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彝族人民的忠诚儿子。 李埏,字子沂,号幼舟,1914年11月21日出生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4岁入私塾发蒙读书,他品性纯良、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颖,所读“四书”“五经”、《朱子小学》、《古文观止》……无不反复成诵,稔熟于心。1928年,随家旅居省会昆明,入市立第一小学(今景星小学)高小二年级。1929年全市小学毕业会考,获甲等第三名。1929年3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一中学。中学期间连获6次云南省甲等奖学金。1935年高中毕业,获全省会考甲等第二名。 1935年7月,李先生在强手强林的激烈竞争中,以优秀成绩夺得云南省教育厅大学奖学金考试第一名,保送入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经北师大复试后,入历史系学习。他从遥远的边疆来到文化繁荣、学术活跃的北京,胸襟顿开,学业大进。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和对日寇的仇恨,不惧反动军警的镇压,他勇敢地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回到云南大学借读。回滇途中,在海轮上巧遇吴晗教授,从此结成深厚的师生情谊。回滇在云南大学学习两月后,到大理师范任教半年。1938年8月,西南联大在昆明开学,他转学入西南联大历史系学习,师从著名教授钱穆、张荫麟研习宋史,以宋代楮币为课题,学习传统的考据之学与西方的经济理论,写成《北宋楮币起源考》、《宋代四川交子兑界考》、《宋代交子发展史》等文论,为师友赞誉。 1940年7月,他毕业于西南联大,旋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事向达、姚从吾,继续攻读宋史。1943年6月应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徐嘉瑞之约,受云南大学聘,讲授“中国通史”、“宋史”等课程。 1949年10月,他被选为云南大学教授会第一任主席,兼任云南大学募捐会主委、云南大学工会筹委会主委、昆明市教育工会筹委会主委,积极组织教师游行示威,支持昆明保卫战,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后,他积极参加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和除旧布新的社会活动。1950年5月,奉命接管云南省图书馆,旋任馆长。1951年10月,参加云南省武定地区的土改工作,并任罗次北厂乡工作组副组长等职,因立场坚定、工作负责、成绩显著,多次受上级表扬。 1954年,他辞去省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专心于大学教育,任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教学组长,积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着重探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正当李先生为祖国历史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努力工作并取得巨大成绩,向着新的高峰攀登时,摧残文化的“文化大革命”掀起了狂风恶浪。李先生和许多著名学者一样受到打击迫害。1975年,他恢复工作,即在《思想战线》上发表《试论历史局限性》一文,针对当时把历史上某些人物“无限拔高”,描绘成超越时空的“完美无缺”的伟人与做法表示异议。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无情围攻、严厉批判。但是他不因此而放弃正确观点,表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高贵品质。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以高昂的激情,积极投入教学与研究工作。1982年,他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封建经济史研究室。1983年,他与《历史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共同发起在昆明召开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被称为研究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最重要的论文之一。1985年,他以古稀之年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执著追求的夙愿。1986年,他自选的论文集《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荣膺中国教育研究会西南优秀图书奖。1986年,他主持的中国经济史学科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学科之一。作为中国经济史学科的硕士、博士导师,学术带头人,他为中国经济史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发表和出版了许多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著,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硕士、博士。云南大学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在先生的带领下,脱却襁褓,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跨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 他在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中的丰硕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注目和称誉,曾应聘到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高等院校讲学。1990年应邀到英国访问了伦敦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在弘扬中国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先后担任云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文科教师专业技术服务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顾问等职务。在校外,先后兼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云南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长、省钱币学会副会长、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顾问、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贵州民族学院兼任教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李先生在教学上以认真负责著称。他讲课条理清楚,语调铿锵,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如数家珍,见解独到。每次上课都认真准备,就是板书也一丝不苟,什么内容应该写在黑板上,每个字该写在黑板的什么地方,都有讲究,有条不紊。听他的课思路明晰,容易接受,课堂笔记常常就是一篇好文章、一本好教材。为了让黑板上的地图画得逼真流畅,迅速准确,李先生早年专门在黑板上练习画地图两个多月。有人建议他用现成的历史地图,他说:“现成的地图方便而准确,却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中心及发展动态。教师在黑板上画地图便于讲解,也会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学习他的这种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