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语言文字 查看内容

规范彝文毛笔行书

1124 0 2009-10-12 13:17 发布者: 沙玛阿布

    行书的概念是广意词,行有行走之意,彝文行书是兼有楷书的规矩和书写方便,快速而形成的形式,因其书写方便、快速、美妙而流行较广,其可变性也较大。规范彝文毛笔行书就是用毛笔书写的行体字。

    一、彝文毛笔行书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说明,毛笔在彝文书写中的应用,从明、清以后已经开始。然而彝文毛笔行书的产生是一种书体的演变,也是对毛笔应用的一种升化,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根据人们的书写需要而产生,它的产生标志着文字的发展。

    彝文毛笔行书,书写方便,快速、简化,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非一人一时所创造和发明,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书写运用中总结出来的,彝文毛笔行书的定型与成熟是在原来书写的基础上,不断运用、凝炼、总结、完善和提高的结果。

    由于彝文毛笔行书,书写方便、快速,而所书写出的字体形态美观,所以书写者根据字体本身结构,笔顺规律、毛笔特性、结合自己的智慧创造出行体艺术,而且越来越丰富多彩。

    自彝文毛笔行书产生以来,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各种原因,所创作出的字体比较紊乱,但各具特色独有丰采,即:优劣相间,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完善,弃去劣处,吸收优点,加以创新的发展。

    从辩证的观点看,彝文毛笔行书的紊乱现象,既拓展了彝文毛笔行书创作的天地,又为当今彝文书法艺术研究,留下了美妙无穷的研究对象。

    二、规范彝文毛笔行书技法

    彝文行书虽然有前人的笔迹和作品,但还没有一个统一性的笔法,要点,更无专论问世,本人也不过是初对彝文行书笔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漏点和不足,希望同仁们批评和指正。

    彝文毛笔行书在书写时,纵横流离,用笔也较随意,结体也没有楷书那么严谨,根据对前人笔迹的汇总,去弃劣处,吸收优点,并以众家不同的风格,所创造的笔法,溶入自我探索进行论述。

    (一)规范彝文行书中的直画

    彝文字中虽然没有点,但在彝文毛笔行书的书写中,将直画中的短直画写为点,而点又如眼睛,一点成一字之规,如果写不好这些点整个字也会写失败。如:(                       )等字中的短横和短竖。

    以上各字中的点,都为方点,笔法露锋入笔,外展出方,然后内收笔,但要注意笔锋出方以后,应捻转笔杆回锋再行下笔,在写法上“上、中、下、左、右点”,都有所区别。

    1、上下一点的写法(短竖)

    在书写中如果上一点为方点、下一点,则写为圆点,如“       ”字,反之,该字中的上下各点的书写中,都是逆锋入笔,转笔外拓向左收笔,这种写法给人以力量感。如:(                                 )。

    2、上下各两点(短竖)

    该两点为呼应点,只是在书写时,采用不同形式的收笔法,在上两点中如果前一点采用圆笔,后一点则写为方点,反之。如:(                         )。

    如果下两点也同样写,其笔法是左点露锋入笔,然后外展内收,上提与右点相应连接;而右点则顺左点的笔势略有停顿,最后转笔撇出,与下一笔连接。如:(                                   )。

    彝文字中的则点和中三点,在书写中有很大的区别,如“             ”等字,从运笔到结构都有差异。如则二点中的左二点“           ”,上点的笔法是露锋入笔,转笔内收,下点笔法就接上点笔势,转笔上提出锋,两点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右两点都为圆点写法,如:“          ”。而三段点的每点笔法都是独立存在,但也有相互联系之处,三段点的笔法都是露锋入笔,然后转笔再出锋,书写时必须注意三点在同一垂直线上。如(                 )字的中三段点。

    4、上三点和下三点

    书写上三点和下三点时,各不相同,如“                      ”等字中的三点,起笔皆为露锋,然后顿笔再轻笔出锋,并且首点都写为独立的圆点,但下三点中的后两点要写得萦带连接。如:“                    ”

