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中部、东南部、西部6个方言区,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北部方言的人口最多,约占实际使用人口的42%,北部方言还可分为北部、南部两个次方言。北部次方言中,还可分为什扎、依诺。南部次方言中可分为布拖、会理两个土语。北部次方言的使用人口最多,面积最广,几乎遍及凉山,因此是凉山的主地方言,其中又以什扎土语的使用人口最多,分布面广,最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因此什扎语是凉山彝族的标准语。喜德语音是标准语音。其语音、词汇、语法有以下特点:
语音
1、辅音数量多,有43个结构,较复杂,基本特征是浊辅音发达,43个辅音的清浊比例为21∶22,除喉部外,各个部位都有浊辅音,它们同相应的清辅音两两对立。在浊塞音和浊塞擦音中,又区分为带与不带鼻冠音的两类。但就声母而论,结构又很简单,都由单辅音组成,没有复辅音声母。
非基础方言区的田坝话和所地话的辅音略有差异。关于浊辅音,田坝话中,峨边没有hm、hn、hl,越西、甘洛有hm、hn无hl;所地话中,一般有hl无hm、hn;田坝话还没有鼻冠音。关于复辅音,所地话中,有两种复辅音现象,一是由塞音和颤音构成的复辅音,即当声母、g、k、gg、mg、ng与复韵母ui、uie、ua相拼时,气流在舌根与双唇同时受阻,出现gbr、kbr、ggbr、mgbr、ngbr等塞颤复辅音。另一种是由两个辅音构成的合音,有塞音和擦音组成 的合音,即g、k和gg、mg与舌叶擦音(清和浊)结合成的舌根部位的塞擦音;还有复合擦音,即h、w与y、yr结合时出现hg-、wss-两个复合擦音。
2、元音松紧对立。元音共10个,y、i、o、u、e是松元音,yr、ie、uo、ur、a是紧元音。这十个元音组成十个韵母,没有复韵母,没有塞辅音韵尾和鼻音韵或鼻化韵。
非基础方言区的所地话有复元音韵母。布拖有ui、uie、ua。它们多是单元音的条件变体。〔u(迂)为用汉语拼音字母〕
3、有四个声调。一至四声的调值依次是55、44、33、21,从调值可见只有平、降两种调型。
非基础方言区的田坝话和依诺话均为三个声调。田坝话少一个44调。唯依诺话声调的调值与凉山各地彝语均不相同,它的调值是25、22、21,而且还有55、24两个语流变调。
4、音节结构主要由辅音(声母)+元音(韵母)组成,少数由元音(韵母)单独构成,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辅音不能单独成音节,但鼻音(双唇、舌尖前)、边音在一定条件下有近似自成音节的现象,即它们同弱化的舌尖元音(y、yr)、闭元音(u、ur)结合时形成这种现象。
一、词汇
按词的使用范围、彝语词汇可分为方言词和全民词(同源词),两者比较,同源词约占所比较的2800多个词的40%~60%。北部方言喜德县与其他五个方言代表点的同源词的百分比不算高,与威宁、宜良、新平、大姚、巍山的同源词依次为42%、39%、36%、35%、31%。凉山彝语内部的同源词比例则很高,什扎话(喜德)同依诺、田坝、所地话分别进行比较,依次为93%、91%、77%,什扎话内部五个次土语的同源词比例则更高,占94%~98%。
按词的结构方式划分彝语词汇,有单纯词、复合词和派生词三类。从构词角度看,单音根词和词根占优势,在单音根词和词根的基础上构成的复合词较多,复音的单纯词很少。双音复合词在现代凉山彝语词汇中占首要位置,代表彝语词汇发展的趋势。表意丰富、生动的四音格联绵词很发达,它是一种特殊的复合词,多半是“双音格”的扩展形式。
解放后,彝语词汇发展迅速。群众随着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自然地创造出一些新词语,又从汉语直接吸收“借词”,或是从汉语“借译”,即用彝语固有词素仿造,使彝语词汇迅速发展。
二、语法
词的语法分类,可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十二类下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彝语量词和语气助词很丰富,介词较少,数词缺乏抽象的序数词体系。
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利用语序和虚词。单句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强调宾语的主动句的语序是宾-主-谓-(补)。句中定语的位置:名词、代词作定语时位于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时位于名词中心词后。状语一般位于动词、形容词中心词前,一部分副词状语位于动词、形容词中心词后,还可位于中心词的重叠式之间,或双音中心词之间、多音中心词的最后两音节之间。补语位于动词、形容词中心词之后。
虚词有组合、定性和表示语气等语法作用。例如彝语可用不同的结构助词作多种句子成份的标志,用不同的时态助词表示五种时态。
有词的形态变化等表达语法意义的辅助手段。凉山彝语的动词声母清浊交替的内部曲折表示使动态和自动态,用声调交替表示被动态和主动态;人称代词有表示“数”、“格”、“人称”等范畴的曲折变化;动词、形容词重叠(多音词则重叠最后一个音节)并变调表示疑问式;疑问代词重叠表示全体等等。
彝族除使用民族语言外,尚有部分人口能使用汉语。乡以上干部、科技人员、知识分子、杂居区群众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日常汉语,约占总人口的29%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