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 现有人口为776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滇、川、黔各省的山区。居住广西的彝族约5000多人,散居于隆林、那坡、西林等地。隆林彝族主要聚居在德峨乡,现有人口3300多人。 大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民,也孕育出彝族朴素、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人民崇拜火,他们热情似火,在火的节日里狂欢;彝族人民喜欢黑色,通过给客人抹黑脸,来表达不一样祝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谈恋爱要唱山歌,家有喜事要跳舞;彝家历来好客,劝酒里有点霸道却饱含一片真诚……走进彝族人家,最能体验到彝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酒一样的风情。 神秘毕摩 揭开广西彝族之源 “你要真正了解彝族,就应该先了解彝族的毕摩文。通过毕摩文化,你才能找到广西彝族的源头。”今年72岁的彝族老人王文魁是德峨乡岩头村岩头屯人,曾担任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史馆馆长,被称为隆林的“彝族活历史”。 王文魁所说的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就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毕摩学识渊博,除了主持祭祀活动外,他们还承担着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彝文典籍的责任。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他们因为通晓彝文经典、博学多才而受到彝族人民的尊重和爱戴。由于彝族的很多祭祀仪式都与彝族的宗教有关,毕摩也披上了浓郁的神秘色彩。 通过了解毕摩,就能知道广西彝族的来历? 王文魁拿出了一个微型录音机。他摁下按键,录音机里传来了一名男子似吟似唱的声音,听起来更像是一名老者在讲述一个很古老的故事。 “这是毕摩在为死者诵《指路经》,每一个彝族人死了,只有听了《指路经》才能找到自己的祖宗。”王文魁说,在彝族人民心中,死者的灵魂必须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每一个彝族人死亡之后,都要由毕摩为其吟诵《指路经》,指引亡灵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让死者顺利回到始祖发源地。 “隆林彝族祖先在哪里?” “隆林毕摩所诵《指路经》都是将死者指引向了一个叫做‘罗窝’的圣地。通过调查考证,‘罗窝’就是今天云南省的东川、昭通、曲靖等地。”王文魁说,隆林的彝族来自云南已经没有任何争议,在隆林德峨乡阿稿彝寨的后山上有一座杨姓祖坟,坟墓的碑记上有“伏闻始祖原籍云南大理羽西,不幸洪武年间兵戈绕(扰)乱,迁于广西西隆属下巴结甲倮亭亚稿(阿稿)村落业”等记述,这算是隆林彝族故乡在云南的最直接史料。 《明史》记载:“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曲靖亦佐酋作乱,讨降之。因评定普定、广南诸蛮,通田州粮道……又平越州酋阿资及广西阿赤部。”也就是说,在明朝军队的不断征伐下,居住在云南的部分彝族,渡过南盘江进入广西隆林,定居在了德峨阿稿、者黑等地,成为了广西彝族的先民。 “彝族的历史、文化、科学,都是靠毕摩来传承的。”王文魁感到忧虑的是,隆林现在能够掌握毕摩文化的人几乎没有了。 记者问:“以你现在的水平,称得上是毕摩了吗?” 