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研究应该从“古代书法史研究”、“书法美学研究”、“古代书论研究”、“古代和现代书家研究”、“碑刻与木刻笔法研究”、“创作研究”、“技法研究”、“学术争鸣研究”、“彝文书法章法研究”、“彝文书法用印研究”、“彝文刻印研究”等开始。 彝文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延续着,而且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事彝文学习和开拓研究者,也越来越多,他们首先所接触到的是文字的认识和书写。 由于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对文字的书写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书法艺术有着欣赏的渴望,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彝族儿女去探索、研究和发展它,使祖先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彝文和彝文书写”走向艺术台阶,那就是彝文书法艺术。 彝文书法虽然可以借鉴汉文书法,但绝对不能丢失前人的传统笔迹和先进的书写方法、笔法等。关于彝文书法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过统一和完善的理论。因此,需要探索和研究出具有学习价值的一套理论,让后人沿着这条路学习和发展彝文书法。 古往今来,彝文经历了慢长的岁月,在这慢长的岁月里,代代以传抄来继承,至今还没有可靠的依据来证实曾经有人对彝文书法作过专门的研究,也没有留下有关方面的文字资料,只象是任其生长。因此,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把所探索和研究出来的结果,汇总成一套专门的理论,综合成一门学问,这就是历史交给我们的重大任务,我们没有理由再将它推进将来,愿我们这一代将彝文书法艺术发展成瑰丽隽雅、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 一、彝文书法艺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书写的根本依据是文字,而文字的起源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共同创造的结果,彝文从产生之日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出现过不少的波折,但始终被流传至今,具有它生存的空间、研究的价值和发展的历史意义。 彝文字是一种古老而具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字,是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彝文为彝族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如: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文教、哲学、天文、历算、文学、艺术、医药等,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料,留下了大批珍奇的历史文物和手迹,如:碑刻、木刻、铜刻、骨刻等,这些彝族历史文献和金石文物,促使我们去研究和发展。 自一九八O年四川实施“规范彝文方案”后,古彝文虽然没有多大的实用性了,但作为人类历史、文字发展史、文字书写史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古彝文仍然具有生命力和生存的历史意义,与彝族人民的命运将永远存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彝族人民创造了文字,又随着对文字书写的应用而产生了书写的艺术,如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彝文书写艺术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 当前,彝文书法艺术在不断的发展,有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为此努力,但大多数都向创作方面作努力,他们希望从创作中达到最佳效果,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渴望。而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从创作中去发展彝文书法艺术,还应该从创作中获取书法的理论,又沿着所获得的理论,把理论再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如此反复实践,才能使彝文书法艺术得到更快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彝文书法艺术的发展潜力。 理论是从实践中而来,而理论又是创作的路标。我们今天所创作出的作品,都是从前人的笔迹和章法中,通过认真学习、总结、归纳后进行的。