    5、短横

    该横在行书中,改为点来书写,笔法露锋入笔,外展出方,然后内收笔 ,     要注意笔锋出方之后,应捻转笔管回锋,再行下一笔。如:(           )。

    6、长横

    规范彝文字中,特别是一个字里,随时出现单横与多横,尤其是以横为主笔的字,如果处理不好,整个字就会写得没有生气。如:“                              ”等字,其中以“         ”字最为突出,该字的横笔是以逆锋入笔,中锋行笔,并稍向右上倾斜,然后回锋连接下一笔。而“            ”字中上横写得短,起笔露锋入笔,中锋行笔,至末端回锋轻收。下横是顺上横收笔笔势,逆锋入笔,中锋行笔,最后平收。

    7、长竖

    长竖在规范彝文字中起到中轴的作用,特别是那些以竖为主笔的字,如果写不好这一笔,不讲究笔法或草率为之,整个字就挺不住或斜倒,如:

            等字。写竖者横下笔,再转中锋行笔,收笔时漫漫提起,不可出鼠尾状,如:“        ”字中的竖画是藏锋入笔,欲下先上,转中锋而下,行至该收笔的位置时仅接着写下一笔,该笔的并列笔画如:“         ”字中的两竖,左是露锋起笔,回锋收笔,以左竖收笔的笔势和笔顺,起第二笔,行至收笔处,提笔顺锋收起。

    8、长斜竖

    此笔画在规范彝文字中,起到平衡的作用,从字的结构和书写的笔法上都应慎重,如:“                      ”等字。斜画又分左右,左斜竖是露锋入笔,转左下行,行致末端轻提笔收起。右斜竖是顺左斜竖收笔的笔势,顺锋入笔,转笔向右下行,致收笔处再平收。

    (二)、规范彝文行书中的折画

行书中的折画不象楷书中那样,更多的是将直折转写为弧折,其转笔处应以弧画的碗转笔法书写,如:“                                ”等,这些字中的转折都是直折写成弧折,运笔和转笔都近似弧画的笔法。

    (三)规范彝文行书中的圆画

该笔的起笔和收笔都在上角,初学者必须按行笔轨迹,用一笔写成的方法学习,要注意在行笔中必须以中锋行笔,并边行边转,塔接处要无痕迹,两面要对称,如“                   ”等字,具体笔法是行笔用力一致,速度均匀不可抖颤,无需顿挫,婉转通畅,匀出圆环,从左到右书写。

    (四)、规范彝文行书中的弧画

    该笔大多为半圆,如:“                                     ”等字,其笔法与楷书的笔法基本相同,要求起笔逆入,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所不同的是,以同样的写法,写出不同形态的字,运笔的缓快,轻重,顿挫,也各有不同,如:“                  ”字,由于行笔较难,必须缓慢运笔,又如:“            ”字,因运笔难度较小,运笔较快,并以轻重对比来表现笔力。也就是说:笔画在不同的位置上根据具体情况而书写。

    (五)规范彝文行书中的绕画

    绕画是露锋入笔,中锋行笔,圆转绕至末端,顺锋轻提收笔,它们的笔法都基本相同。如:(                                 )等字。

    三、规范彝文行书创作

    在创作之前:首先具备以下条件,一、掌握不同笔画和部首的变化特点,因为规范彝文是由笔画直、折、圆、弧、绕所构成,它们之中的每一笔,在不同的位置上,构成不同的形体。因此,在创作中必须注意其变化,部首也是如此。不同的部首有不同的形状,千万不能机械地硬拼,硬拼就会失去协调,显得呆板、不自然。二、要牢记字的结构规律,因为创作就要把字写得特别耐看,这就需要“意在笔先”下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牢记字的结构规律,但仅牢记字的结构还不够,还必须设计出较为新倾别致的字形来,这样才能使人耳目一新。三、要熟习墨法的变化,写字不但要注意笔法,且要注意墨法,这一点初学者最易忽略。在写字的同时,也要详细体察字中的用墨技巧,在创作阶段要注意墨色的变化,枯湿浓淡,知白守黑,这一环节也很重要,不能较好地用墨和用墨的体验,是创作不出好作品来的。四、要掌握多变的章法。章法与笔法、墨法都一样重要,以及落款、印章都必须考虑在内。书写完一幅作品之后,印章一盖,留白不能空阔,字印不能拥挤,一定要达到多一字而显白小,少一字而显白大,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才行。学习章法要多参考书法展览,总结和学习各家的章法变化,特别要多学习各族书法,创作出独具风格的章法。

