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语言文字 查看内容

规范彝文书法学习

1945 0 2009-10-28 22:23 发布者: 沙玛阿布

规范彝文字具有艺术性和对称性,学习规范彝文书法。首先应该掌握部首和笔顺的书写,然后才能去追求彝文的结构和章法。书写彝文笔顺很重要,先写那一笔,后写那一笔决定着书写结果的好坏。如“     ”字,必须先写“     ”笔,再写“     ”笔,否则这个字书写的结果不会美观。又如“    ”字也同样必须先写“    ”部,后写“    ”部,否则难以书写完善这个字的结构。

一个字的结构和比例在书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构不恰当,比例失调都是书写失败的主要原因。直、折、圆、弧、绕是规范彝文字的主要笔画,而对称是彝文字的主要特征,在书写中必须掌握,不然难以写出如意的字。当然在书法创作中,不但要把单字写好,还要按照章法的要求安排好大小、疏密、粗细、浓淡、干湿、连绵、虚实、错落、对称等。

创作并非是几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练。步入彝文书法创作,首先要掌握彝文字笔画和部首的特点,结构规律,熟习墨法,笔法和技法等。对彝文字的象形、绘意、指事等有所了解,并投入内心情感,反映出文章的内容,含意和精神风貌,使创作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书法是以字为基础,通过纸、笔、墨来表现文字含意、文章内容,使人们从所创作出的书法艺术中领会到其间的神韵、思想和精神风貌等。

彝文书法与毕摩文化

彝族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与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历史。彝族世居祖国西南疆土,跨越川、滇、黔、桂四省区,主要居住在大小凉山、乌蒙山、哀牢山、圭山,即金沙江、红河、南盘山、北盘山等两岸的山区和高寒山区。在慢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发了祖国西南边陲,谱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尤其以“毕摩”文化最为丰厚和广阔,彝文书法艺术就是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依托毕摩书法来开拓现代彝文书法艺术,不仅能发现新的彝文内涵,开发出具有时代性的彝文书法艺术,更能促进彝文化的再发展。

彝文是彝族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彝文的创造、应用和发展,不仅标志着彝族人民各个时期的智慧,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还记录着彝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彝族的社会发展起着绝对性的作用。彝族历史悠久,具有独自的语言和文字,彝文在历史上普称为“夷文、爨文、爨字、倮文、罗罗文”等。是一种具有独自特点的古老文字。文字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标志着这个民族已过渡到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就能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广泛流传,长期保存,让后人充分利用前人的成就,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创造和发展。文字是积累知识,传播文化的有力工具,没有文字的结果等让人难以想象。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精髓,然而离开彝文字单一的去探索和研究毕摩文化是浅淡的,毕摩文化无处不与彝文有关,只是没有更多的人去探索和研究罢了。研究彝族文化必须对毕摩文化有所了解,否则所研究的文化是单一的,缺乏广泛性。彝文的传承大多以毕摩来传承,因此,毕摩文化包含了彝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彝族社会中毕摩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属群体性文化,到目前为止,在彝区有多少家族可作毕摩是有数的,究竟有多少人在参与毕摩活动是未知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在不断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发展新的彝族文化,为彝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毕摩文化在一度时期被误视为迷信和四旧,从政治上得到批判和否定;从文化中被鄙视和抛弃;从学术上被认为没有研究价值。自改开放以后,由于文化被人们所认识,逐步得以抢救和恢复、开发和研究。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史诗,是人类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进步的精神灵魂。我们探索和研究都是为了使文化的精神灵魂继续繁衍,为人类的再创造,再发展作贡献。毕摩文化的传承主要依托彝文的书写来实现,而彝文的书写又分为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类。在实用性书写中表现出很多的书写规矩和规则,而在艺术性的书写过程中,又体现了很多彝文书写的可塑性、审美观和创造力。千百年来,毕摩在经书的书写创作中,聚集了无数智慧,为彝文书法艺术的创作作出了不朽的功勋,因此彝文书法艺术与毕摩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也可以说毕摩就是彝文书法艺术的创史人和创作者。

规范彝文的丰碑 

彝文的创造、应用和发展,不仅表现出彝族人民各个时期的智慧发挥,也显示了彝人的聪明才智。彝文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以优秀的作品,展示民族精神风貌,鼓励人们不断进取和进步。

