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的收集整理和近半年时间的准备,今年3月底,30余名峨边彝族同胞来到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录制峨边彝族民间歌舞专辑。他们中,绝大多数生平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 据悉,该节目将于6月中旬在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连续一周的展播,每天一个专辑。届时,著名节目主持人梁璐将带领观众朋友全方位领略峨边小凉山彝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 20余经典曲目 展示峨边彝族民间歌舞精髓 央视演出大厅,一首首具有浓郁小凉山气息的音乐,一曲曲独具地域特色的舞蹈、一场场面对面的采访正交替进行,《甘嫫阿妞》、《佳支依达·且别啦》、《伊诺酒歌》……优美的旋律在演播大厅上空久久回荡。 在历史长河中,峨边彝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并形成了浓郁的小凉山彝族特色民间文化,内容可以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等五类。《民歌·中国》栏目组导演李振宇对峨边彝族民间歌舞情有独钟,他说,这些歌舞绝大部分属原生态,特色浓郁,非常有看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民歌·中国》将对其进行全方位展示,让全国观众更广泛地认识不同特色的民歌,了解中国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也正是《民歌·中国》栏目所追求的目标。据了解,《民歌·中国》栏目是我国唯一一档以中国原生态民歌歌种版图概念全景展示的中国民歌艺术节目,它为展示中国民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平台。 此次共录制了峨边小凉山彝族民间民歌中的《甘嫫阿妞》、《佳支依达·且别啦》、《伊诺酒歌》、《啊惹妞》、《惹达》、《春笋飘香》等20多个代表性经典曲目,分为“民歌经典·多彩峨边”、“民歌发现·彝族民歌传唱之旅”等6个乐章。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代表着彝族民歌精华的劳动歌、礼仪歌、情歌等民间歌曲;也有展示彝族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喝酒拜神、庆祝节日,以及生产生活情形的歌舞。 为完美展示彝族文化的魅力,峨边彝族自治县经过了长时间准备,所选演职人员均来自峨边,他们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进京前进行了精心排练。为录制好这档节目,参演的彝族姑娘、小伙子一到北京就直赴央视演播大厅,一边倾听导演李振宇的意见和要求,一边走上舞台,感受台上的环境和氛围,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演出才能。 “能够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参加此次演出的耍仁奥嘉对记者说,峨边彝族民间歌舞能够吸引央视编导,能够在央视播出,这充分说明了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大伙儿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好好地唱,好好地跳,唱出、跳出我们峨边彝族民间歌舞的精髓!
树品牌闯市场 大力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 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常有“以歌代言、以乐传情”之说,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深深扎根在民众生活之中。但何以只有峨边彝族民间歌舞受到央视青睐?这与多年来峨边县委、县政府对挖掘和打造彝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 如何充分利用彝族文化资源,服务社会发展?峨边立足县情,把“打造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县”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与“建设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强县、原始生态旅游县”一起成为峨边彝汉群众的奋斗目标,该县制定了“弘扬黑竹沟彝族文化,打造甘嫫阿妞品牌”的文化发展举措,通过大力实施特色文化战略,实现文化发展目标。 甘嫫阿妞的故事在云、贵、川彝族群众中广为流传,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该县抓住机遇,倾力打造甘嫫阿妞品牌,使之成为峨边建设“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县”的切入点。2005年,峨边在省工商局就“甘嫫阿妞”系列进行了登记注册,为峨边文化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2007年3月,大型民族音乐剧《甘嫫阿妞》在乐山大佛剧院上演,吸引了省内外数十家媒体的关注,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甘嫫阿妞”成为峨边继黑竹沟自然风景区后的又一张“名片”。为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峨边在县城中心塑起了甘嫫阿妞铜像,在城区主要街道和黑竹沟沿线进行彝族特色文化展示,还先后举办了甘嫫阿妞选美大赛和甘嫫阿妞艺术节,举行彝族舞蹈比赛、摔跤比赛、赛歌赛乐比赛、彝族服饰展等活动,着力展示彝族文化及风情。 为提高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该县先后邀请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曲比阿乌、吉木喜尔,著名作曲家郭万春、段永生等到该县彝家山寨采风,创作了一批动听、优美的歌舞,如歌曲《黑竹沟有条流金的河》、《彝家欢歌》、《青青峨边,亲亲家园》和舞蹈《春笋飘香》、《羊皮鼓》、《腾飞吧,峨边》等。同时鼓励民间艺人教徒传艺,向彝族群众传授服饰制作、工艺品制作等技艺,让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彝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