    在掌握了以上四点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并在创作中不断提高。在规范彝文书法创作时,要突出个“胆”字,切忌“怕”字,因为在创作之前,一旦“怕”字涌上心里,谨小慎微,书写肯定失败。所谓“胆大”必须以艺技高超为前提,只要艺高,自然胆也就大了。

    历史上的汉文书法家们之所以成名,首先他们是创新家,不能创新只能是个写字匠,而不能成为书法家。创新是汉文书法家的成功之道。所以,我们从事彝文书法艺术创作者和开拓者,一定要注意创新,不敢创新或不能创新,就是学得再好,也走不出新路子。初学者必须以前人的笔迹为基础,总结书写经验,为自己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千万不要重其形似而忽视创新,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学习书法之教训,我们应该高瞻远瞩,在创新上下功夫。

    综观各国、各族、各家书法艺术的发展,去开拓新的彝文书法发展。彝文书法也象汉文书法一样,由平正,肃穆逐渐向险绝舞动上发展,彝文书法由于笔画少,其字的结体中心难以集中,而书写是讲求稳固,要求结体险绝。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生动之感的作品。从审美角度来看,彝文书法创作确实增加了艺术魅力,由此可见,规范彝文行书今后的发展趋势要向动势方向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时代,人类可以遨游太空,机器人可以从事生产、服务于生活。在这科学技术咄咄逼人的挑战时代,彝文书法应当走向何处,迫切需要我们去作出回答,使他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时代风貌。我们应当站在比前人更高的层次上,考虑这个重大问题,为我们彝文书法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规范彝文行书章法的构图原则

    一幅成功的作品,笔画和字的结构,故然主要,但章法更显得重要,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巧布虑陈,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的组成部份,不同内容不同书体的作品,怎样安排,怎样提款,怎样铃印等也属章法的内容,在彝文书法中,光把单字写好较容易,但要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总结前人笔迹的前提下,尽量大胆搞自我创作,把彝文书法推向更高的艺术景地,通过参考汉文书法章法的构图原则,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规范彝文的特点,将彝文书法的构图原则归纳如下:即,“大小、疏密、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萦带、连绵、虚实、错落、对称”

    (一)、大小原则

    书法是笔画的组合,其大与小的对立统一是必须的,就一个字的本身而言,笔画多者易大,笔画少者易小,这是人的视角差所至的,在同样的正方格中,书写两个不同的:“        ”“          ”字,如果两个字写成一样大就失败了,因为字体本身结构的要求要有大小之分,所以一幅作品中更是如此了。彝文书法要遵循以上原则,将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恰当处理,使之在整幅作品中达到恰到好处,则笔画就显得精炼,由于每个字的笔画多少有差异,所以字也有大小之别。又因字有大小之别,故在章法中的大小原则必然很重要。

    学书者如果在创新中,不把大小安排得恰当,书写准确,就创作不出好作品来。规范彝文的楷书和行书中各显特点,以美为上,用之书法创作,则美上加美。一幅字多的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作品的创作,其字的大小,安排要有全局观点,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字大字小的位置都要反复琢磨和构图,多搞几次小样,有把握了再上宣纸一挥而就。常言道“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就是这个道理。草率行笔,不经推敲,浑然作书就必然失败。

    (二)、疏密原则

    彝文书法章法中的疏密原则是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疏可奔马,密不透风。疏不是散、密不是聚、疏密是字体本身结构的疏密,在章法构图中,疏密排列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成败。书法的笔画线条贯穿始终,这不是单纯线条的运动,而是书法家通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运笔,使线条富有点画的生机,这些线条中的节奏、重量、动势及变化正是线条与笔画的疏密配合,形成了造型美。追求灵感、松散感,以求达到一种疏朗的效果,那是无可非议的美,但需要说明的是空灵感和松散感不是字的解体和肢离。为了追求空灵感和松散感而写出肢离破碎的疏散作品,使人道不出其妙处,看不出用笔讲究的笔法,无笔锋的调换那就不是什么空灵感和松散感了。

