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族人物 查看内容

心灵的对话—— 彝族青年诗人阿苏越尔

1298 0 2009-10-23 12:47 发布者: 晚归的人

  许多年以来,不管是在虚幻的梦中还是冰窖似的现实里我们都试图找到通往一条心灵回归的路:这条路从现实延伸,穿过时空的隧道,剑指遥远的洪荒时代。

    当年的那堂课,我因为下河洗澡而错过了一个初上讲台的老师的精彩开白。当我拖着被河水浸泡得异常疲乏的身子回到学校,整个教室人去楼空,破旧的黑板上留下四个娟秀细腻的大字:阿苏越尔。

    时隔十几年,在一起学生意外死亡的调解会议上我又遇见了他。整个会议笼罩在一种严肃近似窒息的氛围中,在双方僵持到深夜的时候,他冷静的分析了事情的原委,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使事件没有进一步升级。看着他镇静地表情,侃侃而谈时的从容,我很难把他和当年那个曾经长发披肩,身穿牛仔,脸庞消瘦,终日沉浸在诗歌里的那个教我唱“那个叫三毛的女孩”的彝文老师联系在一起。

    当年那个班上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同学。在他的指导下,班上办了一个诗歌专栏黑板报,取名《青青草》,我负责编辑和书写工作,每周更新一次。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原始的稿子,如果有的话,那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很多年以后,被认为有可能成为诗人的我做了很多年的小学校长后调进城里筹建前面提到的出了意外事故的中学;最具才气的一位女同学身陷毒品几度进牢不能自拔现在不知去向;调皮捣蛋爱哭鼻子的胖男生成为大凉山北部某县的地税局长;成绩平平性格内向来自最偏远的山区的一位同学到英国留学后在成都的一所高校任教。而他,几经周折,成为我所在的县城的镇党委书记。

    曾经幻想用我的激情和青春去点燃这个民族的未来,直到从一个梦中醒来。我审视此时的自己,丢失了曾经在我身上体现的最美好的东西:那些最初关于这个民族的记忆和这个民族身上特有的谦卑,我都没有了。甚至包括最初的信仰,忠贞的母语,我都处在遗忘的危险的边缘。我试图让自己在喧嚣中冷静下来,所以我选择了到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就读文学院的研究生,想在这片诗歌和文学的天堂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遗憾的是,作为孕育和滋养了西南地区众多优秀民族文化人的西南民族大学,风靡的诗歌已然没有了踪迹,曾经越尔老师担任主编的校刊《山鹰魂》和《西南彩雨》不知道静静地躺在学校的哪个角落,诗歌只在执着的导师的笔记本电脑里讲到文化人类学的时候偶尔闪现。我们所熟悉、崇尚和敬仰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濒危急需保护的文化。

    今年春节放假回家,我在家乡的酒馆里宴请从北京鲁院学习归来的阿苏越尔。谈到这次学习的深刻体会,他意味深长地告诉我:有些东西看淡了,有些东西更重要了。

    这时候,我静下心来,重新细读我未曾读懂过的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已不再是雨季》。我终于明白当年我为什么放弃了写诗: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是如此深厚,作为传承和探索者的诗人是如此的孤独和寂寞乃至于痛苦。关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世界,知道的越多,忧伤的车轮就会陷得越深。

   “ 雪花满天飞舞/羊群随心所欲/牧羊人悄然走下山冈。"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奇寒的冬天/雪花/固守生命的源头/任大好年华顺水而下;”“热夫河吉的羊群/目睹孤独倾天而下”;“俄洛则俄雪山下/鹿鹿角巴的人们/离群索居/灾难逆流而上/爱情冻死在荆棘的山头;”“一个叫婴粟的流浪汉在黄昏时闯进村庄/把群山的影子/从一个山谷拖向另一个山谷。”

    我明白了为什么他孤立在北方的冬天期待一场大雪的到来。

    一个人的行走是孤独的,一个人的飞翔更是孤独的。我们不断地尝试沿着祖先迁徙的足迹和步履想要破译它千年的风俗、图腾以及信仰。在浩瀚的关于民族和祖先的精神领域,想要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是如此艰难。时光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越尔老师还是一厢情愿地活在一个虚空但又真实的精神世界里。他的诗歌,再现了这个民族几千年迁徙的过程中的忧伤和痛楚。贴近心灵的对话,近似梦语的呢喃,世间的幸福和晦涩都被他的诗歌表现的淋漓尽致。近期,他在《中国诗歌》和《民族文学》等刊物上接连推出新的组诗,他的网络博客更是佳作不断,吸引了海内外读者的热切关注,这一切,都在无声地捍卫着诗歌这片温暖但又孤寂的精神领地,捍卫着一个诗人的荣誉。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带着这个困惑了几十代人的疑问凝视故乡的天际,越尔老师,在通往祖先心灵的道路上,你的学生在你的母校为你祈祷,梦里的葡萄沟,我们理想的精神家园,在十指合一的祝福里,在忠贞恒古的信念里。打开心灵的窗户,岩石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坚韧和刚毅,河水预示着这个民族的宽容和不朽。伴随生存的诗歌生生不息,让我们的灵魂在你的诗歌再一次得到洗礼和净化。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