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坪共有26个民族,其中汉、傈僳、彝、苗、回、傣等民族人口较多,这些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他们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和谐共处,为华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彝族水田人文化 华坪的水田人是一个古老的、人口较多的民族,共有2522人,主要分布在石龙坝乡和荣将镇,与其他民族合村共寨。水田人语言属汉藏语系彝语族,有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区,有主要的服饰类型和重要的工艺美术、独特的风俗习惯。 水田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并痴恋着能带来好运的财神。水田人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小领、偏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头缠青色包头。水田人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没有太大差别,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所酿造的腊渣酒口感纯正,清凉解渴,还常以酒示敬,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水田人的节日很多,有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节、赛装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水田人能歌善舞,竹笛、葫芦笙悠扬清脆,"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以"打跳"为主,加上大方有力的舞姿把一个心地坦荡、诚挚、无私和欢乐的民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苗族文化 华坪县共有苗族1782人,主要分布在兴泉镇和新庄乡。华坪的苗族勤劳、勇敢,性格朴实、细腻,主要有青苗、花苗、白苗三种。县内各村之间的苗族相互通婚,服饰相同,语言相通。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言丰富、表达婉转。有绚丽的服饰、精美的工艺美术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苗族饮食习惯独特,制作的连渣菜、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深受各民族喜爱。苗族还常以酒传情,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朴酒、交杯酒等。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杖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声温和入耳,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回族文化 华坪县的回族较少,共有692余人,主要聚居在县城以及新庄乡、荣将镇、兴泉镇、船房乡等地。 回族通用汉语,使用汉文,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夹杂着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回族服装与汉族大体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一般戴"盖头",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中心镇建有清真寺,是回族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伊斯兰教也称清真教,"清"字的含义是清净、清洁、远离秽物及不良思想行为和恶劣品行;"真"则指真实、真理、真知。"清真"一词准确概括了伊斯兰教的精髓。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是宗教节日。回族是个重视商业、文化、教育的民族,回族人民对华坪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傣族文化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在华坪县主要居住在石龙坝乡、荣将镇、新庄乡和船房乡,共有6800多人。傣族族系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他们的饮食、风俗习惯、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傣族的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