    在彝文书法作品中,切不可把整幅字写成密不透风而字距几乎没有,行距难以划分,不求空间只求线条,就这样充塞整个画面,这种作品很难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更谈不上什么美。要从鉴赏的角度去判定什么是美的,抒畅的,这样才谈得上艺术。疏与密在书法创作中是对立统一的,疏密是相对而言,美的规律是事物美的本质,其原则是揭示美的现象,形态与它的内容联系。

    在章法构图之中,之所以把章法列为小专题来述论,是强调在正确艺术思想指导下,进行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书法作品的创作。

    (三)、长短原则

    它与疏密是息息相关的,就字的结构而言,有的字可写成长形,有的可写成短形。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称单字结构为小章法,全幅作品为大章法,如果掌握不好小章法,又何从谈起大章法呢?

    一切艺术中的法,必须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创造出来的,长短原则也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相对的,我们在探索章法和布局的美时,寻找其中的奥秘,博览群书,纵观各族书法,从中悟出美的内涵并应用于彝文书法艺术的创作之中。

    这里所述的长是与疏相辅相成的,长笔正是疏的表现与需要如:“            ”字中的竖画,书写时不能失去其外在美,而且还根据章法的需要而书写,彝文书法艺术的实质就是人借助于笔的运行,创造了文字自身艺术形态,使众人观之美妙,以显示自己内在的追求。

    (四)、粗细原则

    在彝文书法创作过程中,粗细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粗细在于笔,提就细,按是粗,粗细的变化是因字的结构而变化,一般规律是要求笔画少宜粗,笔画多宜细。彝文字中笔画多的字较少、笔画少的字较多,最多的笔画也只有六画,因此,相应的粗笔较多,不论是什么书体都是这样,此外,一个字中的笔画粗细,也有粗细的写法,整幅作品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一位艺术家,其修养应转化成形象,而书法家把创作出的作品展现在观赏者面前时,也应该形象化。如果创作者不把创作的原则和艺术特点,运笔方法掌握好,而只将感性的知识化成实践的创作,最后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只会是图解而也,绝对不会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古往今来有多少艺术家,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全在他们认识到真实,而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后人观赏,打动人们的情感。所谓真实那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结构,用笔。而形式就是行气和章法。当然真实的东西是否扎实,古朴,有没有变通能力,这些都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将笔画线条跃于纸上观其较果的显现,如;疏密、长短、大小、粗细等,这些直观效果的显现包含着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基本功。

    (五)、浓淡原则

    浓淡原则是指墨色,浓与淡的使用,各有其巧,也各有所妙,应将之作为创作中的手段来运用,这种运笔能使作品生动活泼,其使用后的结果有三种:一是先浓后淡,这是笔头少着墨的结果;先淡后浓是采用换笔书写成的结果。二是在一幅作品中有浓有淡,使之浓淡相间,用墨色的变化巧妙处理造型和章法,浓墨处浓厚而不笨拙,淡墨处轻巧而不飘浮,淡墨笔法往往会出现棉软笔,所以必须充分掌握好水份多少,要反复实践才能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三是通篇作品以淡墨作完,技巧在于个人的创作经验和手段,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和欣赏者心理来选择笔法和墨色,此法对纸的要求很高,最好是用净皮单宣为佳。否则,很难使创作产生好的效果。用此法创作彝文书法,最容易出现轻和浮墨。不能游丝满纸,而是要粗细相间。用浓淡相间的墨时,行笔不能停顿,笔头中的水墨分配要注意处理,一停顿便成一片淡墨,水份多了则无笔触。笔要选择长锋,执笔要高管,调淡墨要反复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而且还不能直接上宣纸,要先在小纸头上反复多次试验后,再上宣纸写。