这些创作经验就是前人通过笔迹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只是将前人传授给我们的经验,再应用到实践中得到结果。我们应将实践检验的结果汇总成彝文书法理论,然后沿着这些理论去挖掘和拓展彝文书法艺术。并不断补充和完善它,最终使彝文书法理论得到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彝文书法艺术推向丰富多彩的艺术极限。所以,研究彝文书法理论相当必要,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可惜的是,目前彝文还处于三角鼎立之壮,不论从笔顺、结构、笔法上都无法统一。因此,在书写和书法艺术研究中也就无法统一,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统一发展。 二、彝文书写的演变 自古以来是否有人专门研究过彝文书法,因无文字记载而无从考证,但从书写的演变过程可作些探索和研究。 (一)、书写习惯的演变 在实行“规范方案”以前,彝文都属古彝文,而古彝文的书写习惯总体上可分为“横式和立式”两种书写,其中:横式书写大多数以右向左书写,故古彝文的笔顺是从右向左的。从一九八O年实行“规范方案”后,为适应现代书写程序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定为从左到右的书写,所以,在笔顺上与书写产生了一些新的书写矛盾。 (二)、笔顺规律 彝文字的笔顺规律,从古到今都是一致的,以“先主后付”、“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先外后里”的规律进行书写。 (三)、历史上的三种书写形式演变 1、立置法: 根据字的形体特点,把这种形体视为一种书写形式,这种方法也就是“方案”规定的通用写法,其特点就是“结构方正”、“行体工整”、“排列整齐”、“笔画匀称”的现代彝文。这些形体结构的特点看起来书写不方便、不迅速、不流畅,特别是圆曲,转折笔画行笔死板,笔法不灵活一样,实质上是因为人们在旧的书写习惯上没有改变过来,也没有探索出适应新书写笔法的原故,但这种新的书写形式,将会流传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2、倒置法 即把立置的字体以逆时针旋转九十度来进行书写,这种书写形式仍然以原始的老彝文历史写法完全一致,因此,所书写出的字,书写流畅,速度快,适应现代书写工具的特点。 3、反置法 把立置体向左或向右立转一百八十度来书写,这种书写形式就是反置法,同样能解决书写不便的矛盾,形体和结构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只是部份字的笔画部位和笔形发生了变化,而书写都迅速。不过,不加以分析的统统反置书写的话,反而会使个别字的笔顺本来与现代书写相适应,因反置书写而产生新的矛盾。 三、古代彝文书写工具的演变 古代彝文书写工具是用各种竹、木、杉木、羽毛等作为书写工具,但自明、清以来,除少量书写者还保持使用原来的书写工具以外,大多数学者已经改用毛笔和钢笔来书写彝文。凉山是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才开始应用毛笔的,大多数学者还是用木制硬笔,将纸放在膝盖上抄写,这种书写法不论大小,看起来“古朴”、“圆润”、“庄重”、“大方”。但当今已经不适应书写发展的需要了。 四、彝文书写的用笔法演变 笔法是用笔和运笔的技能方法,彝文书写的原始用笔法是“平行直走”,在行笔过程中,要求平均用力。因此,书写出来的笔画线条粗细一致,起笔与落笔形成齐头、方头或蛇头状,所书写出来的字都比较美观,并适应现代书写工具的特点。 书写是随着文字的变化而发展,实行“方案”后,书写也就随之而发生了演变。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书写者还保留着原始的书写笔法,所书写出来的彝文字,给人觉得行笔不灵活,没有轻重变化,快慢变化,笔画间缺少呼应和有机结合感等,特别是所写出来的字呆板、僵硬,没有神态感,缺乏艺术感染力。因此,需要去探索,总结和归纳出适应新的书写用笔法,以适应现代彝文书写的需要。 综上所述是目前在书写中存在和所出现过的几种书写演变过程,在书写中,它们都各有所长,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将以上的所有长处归纳起来,去掉不足,作出了一些新的论述以作参考。但书写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字的发展,故任何一种书体的演变都是在文字演变之后,即:先有文字的革新,才有书写的演变。 五、规范彝文书法当随时代 文字的发展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今日的规范彝文以新的姿态和风格展现在我们面前,随着文字的变革而发展的书写,正面临着新的选择,如何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出当代人民生活、人们的审美认识等,需要我们认真去探索和研究,也需要我们尽情去发挥。 书法艺术当随时代,要注重个人性情和现代审美观的表现,用当代人的观念来书法当代彝文,这种强烈的时代精神才能振兴当代规范彝文书法艺术。在学习和创作中要多借鉴前人优秀的书风和体势及其用笔之法,大胆将书写手法运用到自我的创作中,用现代审美意识作书写上的处理,从而以线条、结构、章法来表现当代作者对规范彝文书法的理解。 