自一九八0年施行“规范彝文方案”以后,彝族文化得到了一个跨越的发展。也带动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不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由于在规范彝文应用和发展的带动下,得到图飞猛进的快速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与规范彝文的施行有很大的关系,二十多年来,凉山彝族在前辈的努力下,培养了一大批新的文化传承人、创作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很多优秀人才,为彝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成绩,这些成绩与彝文的进一步规范和推行是     相关的,这就是我们彝文的丰碑,也是新时代民族文化的丰碑。

彝文书法史探索

彝文创造的时间虽然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说:“在西汉以前就有了彝文,而且到西汉时对彝文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彝文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波折才发展到今天,难能可贵。古往今来的无数墨迹给我们留下无数的足迹,为我们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现存彝文在物体上书写的文物来看,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无以计数的彝文书法艺术墨迹,如:“明·成化中铭文,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镌字崖(凤氏碑),新修千岁衢碑记,教育经典和大量的毕摩手记”等,为彝文书法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彝文在物体上书写的最早文物目前有“公元前(475—221)年间的战国”矣诺”铜印;公元前(202—公元8年)间的西汉铜铸镭体(永传祖传祠手碓);西汉“螳琅山统辖手印”;西汉一字格青铜剑“虎”;汉代铜凉壶足圈铭文“水器”等。从以上文物的铭文说明,彝文书法艺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至今未知当时先民们是用什么书写工具来书写的,今天我们只能从墨迹的各种迹象来作研究和判断,并没有历史记载来正实。根据彝族历史书写工具来看,可能是用杉木片制成的笔来书写而成。从其文字结构、笔锋、笔力、章法等来看,当时对彝文的书写已经步入了比较规范阶段,这就说明彝文的书写规矩和书写艺术早已形成,后来由于家族的迁移、分支等因素,在书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区域发展壮态。再后来又因各区域间文化发展相互隐瞒,缺少交流,加之在高山、江河的隔阻等原因使彝文发展成今天的鼎立之壮。但不管它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其祖宗都是从一家中发展而来。今天的汉字也不是一家所创造,而是六国文字通过整理规范以后形成的,书写也并不另外。

彝文书法浅谈

彝文的书写艺术是彝文应用的最终体现,它不仅聚集了彝族无数书写者的慧心匠才,创作思维,也表现了时代民族精神风貌。我不知道古人是否对彝文书法艺术作过专门的研究,也不知道古人是否有过论述彝文书法艺术的理论。但从现存的书籍中没有查找到有关方面的历史依据和资料,不过从前人留下的墨迹中似乎可以看出,如象是作过专门的研究一样,他们所留下的作品,不论从结构、章法、笔法、墨法等都可以寻找到相同和相似之处,也有规律可寻。

我从一个偶然的想法开始学习和研究彝文书法艺术,从二十年的学习、创作和研究中体会到彝文古迹对彝文书法艺术的学习、创作和研究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从朦胧中步入学习和研究,又从墨迹的临摹和学习中得到进步。今天能够达到创作和拓展,可能有人认为是一种机遇,而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是时代民族对文化的需求。

一个民族能够创造文字,这就标志着这个民族从原始的生活中步入了文明时代,而文字的应用和传承全靠书写来实现,并以教与学的方式来进行传承这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最初的记事法是以物代说,后来通过一段时期以后才发展成以图代物。通过对图的修正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符号,又通过对文字符号的不断更新和应用逐步发展至今天。

彝文自创造到现在经历了漫长岁月,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受了无数次的更新和风波,并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为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彝文书法艺术,随着对文字的更新而在不断的发展。在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社会里,彝文将再次得到新的发展,彝文书写艺术也并不另外,我们应将它发展成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并从书写和创作中探索、总结和规纳出彝文书法理论,让后人沿着这套理论传承和发展下去。

积累传统经验树立醇正书风

 彝文书法学习,离不开对前人墨迹的临摹和学习,也要借鉴其它民族的书法艺术经验。临摹是彝文书法学习和提高必经之路,也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学习者不仅受思想、阅历、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学习范本的选择和认定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形入神、由入到出的过程。因此,临摹学习的功力常常决定书法水平的高低。