    (六)、干湿原则

    干笔是笔迹间所留下的空白,干湿在彝文书法创作中常常碰到,干笔能体现遒劲,飞动。湿笔就表现沉着,厚重。干湿笔是在行笔过程中出现的轻迹,有时整个字采用干笔或湿笔,特别是书写彝文行书时,干笔较多,我们在书写中,要牢记以下三条因素,完整的构图,和谐的用笔,墨色鲜明的主题。在汉文书法中,也有人提倡残缺美,不仿借鉴用于彝文书法中试以创作,但不可通篇使用,若偶尔出现,会显得活泼自然。大胆运用干湿原则去创作彝文书法,对彝文书法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连绵原则

连绵原则是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彝文楷书创作中很少见,但在行书创作中很常见,在整幅作品中并不是字字都相连,应时连时断,一行字中可连三、四个字或多一点。连绵笔的方向和粗细是有变化的,不可千篇一律,以上所述的原则都是密切相关的。如笔势连贯而不滑软,疏密相间而不零散,轻重有度而不肥臃,纵放潇洒而不狂野。

连绵笔法的正确处理,会使一幅作品丰姿多采,栩栩如生,这种连绵的笔法,如果出笔角度,笔画粗细和长短几乎相同就没有生机了。在使用时,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要照应,不能成断带式的连绵。行书贵在用笔和章法上的变化,如果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没有差异和谐,那就失去了美的因素。

艺术只有技法,而没有秘决和经典,只是对前人优秀作品笔法的学习和借鉴,完全靠艺术家自身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实践与总结,在反复创作中获得成果。

(八)、虚实原则

字的结构为小章法,通篇结构为大章法,小章法里的虚实处理不恰当,大章法也无从谈起。一笔成一字之规,一字是一篇之准,虚实原则是对结构而言,独体字很少存在虚实问题,而更多的就在于组合中,字与字之间的虚实避让,互相补充,使书法的作品获得好效果。

楷书结构严谨,其虚实结构的处理很严格,左右互补,上下穿插,端庄有致。而行书中的虚实要求更为强烈,不但字的结构本身的虚实需要妥善处理,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也很重要。一幅作品的虚实关系,在整幅作品构图中所占的地位不可忽视,特别是行书中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如果在安排上,能够恰到好处,那么全篇布局就会显得充实茂密,结构十分严谨。字里行间洋益着充沛气氛,否则只注意笔法使用和本行内的结构特点,这篇作品就不是一幅完整作品。作品中的虚实相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虚实的处理婉如音乐的节奏,轻重徐疾,仰杨顿挫,非一种势调的平行运动。根据章法的要求,所产生的形势美,应渗进强烈的节奏感,这正是作品上表现的起伏,给读者以视角上的韵律美。如此,虚实原则就起到了这种潜在的作用。

(九)、错落原则

在章法中错落原则在每一项,以中轴线为准,左右摇摆,由于运笔方法各见不同,使笔画线条表现也有不同,但内函是相通的,那些险绝奇拙,以奇反正,俯仰造势的章法,都与错落有密切的关系,行气中以中轴为标准,左右平均分配,不敢雷池一步的书法作品不是佳作。此法在行书中的运用比较广泛,不但在一项中出现,而且在行与行之间的错落,也遥相呼应。

书法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深刻总结才能走出成功的创作之路。

(十)、对称原则

对称原则是规范彝文书法特有的,也是在规范彝文书法中不得不讲究的原则,但在行书中只能是相对的,而不能绝对,否则所书写出来的作品显得呆板。所以在创作中既要注意相对的对称,又要放开创作,使书写出的字显得生机活泼,如:“               ”等字。

