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吉村 老人和孩子 喜德彝族尔布有言:“火莫山下住的是罗洪家,木洪山下住的是巴且家,玛尼山下住的是祝尔加,瓦吉山下住的是瓦扎家。”71岁的瓦扎拉火是拉惹尔呷第十一代子孙,从祖先拉惹自昭觉比尔地区“瓦扎节古”搬到瓦吉山下,一住就是十一代了,如今拉惹这一脉的人口已经突破 300。同时跟着瓦扎家搬迁到这里的还有阿的、阿西两家,也已经有了上千人口的规模。而毕摩世家吉克家族来得稍晚,他们从美姑开始,经侯播拉达翻杰尔阿莫山到申果庄,再翻玛果火普山到比尔地区,又从比尔地区翻玛波俄而到喜德尼波地区,最后沿着瓦吉木梁子来到了今天的贺波洛。 71岁的瓦扎拉火在谈起祖先的时候,偏爱于谈论祖先的法制建设,“我们的祖先已经成立了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只是流传到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了”,他说。 彝族自古有规定:不能打女人和母猪,因为要生育;不能偷取邻居家的猫,因为猫是百家猫,谁家的老鼠都会逮;祸不及烧房,谁家都需要一个避风挡雨的地方;不能堵水沟,谁家吃饭都不能缺水;不能挖平坝,闲暇时候平坝是众人休闲的好地方;女人在夫家自杀,娘家家族的男人要一同前去讨回公道;杀人不能杀舅舅,杀了舅舅赔偿1200个银子坨坨,杀了外甥要赔偿600个银子坨坨,杀了侄子需要赔付300个银子坨坨;宰杀走失的绵羊被发现者,要一头赔两头,偷取并且宰杀山头上放着的绵羊被发现者,一头赔五头,偷取并宰杀关在羊圈里的绵羊被发现者,一头赔十头…… 拉火老人坐在沙发上如数家珍的同时显得有些落寞,如今的瓦吉村村民生活条件有了质的转变,堂屋里甚至已经不再设有火塘的位置,人们的话题也更多地在县里哪个小学的教学质量好,哪个幼儿园值得信任,哪家的孩子去年打工挣了多少回来等方面上停留。“这几年,条件好转了,家境殷实点的都把孩子送到县城里上幼儿园、小学,我们这儿的学校软硬件设施毕竟都比不上县里的啊”,贺波洛乡依子觉中心校校长阿的吃坡感慨地说。 依子觉中心校是一所一类体制学校,彝汉双语教学,如今有教师20人,学生578名,其中女生228人,占全校学生人数近一半。采访的时候,记者和一年级学生阿的约哈有这么一段对话:“成绩怎么样?”“不好,数学考了32,语文考了23。”“为什么不好好学呢?”“心思不在学习上吧?”“在哪里?”“不知道。”“想学好吗?”“想。”“毕业过后想干什么?”“去(喜德县)民中上中学。”“中学毕业过后呢?”“到西昌上大学。”“不想去打工么?”“现在不想,等学到知识过后再说”…… 风是远古的风,一如既往,拂过瓦吉木梁子山下这个安静的村庄,夹着淡淡的今年花香,我迷路了,我还不知道。 瓦吉木梁子上羊群像落在山坡上的云朵 玩游戏的孩子们很开心 时他毕摩在屋外给同村的侄媳“看鸡蛋” 时他毕摩是有名的大毕摩吉克铁哈的儿子 □文/图:的惹木呷 (责任编辑:马海林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