为了临摹水平的提高,端正彝文书法创作的书风,每一位学书者都必须脚踏实地的去临写前人优秀的古贴,使临写碑味深厚,帖气盎然,切莫只追求表面的形似,有形而无神,把临习得的笔法娴熟与自我创作结合起来,表现出自我创作的独特性。目前,由于人们对彝文书法艺术认识不足,社会各界对彝文书法的发展支持不够,因此,处于自生自长壮况,也可以说是一项冷门。我们学习和开拓者要认清彝文书法艺术的发展形势,从实际出发,致力于煅炼基本功,大力提倡彝文书法艺术的发展,传播彝文书法传统文化,并从传统经验起步,临习范本入手。以此为基础,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临习对于打好坚实基础,树立醇正书风,稳步提高书技无疑是有益的。

彝文书法艺术经历了慢长岁月,发展到今天,自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延续的生命力,故具有继承的意义和发展的必要。我们要从继承中进行发展,从发展中进行创新,把彝文书法艺术的表现技法推向更高层次。继承是传承的基础和手段,创新是最终的目的。常言道“根深自然叶茂”,只有在扎实的深厚功力基础上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同时求得无法中有法,立足于不败之地。古今许多汉文书法大家都是这样走向成功的,难道不足以给我们启示吗?

学书浅谈 

从战国“矣诺”铜印(公元前475~221年)和西汉铜铸镭体”承传祖传祠手碓(公元前202~公元8年)到“明成化钟铭文、镌字崖(凤氏碑)、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新修千岁衢碑记、教育经典”等彝文书法优秀作品,给人以精神鼓舞和奋斗的力量。不论在它们的笔法、章法、结构、布局等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很丰厚的书写功力。

书法是用笔书写文字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间架结构、分行布局(章法)等方面。书法依附于文字而存在,因此具有实用价值,通过运用书写技法,对文字进行艺术性创造,能借以表达书写者的思想情趣,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出时代民族气息。也是一种特有的书写艺术形式。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以前人墨迹临摹为起点,还要在前人墨迹的神气中以其灵魂为基础加以自我创新,使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拓展开来,以独具风格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人、感动人、吸引人。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鼓舞人、感动人、吸引人,艺术的表现就在于反映出作者内心世界,彝文书法艺术也并不另外。当前彝文书法艺术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更多的人对彝文书法艺术还没有真正的认识,也还没有被有关部门所重视。彝文书法艺术是彝族传统书写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纵览彝文书写墨迹,无处不是以规矩相伴,只是没有书写艺术理论留存。但我们可以从墨迹中寻找到其书写的规律和讲究,这些就是书写艺术理论的前身,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开拓和发展的条件。

彝文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以现存的历史依据可以证实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对而言发展极为缓慢。在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下,彝文书法艺术不仅应有一个跨越的大发展,更应该有新的开拓和创新,这是时代民族发展的要求,也是民族进步的标志,愿我们彝文书法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更高层次的艺术台阶。

浅谈当前彝文书法创作

书法创作是根据笔书写文字的法则及其特有的艺术规律所进行的创作活动。创作必须建立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其书写并非是创作。创作的含义是具有一定的造诣,即所书写出的结果具有独特性。

当前虽然参与彝文书法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人不多,但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功底深厚;有的功底浅簿;有的醇以创作为目的,却飘浮走在门外。这是缺少理论指导和缺少范本学习的表现。我们在学习、继承和发展中要牢实地以基础为前提,认真研讨前人墨迹,总结前人经验,开拓出自我,展示民众心声,才能达到发展的目的。有的人想离开基础去创作,那是不可能的,其劳动得不偿实;有的人急于求成没有学习多长时间就去追求创作,还自以为是一种创新、奇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书法学习必须认真细致地、反反复复地学习才能提高书写技能。然而,当前学习彝文书法艺术缺少理论指导、学习范本资料等,书店里购不到学习的范本和有关资料,这就使彝文书法艺术难以发展。其实彝文书法碑刻很多,如“明·成化钟铭文、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镌字崖(凤氏碑)、千岁衢碑记、教育经典”等,只是没有人去整理精制成册,它们都是学习彝文书法最好的范本。

在彝文书法创作中,我们不仅要去继承前人的笔法、章法、结构、布局等,还要去学习其他民族书法的优秀作品,吸取其精碎和养份,供助自我创作和创新,为开辟彝文书法艺术新天地服务,使创作具有时代性,不断推进彝文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浅谈彝文书法艺术研究 