综上所述:在创作中的应用还要按照连接、疏密等规则进行安排创作。

1、连接

2、疏密

3、长短

4、粗细

5、浓淡

6、干湿

7、萦带

8、连绵

9、虚实

10、错落

三、规范彝文行书创作

在创作之前:首先具备以下条件,一、掌握不同笔画和部首的变化特点,因为规范彝文是由笔画直、折、圆、弧、绕所构成,它们之中的每一笔,在不同的位置上,构成不同的形体。因此,在创作中必须注意其变化,部首也是如此。不同的部首有不同的形状,千万不能机械地硬拼,硬拼就会失去协调,显得呆板、不自然。二、要牢记字的结构规律,因为创作就要把字写得特别耐看,这就需要“意在笔先”下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牢记字的结构规律,但仅牢记字的结构还不够,还必须设计出较为新倾别致的字形来,这样才能使人耳目一新。三、要熟习墨法的变化,写字不但要注意笔法,且要注意墨法,这一点初学者最易忽略。在写字的同时,也要详细体察字中的用墨技巧,在创作阶段要注意墨色的变化,枯湿浓淡,知白守黑,这一环节也很重要,不能较好地用墨和用墨的体验,是创作不出好作品来的。四、要掌握多变的章法。章法与笔法、墨法都一样重要,以及落款、印章都必须考虑在内。书写完一幅作品之后,印章一盖,留白不能空阔,字印不能拥挤,一定要达到多一字而显白小,少一字而显白大,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才行。学习章法要多参考书法展览,总结和学习各家的章法变化,特别要多学习各族书法,创作出独具风格的章法。

在掌握了以上四点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并在创作中不断提高。在规范彝文书法创作时,要突出个“胆”字,切忌“怕”字,因为在创作之前,一旦“怕”字涌上心里,谨小慎微,书写肯定失败。所谓“胆大”必须以艺技高超为前提,只要艺高,自然胆也就大了。

历史上的汉文书法家们之所以成名,首先他们是创新家,不能创新只能是个写字匠,而不能成为书法家。创新是汉文书法家的成功之道。所以,我们从事彝文书法艺术创作者和开拓者,一定要注意创新,不敢创新或不能创新,就是学得再好,也走不出新路子。初学者必须以前人的笔迹为基础,总结书写经验,为自己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千万不要重其形似而忽视创新,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学习书法之教训,我们应该高瞻远瞩,在创新上下功夫。

综观各国、各族、各家书法艺术的发展,去开拓新的彝文书法发展。彝文书法也象汉文书法一样,由平正,肃穆逐渐向险绝舞动上发展,彝文书法由于笔画少,其字的结体中心难以集中,而书写是讲求稳固,要求结体险绝。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生动之感的作品。从审美角度来看,彝文书法创作确实增加了艺术魅力,由此可见,规范彝文行书今后的发展趋势要向动势方向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时代,人类可以遨游太空,机器人可以从事生产、服务于生活。在这科学技术咄咄逼人的挑战时代,彝文书法应当走向何处,迫切需要我们去作出回答,使他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时代风貌。我们应当站在比前人更高的层次上,考虑这个重大问题,为我们彝文书法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规范彝文行书章法的构图原则

一幅成功的作品,笔画和字的结构,故然主要,但章法更显得重要,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巧布虑陈,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的组成部份,不同内容不同书体的作品,怎样安排,怎样提款,怎样铃印等也属章法的内容,在彝文书法中,光把单字写好较容易,但要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总结前人笔迹的前提下,尽量大胆搞自我创作,把彝文书法推向更高的艺术景地,通过参考汉文书法章法的构图原则,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规范彝文的特点,将彝文书法的构图原则归纳如下:即,“大小、疏密、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萦带、连绵、虚实、错落、对称”

(一)、大小原则

书法是笔画的组合,其大与小的对立统一是必须的,就一个字的本身而言,笔画多者易大,笔画少者易小,这是人的视角差所至的,在同样的正方格中,书写两个不同的:“        ”“          ”字,如果两个字写成一样大就失败了,因为字体本身结构的要求要有大小之分,所以一幅作品中更是如此了。彝文书法要遵循以上原则,将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恰当处理,使之在整幅作品中达到恰到好处,则笔画就显得精炼,由于每个字的笔画多少有差异,所以字也有大小之别。又因字有大小之别,故在章法中的大小原则必然很重要。

学书者如果在创新中,不把大小安排得恰当,书写准确,就创作不出好作品来。规范彝文的楷书和行书中各显特点,以美为上,用之书法创作,则美上加美。一幅字多的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作品的创作,其字的大小,安排要有全局观点,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字大字小的位置都要反复琢磨和构图,多搞几次小样,有把握了再上宣纸一挥而就。常言道“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就是这个道理。草率行笔,不经推敲,浑然作书就必然失败。