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规范彝文书法,应该是新一代彝族学者和规范彝文书法爱好者的责任,书艺的发展也需要现代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范彝文书法的发展能否迈出这一步,能否启迪更多的爱好者,全靠新一代的彝学爱好者们。 我从一九九二年“全国四省区”彝文书法展体会到,规范彝文书法已经形成,只是缺少书法理论和用笔,结构安排上的规范,章法上的原理缺陷等,因此对彝文书法理论作专门的研究。彝文书法需要我们再去探索、研究和发展。我们应该使更多的彝文书法爱好者走到一起,各展雄风,这就是我们研究时代书法的意义所在。 六、怎样继承“彝文书法”传统 艺术继承和科学继承是不同的,在彝文书法艺术的继承中,一、必须以前人的优秀书迹即字帖作为临习的基本,老老实实向前人学习,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争取更高的成就。二、沿着前人的足迹,反复学习,刻苦磨练,获取相应的艺术修养和能力。 书法艺术创作是一种必须经过刻苦磨练才能获得技能,且在一定的美学思想指导和性情制约下的精神劳动。学书者要充分认识到利用前人的成果,学得书写方法,明白创作的道理。如果自己没有审美修养,没有实际的创作技能,就不可能有实际的艺术创造。 前人的创作技能、方法、经验虽然没有理论记载,但可从笔迹中总结出来,在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指导下进行创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学书者通过对前人笔法的学习,可减少获取技能走弯路,但这种学习必须是借鉴与取法,而不是生硬教条的学习,否则创作不出超前的书法艺术作品。 彝文书法艺术虽然已经成为导求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的目标,但在创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和发展,如:彝文书法艺术中的用印、落款、装裱和形式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七、彝文书体的规范 彝文自唐代时阿町整理规范之后,至到一九八O年才作进一步的统一规范。长期以来,由于历代传书者的改字、误抄等原因,致使彝文出现了异体字,假借字等,一方面给阅读、翻译、书写、研究古彝文历史文献带来许多困难;另一方面扩展了彝文的用字、用词和书写艺术,丰富了彝文的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用字法。彝文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书写的格式出现了多样化,书体也丰富多采,格调各具特色。如:碑刻、木刻、手抄、印刷、美术字及近几年书法创作中出现的“楷、行、隶、草”等书体。 八、彝文书法碑帖 1、《说文(宇宙源流)》 一九三一年丁文江先生收集的彝族碑文。 2、《铭文铜戈》 一九七三年在郫县出土的“铭文铜戈”据考证距今2400年前,铜器上的两个彝文符号,可以用彝文读作“诺苏”(彝族自称)使用的铜戈,但无年代记述,此文字是当时蜀地的彝族文字,这种文字在汉文献中称“左言”。 3、《明、成化钟》 一九八一年贵州大方县出土的明代成化年间罗甸水西铜钟,该钟铸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乙已岁四月十五日内丙寅吉日,文字有彝汉两种。 4、《镌字崖(凤氏碑)》 云南禄劝县、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所刻,碑字以彝汉两种文字刻写。 5、《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 在贵州大渡河桥上,是明清万历二十年(1541)年所刻立,是彝族历史文物,碑文以彝汉双文并碑而记,其中彝文有1900多字,内容丰富,后称《石桥碑记》。 6、《千岁衢碑记》 该碑是明嘉靖25年(1546)年安氏土司碑所立,右幅刻为彝文,左幅刻为汉文,此碑刻在贵州大方县白布河洛启坡衢道旁的岩上。 7、《教育经典》、《帝王世纪(人类历史)》、《献酒经》、《解冤经上、下卷》、《天路指明》、《权神经》、《夷人做道场用经》、《玄通大书》、《武定罗婺夷占吉凶书》、《岩画》(卷洞门岩刻)(公元1559年)、 (宣慰岩刻)(公元1560年)、(李雨铺四棱碑)(公元1803)、(金子洞坡岩画)、(老虎山岩画)。 8、刻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3~237年)的《妥阿哲(济火)纪功碑》。 9、战国“矣诺”铜印。公元前(475~221年) 10、西汉铜铸镭体(永传祖祠手碓) 11、西汉“螳琅山统辖手印” 12、西汉一字格青铜剑“虎”( ) 13、汉代铜凉壶足圈铭文“水器”( ) 14、《桃源峡摩岩石刻》刻于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 15、《人民英雄纪念碑(彝文碑序)》1957年 以上碑帖只是抛砖引玉,还有很多《木刻印刷本》、《手抄本》、《墓碑》都可供我们学习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