研究与情感,情感与文化内涵都有相互的关系,在创作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根本,以情感为重,但不能把研究醇碎情感化。研究是以事实为依据,有人认为书法是某个民族特有的,笔者却认为: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有的专家在书法定义上说:“书法是根据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规律所进行的创作活动”,其实除毛笔以外的各种书写工具都可以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书法艺术。当然在世界书法史上,汉文书法最先进入艺术的创造性、理论性和可学性的行业。

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林中,不仅只有汉文,还有日文、藏文、彝文、韩文和东巴文等,这些文字都有可逆性,都具有各自书写的表现形式。彝文的书法艺术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推广和应用上远不极汉文书法艺术的普级性和应用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头开始,脚踏实地的去继承,学习和发扬,并建立起自己的书学体系。

有人认为:“彝文没有书法,也无法用书法形式来表现”这醇碎是无技之谈。通过笔者的学习,继承和研究发现,彝文不仅有书法,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各时代所创作出的彝文书法作品不断地影响着各时代的民族精神,也表现出时代民族风貌。彝文书法艺术与汉文书法艺术有深厚的渊厚关系“爨宝子碑”就是最好的见证,其笔法在之后的彝文书写中大量出现,其章法、结构、布局在后来的彝文书法创作中广为流传,在现存的毕摩经书中更为盛行。

千百年来,有不少学者对“爨宝子碑”出自彝族居地而大或不解,有的学者更把“爨宝子碑”视为醇属汉族的产物和遗迹,因此,没有获得很好的研究结果,从而对“爨宝子碑”出自彝地大或不解。其实“爨宝子碑”是彝汉文化融合的结晶;“爨宝子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爨地彝汉书法融合的最终结果和代表,是按照一定规律衍化而来,形成独具风格的书法体系,具有美学特征。它所表现的内涵和气息完全是爨人的气质和性格。“爨宝子碑”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正书古石第一本就是彝汉书写笔法融合的成功运作,在书法史上留下了心灵的印迹。

彝文书法艺术走向

“尔比”和“字辈”是彝族最为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之一,但在这之前都是以口传为主,家家都让小孩从小背诵“尔比和字辈”,视图将“字辈和尔比”代代相传。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重视和规范彝文的施行,促使彝族文化更快发展,彝族的“尔比和字辈”都有书册出版和发行,但以彝文书法形式来表述的还常未见过,以书法形式来记述彝族字辈和尔比,更加富有艺术性。彝族“尔比和字辈”口传的长处是不论是否认识字,只要董语言就能背诵继承和延续,不足之处是容易出现缺漏和遗忘。以书记载远远超出了口传,而以书法的形式得以记述,更是美不盛收。

彝文是我们民族祖先的独立创造,也是彝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彝文的书写艺术是我们民族对美的意识、追求和向往的具体表现,其思维和构建、意识和表现方式都出呼现代人的想像,其书写所产生的艺术结果魅力无穷,给人以无限的享受和遐想,其中的用笔、章法、结构、笔锋、笔力等无处不引人入神。

纵观彝文书法古迹,其书体各式各样,大多数都各具特色,独具风格,总起来说:主要以“行书、楷书、隶书、草书”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丰富多彩。彝文书法艺术当前尽管有发展的趋势,但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关注彝文书法艺术的人少,研究彝文书法的人更少。二是学习和研究者之间还没有达成共识,都在各书己字。三是有的彝文书法爱好者不注重学习前人墨迹而任意随心所欲的书写,给人误导。四是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彝文书法艺术正走向规范化,不过其发展的书体中也存在着缺乏理论指导,书写缺少法则,创作功力浅溥等,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开拓创新。

彝文书法发展的内外因素

内外因素对书法艺术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内因,如果不脚踏实地的去继承和发展,而去追求一时的名誉任我创造,那我们的彝文书法艺术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发展彝文书法艺术的潜力很深,但必须从继承中老老实实去学习,总结书写规律和法则,才能提高书写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促进彝文书法艺术的发展,这就靠我们所有彝文书法艺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

从外因上来说,需要所有彝学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呐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媒体的大力关注和宣传。彝文是彝族人民的伟大创造,而彝文书法艺术是彝族人民共同对彝文书写的应用结果。彝文书法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有多少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探索和研究,我们没有理由将之遗弃。彝文书法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之一,我们应该将它传承下去,共同来把彝文书法艺术发展成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