(二)、疏密原则

彝文书法章法中的疏密原则是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疏可奔马,密不透风。疏不是散、密不是聚、疏密是字体本身结构的疏密,在章法构图中,疏密排列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成败。书法的笔画线条贯穿始终,这不是单纯线条的运动,而是书法家通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运笔,使线条富有点画的生机,这些线条中的节奏、重量、动势及变化正是线条与笔画的疏密配合,形成了造型美。追求灵感、松散感,以求达到一种疏朗的效果,那是无可非议的美,但需要说明的是空灵感和松散感不是字的解体和肢离。为了追求空灵感和松散感而写出肢离破碎的疏散作品,使人道不出其妙处,看不出用笔讲究的笔法,无笔锋的调换那就不是什么空灵感和松散感了。

在彝文书法作品中,切不可把整幅字写成密不透风而字距几乎没有,行距难以划分,不求空间只求线条,就这样充塞整个画面,这种作品很难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更谈不上什么美。要从鉴赏的角度去判定什么是美的,抒畅的,这样才谈得上艺术。疏与密在书法创作中是对立统一的,疏密是相对而言,美的规律是事物美的本质,其原则是揭示美的现象,形态与它的内容联系。

在章法构图之中,之所以把章法列为小专题来述论,是强调在正确艺术思想指导下,进行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书法作品的创作。

(三)、长短原则

它与疏密是息息相关的,就字的结构而言,有的字可写成长形,有的可写成短形。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称单字结构为小章法,全幅作品为大章法,如果掌握不好小章法,又何从谈起大章法呢?

一切艺术中的法,必须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创造出来的,长短原则也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相对的,我们在探索章法和布局的美时,寻找其中的奥秘,博览群书,纵观各族书法,从中悟出美的内涵并应用于彝文书法艺术的创作之中。

这里所述的长是与疏相辅相成的,长笔正是疏的表现与需要如:“            ”字中的竖画,书写时不能失去其外在美,而且还根据章法的需要而书写,彝文书法艺术的实质就是人借助于笔的运行,创造了文字自身艺术形态,使众人观之美妙,以显示自己内在的追求。

(四)、粗细原则

在彝文书法创作过程中,粗细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粗细在于笔,提就细,按是粗,粗细的变化是因字的结构而变化,一般规律是要求笔画少宜粗,笔画多宜细。彝文字中笔画多的字较少、笔画少的字较多,最多的笔画也只有六画,因此,相应的粗笔较多,不论是什么书体都是这样,此外,一个字中的笔画粗细,也有粗细的写法,整幅作品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一位艺术家,其修养应转化成形象,而书法家把创作出的作品展现在观赏者面前时,也应该形象化。如果创作者不把创作的原则和艺术特点,运笔方法掌握好,而只将感性的知识化成实践的创作,最后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只会是图解而也,绝对不会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古往今来有多少艺术家,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全在他们认识到真实,而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后人观赏,打动人们的情感。所谓真实那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结构,用笔。而形式就是行气和章法。当然真实的东西是否扎实,古朴,有没有变通能力,这些都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将笔画线条跃于纸上观其较果的显现,如;疏密、长短、大小、粗细等,这些直观效果的显现包含着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基本功。

(五)、浓淡原则

浓淡原则是指墨色,浓与淡的使用,各有其巧,也各有所妙,应将之作为创作中的手段来运用,这种运笔能使作品生动活泼,其使用后的结果有三种:一是先浓后淡,这是笔头少着墨的结果;先淡后浓是采用换笔书写成的结果。二是在一幅作品中有浓有淡,使之浓淡相间,用墨色的变化巧妙处理造型和章法,浓墨处浓厚而不笨拙,淡墨处轻巧而不飘浮,淡墨笔法往往会出现棉软笔,所以必须充分掌握好水份多少,要反复实践才能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三是通篇作品以淡墨作完,技巧在于个人的创作经验和手段,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和欣赏者心理来选择笔法和墨色,此法对纸的要求很高,最好是用净皮单宣为佳。否则,很难使创作产生好的效果。用此法创作彝文书法,最容易出现轻和浮墨。不能游丝满纸,而是要粗细相间。用浓淡相间的墨时,行笔不能停顿,笔头中的水墨分配要注意处理,一停顿便成一片淡墨,水份多了则无笔触。笔要选择长锋,执笔要高管,调淡墨要反复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而且还不能直接上宣纸,要先在小纸头上反复多次试验后,再上宣纸写。