王文魁连连摇头:“我哪里算得上,我只不过是搜集了一些文献资料,知道的比别人多罢了,很多毕摩经典我都不会读,看不懂。” 王文魁所说的经典也被称为《倮文经书》,也叫做毕摩文献。《倮文经书》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法律军事、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哲学、美学、生产生活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 解放前由于广西彝族居住分散,年老的毕摩很难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一些毕摩文献逐渐失传。 10多年来,王文魁致力于抢救、整理彝族文化,现在隆林仅存的几本毕摩经典,他抄录了部分珍藏在家中,而对于那些口口相传的毕摩诵经,他就想办法用录音机录下来。他说:“这些经典是隆林的老毕摩珍藏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献资料,由于很多毕摩已经去世,这些经典已经无人能够读懂,需要拿到云南、贵州等地,寻找彝文专家进行解读。” 美酒醉人 彝族人家待客之道 彝族人爱喝酒,浓烈、醇香、醉人,就是彝家人的待客之道。 在隆林德峨乡阿稿彝寨的后山上,有一座被人们称为“彝王寨”的古迹。为了去探访彝王古寨,2009年5月24日记者到阿稿彝寨杨启明家,请杨启明做向导,结果体验了一回彝族人家的酒一样热情。 记者到阿稿彝寨时已过中午时分。走进杨启明家中,却不见他的身影,他的妻子王秀清说:“他中午和客人喝酒,有点醉了,在睡觉休息呢。” 听到有客人来,杨启明赶紧起床来招呼记者和同行的乡干部,而王秀清则走进厨房开始生火做饭,杨启明的儿媳妇阿珍则赶忙去买酒。 记者:“我们在乡上已经吃过了,不要再麻烦弄饭菜了。” 杨启明:“哪有来到家里还不吃饭的呢?就算不吃饭,也要喝点酒。” 不一会儿,王秀清就做好了饭菜,香炒腊肉、鸡蛋番茄汤、辣椒骨炒豆腐,散发着浓郁的香味。阿珍早已摆好碗筷,给大家的碗里倒满了酒。 “按照我们彝族的风俗,见面先喝三碗酒!喝了酒,才是好朋友!”杨启明端起酒碗,招呼大家喝酒。 随行的乡干部告诉记者,到彝族人家做客,得到了主人用美酒热情地款待,客人要唱歌来表达谢意。记者要杨启明唱几首山歌当作下酒菜,他连连摆手:“现在老了,不能唱了。” 记者要听酒歌,杨启明就从卧室里翻出几张光碟,打开影碟机放给记者看,光碟中记录的是阿稿彝寨举行庆典活动时的场景。一位远方来的客人在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后,端起酒杯,唱起山歌对主人表示感谢:“好客主人多客气,宽敞房子人人夸。嘴里酒肉没咽下,碗里酒肉又装满。原谅客人嘴笨拙,不会讲些感谢话。” 主人看到客人这么客气,自然也要回上一首表达谦虚:“喜鹊枝头唱欢歌,今日贵客到家来。我家房子小又窄,招呼不到客莫怪。” 一杯一盏,滴滴美酒酝酿着的是彝族人民好客的性情;一唱一和,歌声伴着酒香中飘扬出主客之间情谊。 记者拜访杨启明,是想请他当向导带路去探寻彝王古寨。连喝了两大碗酒,记者生怕喝醉了没法爬上山去看彝王古寨,就连劝杨启明少喝点。杨启明却说:“酒不喝够,哪里爬得动山?” 于是碗里的酒又满上,主来客往杯不停。就在大家喝酒得尽兴时,一个操着北方口音的小伙子敲响了杨家的门:“老乡,你家做不锈钢扶梯吗?” 杨启明见是来做扶梯生意的外地人,忙招呼进家来喝酒。小伙子有些害羞,连说“吃过饭了,不喝了”,结果杨启明说了句“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到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把小伙子劝入席。 端起酒碗,小伙子连说“彝族人家就是热情”。散席时,杨启明对做扶梯的小伙子说:“以后到阿稿就来家里喝酒,不要客气。” 记者问杨启明:“家里客人天天有,你不是要天天醉?” 