立足根本、拓宽思路、有序发展

彝文书法不仅能用钢笔、毛笔等书写工具来创作,还能用杉木笔、麻干笔、竹笔、羽毛笔等来进行书写而成。各民族文字的书写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意义,但在书写中如果离开了各民族文字的根本去谈论创作,所创作出的结果就失去了民族性。彝文有彝文的创造思维,有其独特的笔顺、笔法、结构、章法和所表示的意义。我们在继承、学习和创作中离开文字独有的特点就无法继承和学习,也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只有依附于彝文的书写笔顺、笔法、结构、章法等去学习、继承才能创作出创新的艺术作品,否则劳而无功。

在学习、继承和创作中,要拓宽思维,溶入时代精神、思想意识、民族精神、民族进步等,使创作作品的笔力与笔锋、结构与章法、布局与品格等互相包溶达到字、人、品合一。当前在全国彝文书法界虽有很多人在学习、继承和创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们去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当务之急是:一、设立统一的研究结构,使学习、继承和创作深入规范化。二、建立一个完整的书学体系,有组织,有纪律的开展书学指导,以改变目前各书已字的不良现象。三、在彝文校和有彝文专业的学院开设彝文书法教学课程,以倡导新一代文化接班人,把彝文书写引向艺术创作。四、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对彝文书法进行偿评和评论,使彝文书法艺术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五、开展彝文书法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筹建彝文书法研究会,组建彝文书法艺术信息网络,以达到互相交流、探讨和促进的作用。 

彝文书法艺术是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

毕摩文化包落万象,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医药,也包含有道德、信仰、论理、教育、风俗等,其中彝文书法艺术是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习、继承和创新。毕摩对彝文书法艺术继承、传授和发扬起到决定性作用。学习书写和创作是毕摩传授知识的一个主要环节,这不必争议。但当前在传承彝族文化中,似乎像是将彝文书法艺术的传承忘却了,这与我们对彝文书法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有相当大的关系。

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的发展与彝族的发展并肩而行,是中华民族百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字就没有书写,没有书写就不会有文字的传承,这是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我们彝文的书写艺术是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形成的,其中聚集了无数前人的创作智慧,通过历史的各个时代传承遗存到今天,我们不仅应该去继承和发扬它,还应将它发展成我们民族独具风格的一种民族艺术。

书写是文字产生之日起就有了,可以说:没有文字的书写就不会留存更多的文化。有很多风俗、礼仪、习惯等,如果不是文字书写的记录,早已成为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这就说明了书写是文化继承、宏扬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说明彝文书写是毕摩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认为:更多的彝文书法艺术创作大多出自毕摩之手,因为毕摩是彝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在传承彝族文化的人数中毕摩占最多,贡献也最大。因此,我们在研究毕摩文化时,必须注重研究其书写艺术思维,创作思想等。这样才不负我们的探索和研究。

开拓彝文书法艺术研究的艰难历程 

(阿鲁阿伙学书记述) 

由于对本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好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彝文普级夜校,使我想起用毛笔来书写彝文字。开始时,很难写出象样的字,后来经过一年的坚持练习,最终把自己引向了探索的道路。1988年10月,盐源县语委开展彝文扫盲夜校学习活动,在这之前我听说过有彝文,但从来没有见过彝文字,当初也是出自好奇和民族遵严去参加的仅只去学习了一个晚上,后来就学会了彝文拼音。当时自己心理总认为学习彝文字并没有多大的必要,只是在毛笔书写练习中,逐步学会了个别字。

几年过去了,我的彝文毛笔字依然在坚持练习,所练习的字笔法、笔锋和结构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书写出来的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方向进步。于是报名参加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学习,从中学得了很多书法知识,使自己认识到学习和继承,开拓和创新必然联系到文字的认读和历史的背景,故从头开始,学习彝文,翻阅历史资料。

学习和翻阅资料说起来是一句话,做起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然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一翻事业,那更是难上加难。首先所遇到的困难是时间,必须在做完该做的事以后才能练习,也就是说把练习的时间放到晚上十点以后,早上七点以前,如此一来就成了别人在睡觉的时候我才能练习书法。其次是经济困绕,学习书法需要大量的有关资料,练字需要大量的笔、墨、纸张,这些都需要钱来支持。

