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原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敢问何为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地。其为气,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正,勿助长也。无若索人然: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拔之者,芒芒然而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枯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正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是伤害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能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农夫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不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这个典故故事又如是说: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躲雨,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水往下淌。 就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中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事,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地很久了。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际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他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么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体谅我快长高呢?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的一根线头,线头拔断了,却出来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迸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有想到,就这么办,帮助禾苗生长!”宋国人顿时来了劲,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个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他们一下子长高那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死了。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庄稼按自己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下场。 不知道这个故事真相之人,以为那都是对的,并且永远都流传下去。可赤水河畔的人民,关于拔苗助长的故事,有另外的传说,。它揭示的故事真相。 2500多年前,鲁班在赤水河畔建双凤台寺庙,鲁班的诚意打动天庭,当然也有观音大士的帮忙,才有天庭稻谷给与赤水河畔的劳动人民。那只是希望双凤台寺庙作为天庭形象工程,早些修好,好向玉皇大帝交差。 关于赤水河畔稻谷的来历,我的长篇小说《鲁班在赤水河畔的民间传说》之《赤水河畔稻谷吃新风俗》有效,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选读,而今日我要说的事,是与稻谷相关的拔苗助长之事。 很多人都知道,赤水河畔的劳动人民,为什么不喜欢墨子,其中之一,跟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有关。 赤水河畔有了稻谷。全国华夏都震惊。很多学者专家都慕名而来参观研究,而这些人群中,少不了好事者墨子。他自以为是,认为他懂很多东西,并且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教育赤水河畔的农民,农民种地也要有文化,否则庄稼不听话。 赤水河畔的农民心里十分不高兴,但又不能得罪墨子,因为他毕竟是鲁班的朋友,而鲁班双凤台寺庙,那时赤水河畔的人认为是保佑那里生活的源泉。 农民自首钟庄稼的方法,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来源于种庄稼的实践。可墨子看不起农民。看不起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认为种庄稼是不应该那样,像鲁班建双凤台寺庙那样,人能胜天,也不是有那么多神仙帮助鲁班建双凤台寺庙么? 墨子见田里的稻谷苗长得很慢,他要那些老农,帮助稻苗成长,可那么一些老农认为墨子是神经病。那些老农虽有种过几季稻谷。但也种过好多年苞谷。那也要时间到了,庄稼自然就成熟了。可是墨子认为,让稻谷苗映些成长,就会多些时间收稻谷。他就用手去拔稻苗成长,后来就有了墨子版本 拔苗助长。 墨子是什么人,社会名流。他当然不承认自己的过失,当然不承认是他拔了苗让稻谷苗成长,也不能怪赤水河畔的劳动人民,因为那里人知道故事真相,于是他就叫他的好友孟子,写了一篇《孟子,公孙丑上》,遮掩故事真相! 2500多年过去了,而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在赤水河畔依旧流传,它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不是由那些学者专家想像那样愚笨,去拔自己种在田里的禾苗,那是让禾苗自寻死路。不过,那些统治者,都喜欢用文化统治众生,可文化这种民族软实力,用得好可以带来很大效应,反之可以让国家灭亡。 如今,我们知道,谁是真正的拔苗助长者——那就是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