杨启明笑了:“有客人来,说明我朋友多。朋友多,家才旺。哪里怕醉呢?” “你想喝,也要喝;不想喝,也要喝!管你想喝不想喝,你都要喝……”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经过“改装”的彝族民歌《叫你喝酒你要喝》惊艳亮相。彝族人民豪爽朴实的性格,向客人敬酒时“管你想喝不想喝,你都要喝”,真诚中透着霸道,一下子“震住”了全国人民。“有酒才有话,无酒话不生。”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酒是重要的饮料和待客品,年节、婚丧、祭祀、盟誓、探亲访友、待客敬客,均以酒为礼,彝族人民的血液中就流淌着一股醇香的酒味。 事实上,彝族人热情好客以酒待人,但到彝族人家喝酒也要把握个度,能喝就喝,不能喝酒少喝,因为彝族人瞧不起喝酒烂醉耽误事的人。 彝王古寨 留下多少沧桑记忆 喝完了三碗酒,杨启明带着记者走向后山,去寻找那神秘的彝王古寨。 上山的路十分崎岖,道路两旁的灌木丛把本来就不宽的山路遮盖起来,山路显得破烂不堪。记者抱怨说:“这个彝王也不把路修好一点!” 杨启明说,到彝王古寨的路本来很好走,“彝王当年派人修了有十二道弯、几百台石阶的山路直达彝王古寨的寨堡”,但这些石阶如今都被人破坏了,“都是被那些贪心的人,来找银子时撬坏的”。 见记者疑惑不解,杨启明解释说,彝王古寨是彝族土司龙云涛于清乾隆年间修建的。龙云涛贪财好色,看到谁家有钱就要想办法抢过来。因为银子太多,山上潮湿,为防银子发霉,有太阳的时候,龙云涛就会把银子拿到寨堡外的一个平台晒银子。好笑的是,龙云涛不识数,只知道看自己的银锭是单是双。每次晒完银子,他只会看看单双数是否对,他的手下就经常趁晒银子的时候,偷双数的银子藏在石阶下面,他也不知道。杨启明说,过去经常有人来偷偷撬石阶挖银子,还真有人找到过银子,“如果我们运气好,说不定就能捡到银子呢”。 经过近一个小时跋涉,一道兀立于险峻山崖上的石墙出现在了记者眼前。攀爬上石墙,才发现彝王古寨是如此的庞大——整个城堡分成了四层,延绵的石墙在山坡上围成了一层层封闭的城堡,每层城堡都有独立的石门,整个寨堡占地面积接近7000平方米。 在灌木丛中,杨启明找到了一尊被打烂了的石狮。石狮高约1米,脑袋被打烂了一半,前脚已被截肢,残破的石狮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杨启明抚摸着石狮感叹说:“古寨大门口原来是有一对石狮的,另外一只被滚下山不知所踪,这只也被人打烂了,太可惜了。” 整个彝王古寨分为四大区域,高低不等分为四层,每个区域之间有石门相通。石狮所在的地方是彝王古寨的第一道石门,穿过第一道石门,就进入了古寨的第一平台,这个平台是奴隶的住所。穿过第二道石门,就到了守卫山寨士兵居住的第二个平台,紧接着再穿过一道石门,就到了彝王亲属的居住区,处在古寨最高处也是最核心的是彝王大殿。 攀过倒塌的石墙,记者爬上建在主峰北面山崖上的彝王古寨大殿。当年雄伟的大殿已经倒塌,只留下残垣断壁,但从石栏上破碎的雕花,还是能依稀看出彝王大殿曾经的风采。 杨启明带记者找到一段长约两米的石栏,上面雕刻一朵巨大的牡丹飘逸洒脱,透出浓郁的富贵气息。在这朵牡丹雕花下面,用两行小楷题刻“枝夺洛阳花富贵,层台石上缀红莲”,落款为“蒲月春”,字迹清晰,书写雅秀,显示出了非凡的书法功底和雕刻技艺。 “彝王古寨的很多石头上都雕有花纹,以前寨子里的姑娘们还专门到这里描花,用来绣衣服和鞋垫。”杨启明说,这些雕花石栏有的被来挖银子的人撬坏,有的被盗走,没有得到应该有的保护,“实在是可惜了呀”。 在彝王殿石基北面,有一个深约两米的大坑,这是当年专供彝王使用的蓄水池。杨启明说,龙云涛有很多奴隶,每天他要派奴隶到山下3公里远的地方挑水到山地彝王寨来。龙云涛对待奴隶非常残暴,被当地人民成为“龙老蟒”。 作恶多端的“龙老蟒”终究没有好的下场,忍受压迫和残害的人民最后精心组织了反抗。一次偶然的机会,“龙老蟒”被手下灌醉,在德峨回彝王寨的路上被杀死,彝王寨也被愤怒的人们放火焚毁。 |