作为一门艺术的研究者,不仅需要大量的研究资料,更需要广扩的知识。我在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七年间,集中精力,查阅了很多关于彝文书写方面的古迹,同时积累了无数的研究材料,渴望从中得到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历史记载,可是从历史记载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述,到是在与毕摩的交谈中,收集到了一些有助于研究的有关书写艺术方面的口传经验,为我后来研究彝文书法艺术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每个人在学习和研究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我在学习研究和创作中,也断断续续的产生过一些打退塘鼓的思想情绪,但每次产生不良情绪时都通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想起我们祖先的创业和民族未来文化的传承时,一次次又恢复了奋斗的思想,这样慢慢的也就积累形成了今天成套的理论和成果。研究并非是几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既要研究出成果,又要让人们认识和接受所研究的成果,真可谓“处处是秘团,步步行艰难。

彝文书法艺术虽然是古人的创造,但没有留存书写理论,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难,也让研究者走了不少弯路。一九九二年由国家民委组织在凉山举办的首届“全国四省区”彝文书法展览以后,使我对研究彝文书法更有信心,因此,在创作和学习的同时,大量收集了彝文书法理论研究资料,并从一九九七年以后,先后在“云南彝学、凉山彝学、诺苏”等刊物上发表传题论文,从一九九八年以后,由于工作的变动,不得不使我停下了研究工作,到二00二年回原单位工作以后才重新步入新的研究。

创作靠的是实力,研究靠的是事实和依据,自二00六年以后,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彝文书法研究”汇总成一册,把多年来所创作出的作品裱出来在各县民中和民小及各民族学院进行展览,受到广大文化接班人的喜爱,也得到各届朋友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很多学界前辈和朋友的点评。特别是2007年3月20日,凉山州彝学会近30多位专家和学者路过盐源参观了我的书展后,既鼓励了我的奋斗精神,也指点了我的创作不足。

自二00七年三月以来本人先后带上自己编写的“彝文书法研究”书册,找州上有关部门支持,可是三翻五次都得不到解决,也落实不到出版的经费。于是只好回盐源继续开展书展工作。在书展的过程中,人人都说好,但谈到经费问题时,有的说没有相关方面的资金;有的说经费困难无法扶持。作出一翻事业是困难的,只靠个人去开拓也难以成气候,在无赖之下,我只好凭自己的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去追求、探索和发展。后来我为了把彝文书法艺术宣传出去,自己找人来录相,自己投稿,使自己所研究出的彝文书法艺术广为人知。宣传使人们提高了对彝文书法的认识,但还是没有找到支持者。因此,自己又只好把自己的“彝文书法理论研究成果”编制成书,大量创作出一些书法作品将之装裱好通过书法展览来送人,使更多的人来了解彝文书法艺术,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彝文书法研究。

谁不知打印书、装裱自画都需要经费,这些经费只靠自己来支撑,确实难度很大,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求取`得一些热心朋友支持。也印出了部份古贴临摹本和规范彝文毛笔书写字帖。并送给了一些热心学习和探索彝文书法艺术的新人。

彝文书法艺术,原远流长,它不仅能表现我们彝人时代的风貌,也能体现我们彝族历史各个时期的繁荣。根据本人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发现,彝文书写的艺术是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对艺术开拓的智慧结晶,它不仅联系到彝族的思想品格,彝族的绘画、工艺、历史、音乐;还关系到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为开拓我们的彝文书法艺术,表现我们民族的气质,发展书写艺术的时代精神,传承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希望有关部门和领导,把彝文书法艺术的研究工作和学习创作提到教学议事日程上来给予支持,让被遗忘的民族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只靠部份人来传承和发扬是不行的,还得靠全民族的关注和支持。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仅需要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更需要人才来开拓和发展。为使我们的彝文书写艺术继续传承下去,笔者希望在凉山州教委设立“彝文书法研究会”,并在相关的彝文教学中,开设彝文书法教育课来实现彝文书写艺术的传承。彝文是我们彝族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它是整个彝族文化的重心。但当前我们没有把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拓展开来,反而去研究一些这样和那样的文化,当然并不是说其它文化就不重要,只是笔者觉得其它文化都离不开彝文。我们把这个彝族文化的重心拓展开来,为其它文化的研究服务切实可行,也有促进文化发展的作用。

书法和绘画出于同源,也是同时产生,都附有先民的精神风貌和智慧结晶,它们都是人们最初记事采取的手段。任何一个民族的图画和文字都是从以图代物的过程中发展而来,因此,有同源关系。

