的记忆逐渐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远去,仇恨像箩筐里的细沙一样洒落在荒郊野外。经济建设给凉山人民带来了效益,也带来了一些我们淬不及防的灾难——毒品、艾滋等我们羞于启口的现代文明滋生的野果。

     前几年听说凉山的昭觉和布托地区已经是毒品的重灾区,我心里一阵酸痛。贫穷和落后还没有消除,年轻的人们就喜欢上了“极乐”的世界,这是一种悲哀,更是一场灾难。毒品肆虐过后,艾滋油然而生,吞噬了古老的土地,几年之后,这股风也吹到了我的家乡......

     前不久,省上一位领导到了凉山调研时看到凉山边远山区落后的局面,很是着急和痛心,在总结会上,他提出了要彻底结束贫困群众人畜共居的局面,倡导文明新生活,改变坐在地上吃饭的习惯,要让每家都有凳子坐,党员干部带头捐献凳子。这位关心群众疾苦、务实为民的领导值得我们称赞。但是,相关部门特别到某些基层政府时,传达的精神有些偏离。一个民族,可怕的不是物质匮乏,而是思想的空洞。报刊、杂志、电视里大篇幅地报道某地如何符合改变习俗,“陋习”、“陈规”等带有歧视和贬义的字眼登上传媒,一时间,仿佛一场运动即将到来,政治敏锐的部分彝族人率先表态我们该如何如何,而底层的普通百姓在拿到价值几十元的凳子时开始反思,我们这个民族是否真的是文化、经济、社会、思想都落后的民族?他们开始自卑,开始自嘲......

     说一位高山的彝族群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从小的学习兴趣,孩子三岁就带到县城里租房子住,平时听话的孩子上了一周幼儿园后,回家再也不愿吃家里做的饭了,父母细问,孩子抱怨地说你们煮饭的锅太黑了,他只吃老师用电饭煲做的饭。父母惊诧,更是狂喜,觉得达到了此行的目的,立即购买新的炊具,从此也在县城定居下来。白天捡垃圾,晚上打零工,攒下一些钱后,做起了毒品生意。后来孩子满口汉语,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是各项消费指数在同学里首屈一指。前段时间,这个孩子中学毕业就辍学了,父母用10万块给他娶了个媳妇,准备买门市给他做生意。我认为这个孩子是垮掉的一代——虽然他从此可能衣食无忧。同时我也开始深信——腐化首先从城镇向乡村蔓延。

    这不能说是一种趋势,但这是一种现象,而且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社会的车轮总体是前进的,但是,它会遇到坎坷,时而停滞,偶然会下坡失控。   一种民族文化的积累需要上千甚至万年的沉淀,它不会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影响明显被侵蚀或者改变,这就像孔孟之道经历了几千后,还是要重提到教科书里一样。彝族人民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十月太阳历、古彝文、阴阳八卦、十进制等先进文化曾经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习俗是文化的表象,是会受环境和地域的影响而逐渐改变的,彝族各地习俗各异,有可能住在河两岸的习俗都不一样,这些习俗不是民族文化的实质,因此,一些不利于科学发展和文明新生活的习俗是该被改变的。在实施彝区新生活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应该注意舆论导向,否则急功近利的结果有可能和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

   在实施的过程中,执行的人和即将被改变的人,都该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区别,稳步、扎实推进彝区文明新生活运动。

 

作者本人

神秘的落水洞前是流淌了万年的板桥河,上世纪这里被筑垒成了一个灌溉用的水库,曾经一个村子出三个国民党团长的记忆永远沉寂湖底。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lanshan19771231

 

责任编辑:马海林布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