(六)、干湿原则

干笔是笔迹间所留下的空白,干湿在彝文书法创作中常常碰到,干笔能体现遒劲,飞动。湿笔就表现沉着,厚重。干湿笔是在行笔过程中出现的轻迹,有时整个字采用干笔或湿笔,特别是书写彝文行书时,干笔较多,我们在书写中,要牢记以下三条因素,完整的构图,和谐的用笔,墨色鲜明的主题。在汉文书法中,也有人提倡残缺美,不仿借鉴用于彝文书法中试以创作,但不可通篇使用,若偶尔出现,会显得活泼自然。大胆运用干湿原则去创作彝文书法,对彝文书法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连绵原则

连绵原则是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彝文楷书创作中很少见,但在行书创作中很常见,在整幅作品中并不是字字都相连,应时连时断,一行字中可连三、四个字或多一点。连绵笔的方向和粗细是有变化的,不可千篇一律,以上所述的原则都是密切相关的。如笔势连贯而不滑软,疏密相间而不零散,轻重有度而不肥臃,纵放潇洒而不狂野。

连绵笔法的正确处理,会使一幅作品丰姿多采,栩栩如生,这种连绵的笔法,如果出笔角度,笔画粗细和长短几乎相同就没有生机了。在使用时,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要照应,不能成断带式的连绵。行书贵在用笔和章法上的变化,如果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没有差异和谐,那就失去了美的因素。

艺术只有技法,而没有秘决和经典,只是对前人优秀作品笔法的学习和借鉴,完全靠艺术家自身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实践与总结,在反复创作中获得成果。

(八)、虚实原则

字的结构为小章法,通篇结构为大章法,小章法里的虚实处理不恰当,大章法也无从谈起。一笔成一字之规,一字是一篇之准,虚实原则是对结构而言,独体字很少存在虚实问题,而更多的就在于组合中,字与字之间的虚实避让,互相补充,使书法的作品获得好效果。

楷书结构严谨,其虚实结构的处理很严格,左右互补,上下穿插,端庄有致。而行书中的虚实要求更为强烈,不但字的结构本身的虚实需要妥善处理,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也很重要。一幅作品的虚实关系,在整幅作品构图中所占的地位不可忽视,特别是行书中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如果在安排上,能够恰到好处,那么全篇布局就会显得充实茂密,结构十分严谨。字里行间洋益着充沛气氛,否则只注意笔法使用和本行内的结构特点,这篇作品就不是一幅完整作品。作品中的虚实相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虚实的处理婉如音乐的节奏,轻重徐疾,仰杨顿挫,非一种势调的平行运动。根据章法的要求,所产生的形势美,应渗进强烈的节奏感,这正是作品上表现的起伏,给读者以视角上的韵律美。如此,虚实原则就起到了这种潜在的作用。

(九)、错落原则

在章法中错落原则在每一项,以中轴线为准,左右摇摆,由于运笔方法各见不同,使笔画线条表现也有不同,但内函是相通的,那些险绝奇拙,以奇反正,俯仰造势的章法,都与错落有密切的关系,行气中以中轴为标准,左右平均分配,不敢雷池一步的书法作品不是佳作。此法在行书中的运用比较广泛,不但在一项中出现,而且在行与行之间的错落,也遥相呼应。

书法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深刻总结才能走出成功的创作之路。

(十)、对称原则

对称原则是规范彝文书法特有的,也是在规范彝文书法中不得不讲究的原则,但在行书中只能是相对的,而不能绝对,否则所书写出来的作品显得呆板。所以在创作中既要注意相对的对称,又要放开创作,使书写出的字显得生机活泼,如:“               ”等字。

综上所述:在创作中的应用还要按照连接、疏密等规则进行安排创作。

1、连接

2、疏密

3、长短

4、粗细

5、浓淡

6、干湿

7、萦带

8、连绵

9、虚实

10、错落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