说起传授彝文书法艺术,真是感慨万分,就拿举办个人彝文书法展览来说,最初是在盐源县文化馆展出的,当时县文化馆伍兴明同志很支持,给予展出场所。但通过七天的展览尽然只有二十人来光顾,尽管如此这次的展览举办得比较成功,通过县广播局孙荣同志的录相和新闻报道,提高了彝文书法艺术的知名度,同时将自己的知名度也提高了许多。通过这次的展出我又有了新的感触,彝文在大家的心目中只是一个概念的存在,有95%的彝人不认识彝文字,不关心彝族文化的发展,何况是彝文书法艺术呢?从这以后我又重新构思了展出的路道,从学校开始传播,并最先选定盐源县民族中学来展出和传播,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通道,可结果又如何呢?我第一次联系民族中学办个人彝文书法展览时,校长说,可以在校院坝内进行展出,可当时的盐源风那么大如何展出,只好放弃;第二次去联系时,要求学校在饭厅中展出,可是有关人说,饭厅已承包给他人,其间不准展览;我第三次去盐源民中联系展出时,有关人又说:等下一学期有空房时再来,在无可赖活中我只好放弃了这个展出的念头。后来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了展出,通过几个月的反复思索,自己心中始终认为,只有从学校起步才有可能将彝文书法艺术的存在印在新一代文化接班人的心目中,于是又重整其鼓,联系盐源县民小展出,县民小校长候德明同志很支持,教彝文的老师们也很积极,他们不仅提供了展出的场所,还组织学生和老师来参观,可是没有想到学生太小,难以接受彝文书法艺术,只是在我的书作上指指画画,在我的书册中就象看图似的乱翻,到是那些书展的照片引起他们的关注,展出后在我的心中感概万千,不知道所措。最后让我想起了西昌学院彝文系。因为我有一位外侄在西昌学院彝文系读书,想通过他来联系彝文系的老师,让他们给我提供一个彝文书法展览的场所,于是叫外侄去彝文系联系一下,结果彝文系领导答应我去书展。

西昌学院我有一位同学在里面任教,但不在彝文系而在生物系,他叫马金华,我带上自己的彝文书法作品充满信心的去了西昌学院,到学院以后我没有见到任何老师,只是我的外侄喊来同班同学到门口接我。当他们把我接到住处后,通过了解只有在广场坝中展出。我的心理总放不下自己的作品,说实话我的心血并不算什么,可是那些作品的装裱花了不少钱,如果被风吹坏了,不仅难以补修也还得花一些钱。从盐源带上几大包行礼和作品到西昌真是不易,一来花钱、二来自己是放下工作去的机会难找。因此,自己到街上买来一些绳子拴在树上,用绳子把作品挂起来展出,当我们把作品挂好以后,再让学生们去喊人来参观。那天是二00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10点以前没有人来参观,10点以后同学们去院部将彝文系的系党组书记沙马打各和系主任何刚请来参观以后,认为我的创作有继承,有创新,于是开始组织学生前来参观,通知校宣传部来照象,要请凉山彝乡风栏目来采访,最后将彝文书法作品的照片传在西昌学院的校内网站进行传播,以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西昌学院彝文书法作品展览使学友们认识到彝文书写艺术的历史原远流长,让大家意识到彝文书写是一种艺术。在展览的最后一天,彝文系的老师们特意安排我在校院进行讲学,从讲学中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讲学的经验不足等。回来后,对讲学又作了一翻准备。

二00七年三月十一日,我为了去寻找“出版彝文书法研究”一书的资助或支持者,到西昌住了一个星期,其中找到了“凉山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马尔子,他为我提供了一个信息,叫我去找一找州语委的“殷体史主任,当时殷主任在成都,我只好等了他两天,第三天一大早,我带上初印好的“彝文书法研究”一书和规范彝文毛笔字贴,找到他的办公室,向他述说了“关于彝文书法研究”一书的一些问题后,他也很忙,于是把书送给他以后,回到住处准备找其他人。

第二天一早,我又到州图书馆找熊克江馆长,准备和他联系,今年的国际火把节期间在图书馆举办个人彝文书法展览的事,可是到图书馆以后馆长在昭觉,就这样无法联系的等着。下午我到彝学会见到了潘文超、马拉呷等副会长,并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彝学会的马拉呷教授。

第三天早上我又到图书馆去见熊克江老师,但又说是去局里面开会了,所以又没有找到只好回原住处等待,下午我再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熊老师,并把来意向熊老师简明以后,他说“火把节的传播力最大”希望我在火把节期间来展出。熊老师在白忙之中与我交谈了许多,最后我把自己所准备的一套书送给他,希望他能给予帮助宣传和支持。临走时熊老师还送了几本“凉山彝学”给我,望我能在从中获得参考。并提供了一个好消息,说是凉山彝学考察团于三月二十日到盐源,而且是定在宝清宾馆食宿。没有想到这个信后来给了我一个出台的机会。

我从西昌回盐源以后,一直把这个信息放在心中反复思索,去展现一下怕别人不偿视,不去展示吧,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还怕何正清不肯让我展示,于是带上两幅作品走向宝清宾馆。当时何正清不在盐源在西昌,我把有关情况向管理的经理说明后,宾馆经理打电话问何正清,何总说把作品挂在会议室。我听到这句话以后,心理不知有多高兴,马上回家作准备,一夜难以入眠。

第二天一早,我就起来再作准备,然后把作品带上走向宾馆,那时宾馆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上班,他们帮我挂好书法作品,然后我就给工作人员留了个电话,让他们待客人到来以后与我联系,在等待客人到来的这几个小时中,我的心中不知想了多少,终于在中午一点的时候才接到电话,说是客人来了何总叫我下来。此时的心情却是无法平静,不知怎样做起。当我坐车到宝清宾馆时客人们都在用餐,用餐完以后才慢慢的从餐厅出来走向会议室,客人们到会议室以后,我觉得都很关注我的作品。此时,我的心才开始平静下来。大家在会议室内座下以后,何老总发话说:“先看看我的宝清实业简介”听听我创业介绍,接着由书法创作者阿鲁拉伙来介绍彝文书法艺术。此时我的心理既高兴,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恐惧感,自己在专家学者前不知从何说起。

在考察团观看“宝清实业简介”的时候,何总因有事出去这个时候正好出现了一段空隙,考察团的马尔子教授借此鼓励我去介绍彝文书法艺术,我从彝文书法的历史,发展和个人作品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所介绍的言词前言不答后语,有时出现说了前句就接不上下句,原因是很少上讲台,更不说是在一群白发老人前头发言,心理总有些谓巨。会议完成以后,有很多老人都来鼓励我,说我干得很好,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有不少专家还给我留言,随之而来的记者也专门给我作了一段专访。据记者说,他要将这一段专访和图片一起,送入彝人网站,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彝文书法艺术,了解阿鲁拉伙的彝文书法研究。从此我的彝文书法理论研究和彝文书法作品从彝族人网中传开。谱写了彝文书法研究的新编章。

“彝文书法研究”著作于一九九八年完成,是献给“凉山州建州五十周年大庆”的礼品,但由于作者不知从那里起步,与何方联系,因此未能出版发行,于二00六年作者又将原稿作进一步全面修改,为节约出版经费将原作进行了简化,并把书印成了册到州上到处找人,希望能帮助出版,但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

规范彝文字具有艺术性和对称性,学习规范彝文书法。首先应该掌握部首和笔顺的书写,然后才能去追求彝文的结构和章法。书写彝文笔顺很重要,先写那一笔,后写那一笔决定着书写结果的好坏。如“--------”字,必须先写"------”笔,再写“--------”笔,否则这个字书写的结果不会美观。又如“--------”字也同样必须先写“--------”部,后写“-------- ”部,否则难以书写完善这个字的结构。一个字的结构和比例在书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构不恰当,比例失调都是书写失败的主要原因。直、折、圆、弧、绕是规范彝文字的主要笔画,而对称是彝文字的主要特征,在书写中必须掌握,不然难以写出如意的字。当然在书法创作中,不但要把单字写好,还要按照章法的要求安排好大小、疏密、粗细、浓淡实、错落、对称等。

创作并非是几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练。步入彝文书法创作,首先要掌握彝文字笔画和部首的特点,结构规律,熟习墨法,笔法和技法等。对彝文字的象形、绘意、指事等有所了解,并投入内心情感,反映出文章的内容,含意和精神风貌,使创作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书法是以字为基础,通过纸、笔、墨来表现字含意、文章内容,使人们从所创作出的书法艺术中领会到其间的神韵、思想和精神风貌等。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